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音樂治療與NDIS

音樂治療與職業治療在支援功能性需求上的差異

在音樂治療的開始或評估過程中,家長常問:「要上多少節才會看到進步?」我們的回答通常是「因人而異、視情況而定」。

(作者: Josephine Sham (岑明恩) 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墨爾本華人音樂治療及創意藝術治療創辦人,致力以專業治療支援在墨爾本的華人家庭及有需要人士)

在音樂治療的開始或評估過程中,家長常問:「要上多少節才會看到進步?」我們的回答通常是「因人而異、視情況而定」。事實上,任何治療的進度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本文將探討「治療劑量」的議題。

影響治療進度的因素

音樂治療是一種非入侵性的療法。與藥物治療不同,其進度受個人、環境及外在因素影響,難以確定固定節數即可見效。

1. 治療關係的建立

建立穩健的治療關係至關重要。尤其是對自閉症、社交障礙或精神健康問題的個案,提供安全感、無壓力的環境有助於治療進展。部分個案可能需數月才能建立信任關係。如我曾遇一名嚴重自閉症孩子,初期他僅哭鬧或遊走。經過即興音樂介入,他從完全不參與、到幾個月之後可以參與10分鐘、到八個月之後他可以坐下來跟我互動45分鐘。但也有另一些個案,在參與的第一節後,就與治療師建立密切和可信任的關係,立即在共同注意、聆聽指示方面見到果效。

2. 治療頻率與出席率

每位參與者的治療頻率與長度不同,會受臨床建議、資助或家庭狀況影響。部分個案是每週一次,有些個案則隔週進行,時間可能為30或45分鐘不等。此外,個案的出席率亦會影響進度。部分家庭能規律地參與,治療效果會明顯一點,但部分家庭則因各種因素經常請假影響出席,治療效果就很難掌握了。

3. 其他輔助療法的影響

許多參與者同時接受其他的輔助療,例如言語治療、職業治療或心理治療。這些療法若能相互配合,可提升治療效果。 事實上,特別是對幼小孩子、早期干預個案研究發現團隊間的互相配合是對於治療的進度和效果,有很大正面影響。不過,過多治療可能導致「治療疲勞」(therapy fatigue),反而影響進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發現,即使孩子接受多種治療,他們的表現並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可能顯得疲憊或抗拒。

4. 個別需求與診斷嚴重程度

同樣診斷的個案可以在音樂治療中有不同表現。如自閉症屬於譜系障礙,每位患者在社交、溝通及感官需求上皆不同。即使使用相同治療手法,每位參與者的接受度亦不相同。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可能會立即對音樂作出反應,而另一些則需要更長時間適應環境,甚至需要透過不同樂器或聲音的探索來找到最適合的互動方式。

5. 治療方法與活動模式

音樂治療手法多樣化。音樂活動可能是結構化(structured)、兒童主導(child-led)或即興(improvisation)等,音樂的理論又不一樣,可能是人本 (humanistic) 、行為學派(behavorial)、又可以是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等。治療師會根據個案需求選擇適合方式,都會令進度與成效不一樣。例如,一些孩子可能在結構化活動中表現較佳,而另一些則透過自由即興創作來建立自信與表達能力。這種靈活性讓音樂治療能夠適應不同個案的需求。

6. 家庭配合的重要性

音樂治療通常無需「功課」,但若家長能在家中配合,如使用治療師推薦的歌曲管理情緒或透過音樂遊戲增強溝通動機,則可強化治療效果。此外,家長的態度與支持亦至關重要。當家長積極參與,並在家中營造音樂互動的氛圍,孩子的學習效果往往更顯著。例如,有些家長會在家裡播放孩子在治療中喜歡的歌曲,並邀請孩子一起唱歌或打節奏,這樣的日常音樂互動可以大幅促進治療效果。

進步的定義與目標

某些情況下,治療未必帶來顯著進步,而是維持現狀或減緩惡化。例如,多重障礙個案可能無法透過音樂治療達至言語表達,但可藉非語言方式與人溝通。對臨終病人而言,治療的目標則是提升生活品質及提供情緒支持,而非進步。

此外,進步的標準因個案而異。有些個案的進步可能體現在更穩定的情緒管理、更願意與人互動,或能在特定活動中保持更長時間的專注力。對於一些家庭而言,即使孩子只是能夠在音樂活動中多待幾分鐘,或是願意嘗試新樂器,這已經是一種顯著的進步。

治療節數並非絕對

專業治療師不會承諾「5節就會進步」或「10節可解決問題」。儘管有時治療師會依資源建議特定節數,但實際治療會因應個案需求與進度調整,甚至提早結束。每位個案的成長曲線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在幾週內就出現明顯進步,而另一些則需要更長時間來適應治療並展現成效。

結論

專業治療是一種個人化的過程。專業的治療,歸根究底就是一個個人化的過程,無法套用統一的進度或「治療劑量」。因此,與其關注節數,更應專注於參與者的個別需求、治療關係的建立及多方面的支援。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