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以文學銘記歷史的傷痛:核事故教訓深刻

以文學銘記歷史的傷痛:核事故教訓深刻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維基百科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8日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現年67的白俄羅斯記者、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膺此殊榮,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記者。其得獎理由是「她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在經歷了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等歷史事件,又遭遇盧卡申科政權迫害而不得不流亡海外的她,以基於上千次採訪寫成的紀實性小──記錄了從二戰到蒲亭時代蘇維埃歷史與心理變遷的系列小──「烏托邦之聲」而為國際文壇所矚目,其代表作為《切爾諾貝利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l)。

 

亞歷塞維出生於烏克蘭小鎮伊瓦諾福蘭基夫斯克(Ivano-Frankivsk),在白俄羅斯生活。1972年,她從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後,在地方報社擔任記者,並逐步成長為歐洲最傑出的調查報導記者之一。1985年,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書中訪談數百名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女性。而以該書作為起點,她開始建構其規模宏大的「烏托邦之聲」(Voices of Utopia)作品集,以紀實文學的方式細緻深入地描繪了前蘇聯人民的生活。無論是《我還是想你,媽媽》,《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或是《鋅皮娃娃兵》,她的筆下是孩子、婦女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面對戰爭的殘酷時,所經歷的那些最直觀的衝擊與最強烈的震撼。而她最著名的,最有影響力的調查報導作品則是《切爾諾貝利的悲鳴》。該書是她耗費了三年的時間,在採訪了數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含事故倖存者,災難現場第一批救援人員的親屬、被災難影響的社會各界人士)之後,以獨白的方式和紀實的筆調,忠實記錄了人們的恐懼、憤怒、勇氣與同情,表達了對核事故災難的深刻反思,成就了紀實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主任祕書戴紐斯(Sara Danius)讚揚稱亞歷塞維奇花了將近40年來研究前蘇聯時期的人民生活,「藉由極為獨特的寫作方法──經過縝密安排的人類聲音拼貼,讓我們對於一整個時代的理解更加深化……她開創出一個新的文類,超越了新聞報導的格式。」但她的作品並不只是歷史記載,而是具有「永恆的特質」,猶如「靈魂的探測描繪」!

 

核事故災難:自然對於人類「慾望」的警告

 

在核電發展歷史上,受到國際關注的核事故災難有三件,分別是1979年3月28日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哈納河三哩島核電廠的核洩露事故,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普里比亞特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核爆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因日本宮城縣東外海的地震與海嘯而造成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核洩漏事故。

 

三哩島核災的發生原因是機械故障與人員疏忽,數十億美元的經費被投注於清理現場,電廠經營者瀕臨破產,但不幸中的萬幸是無人員傷亡。並且經此事件後,核能界瞭解了現場人員對於緊急應變狀況處理能力的重要性;亦促成了美洲核能運轉協會(INPO)與國際核能運轉組織(WANO)的成立,著重於透過經驗的交流改善核安。

 

切爾諾貝利核災是全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災事故,為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事故原因官方有兩個版本:核電廠操作員的操作不當(1986年),由於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的設計缺陷導致(1991年)。該核洩漏事故引發的兩次蒸汽大爆炸,將建築物與核燃料噴射到了49212英尺的高空,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總量約為5200 PBq)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大量放射性塵埃汙染覆蓋了含前蘇聯西部、西歐、東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在內的大幅地域,其中,現烏克蘭、白俄羅斯(60%的地區)與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汙染。 4300平方公里內約33.6萬人被迫撤離。

 

該事故不僅造成了約二十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其所產生的經濟負擔還間接導致了前蘇聯的解體,成為近代世界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更對當地來自全球的人類生命、物種和生態安全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難以想像的負面影響。由國際原子能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所主導的切爾諾貝利論壇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報告中,共56人死亡(47名救災人員,9名罹患甲狀腺癌的兒童),並估算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暴露的約60萬人中,額外有4000人將死於癌症(此數據包括已診斷出的4000名兒童甲狀腺癌將造成的死亡數字)。而聯合國於2006年4月公佈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認為,或將會另有5000多名受害者死於輻射塵地區。雖然有關對切爾諾貝利搶險人群的長期健康監測的科學論文表明,整體癌症發病率沒有顯著異常,僅一些特殊的癌症,如腦癌與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有統計顯著的增加。但亦有觀測數據顯示在核事故汙染與未汙染區,先天性畸形的數量儘管很少,卻有上升趨勢。此外,因為事發地區的高輻射,沒有長久居住於當地的小型生物,鳥類大批死亡,且有一些變異物種出現。

 

該事故還引起了全世界對核電工業安全的擔憂。1997年丹佛舉行的七國峰會中,切爾諾貝利基金成立。核子爐計畫(Shelter Implementation Plan, SIP)打算將核子爐建造在一個新的安全核爐構造地區(New Safe Confinment, NSC),把原來的遺址變成一個符合生態要求,安全穩定的石棺。新石棺是有史以來人類建造的最大的可移動建築物,將於今年建造完成。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是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目前全球第二大嚴重的核災事故,同列第七級事件評級的特大事故。在事故發生前,福島第一核電廠為東京電力公司的第一座核能發電廠,共設有六個機組,總發電量為4.7吉瓦,曾是全球25個發電量最大的發電場之一。

 

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宣佈進入「核能緊急事態」。因事故而釋放到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量約在1020 PBq,為避免當地民眾受到輻射汙染,日本輻射安全委員會曾建議福島電廠20公里內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撤離,且孩童必須服用碘劑以避免攝取到放射性碘。同時政府還公佈了對福島災民長期的健康量測計畫。根據政府統計,至2015年1月時,從福島縣撤離的人數約12萬(2013年6月最高峰曾達16萬4千人),約3200人因撤離相關因素而死(身體狀況衰退或自殺等皆被歸為「與地震相關的死亡」)。死者中有超過半數(1800人)來自福島縣。目前即便限制令已解除,許多被迫撤離的人卻放棄了回到故土。

 

同時,該電廠的第1─4號機組於2012年4月20日廢止;5─6號機組雖未受損,但也於2014年1月31日廢止;其相關擴大機組計畫也終止進行,等同於全電廠終止發電運作,目前進行廢爐作業中。撤離區域內外因除汙而產生的廢棄物在2014年底時,已超過15萬7千噸。

該事故對日本的經濟、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日本政府尚無全面性的事故成本估算,然個別成本類別的資料顯示已達一千億美元,其中約有六成為賠償支出,不過該數值並沒有計算福島事故衝擊出口食品及觀光業的間接影響。 同時,雖然根據法國的研究,事故排放至海中的放射物含量相較於大海的量體而言,其所造成的汙染並不會造成過於嚴重的後果,但目前福島周邊的漁業仍處於停滯階段。此外,因核輻射而導致當地的農產與海產產生變異的新聞亦時常見報。

 

全球核能源工業發展趨勢

 

目前,仍致力於核能工業建設的國家有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2014年數據顯示,前五大核能生產國──美國、法國、俄羅斯、韓國及中國,共生產超過全球三分之二(約69%)的核電。其中法國和美國生產之核電約佔全球核電二分之一,法國生產核電的比例又佔了歐盟的一半。

 

在這些國家中,中國不僅正積極開發核能技術自主(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核能用發電機製造──臺山核電站 1號 1750兆瓦核能發電機),更佔據了今年全球核反應爐建設量的40%(24座)。美國與法國是世界核能技術的牛耳,亦是全球最主要的核能技術輸出國之一。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將支持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計劃 (Small Modular Reactors),做為美國推動自主能源的方案之一。

 

但早在1992年,由來自法國的能源政策獨立顧問Mycle Schneider創辦的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與綠色和平組織及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共同出版的首份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即指出核能產業發展已驅緩,其市場利基已逐漸流失。

 

而《2015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更是證實了全球核工業正因為核安全隱患、新的核技術開發仍不夠成熟,核電廠的投入資金與運營收入不成正比,其它清潔新能源的不斷開發等原因,於二十多年來經歷著持續的萎縮。

 

報告中顯示:

  • 以全球來看,核能發電佔總發電之比例最高峰出現在1993年,達到17%;此後核電佔比一路下滑,目前已連續第三年佔全球電力供應不到11%;中國、德國、日本、印度、巴西、墨西哥、荷蘭、西班牙八國,共佔全球人口比率超過45%,其非水力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都高過核電──2014年時風力發電每年增加694TWh、太陽光電增加185TWh,均超過核能的147TWh。
  • 全球核電廠動工數量的高峰是1976年的44座,在2011年1月1號到2015年7月1號間,全球共有26個新核電廠進行首次混凝土澆置,比1970年代時單年的數量還少;而建造數量從2010年的15座暴跌到2014年的3座;1977年到2015年之間,在18個國家中,共有92座的建設案(佔所有建設計劃的1/8)在不同發展階段被停止或暫緩。
  • 在核電技術持牛耳的法國,法國核電公司AREVA已經破產,2015年7月9日其股價跌至歷史新低,只剩2007年時的10%。

 

相較於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全球核工業無論是技術研發、建設投入、運營成本以及安全保障性方面,都已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困境。 雖說我們不能因為歷史上發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惡劣影響而「因噎廢食」,完全取消對核能源的研發和建設,但亦需要思考更好的可替代方案。未來如何利用新能源滿足人類在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多個領域不斷增長的需求,是全球各個國家都需要慎重思考的議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