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與NDIS
音樂治療與兒童早期干預 (2)
今期我繼續分享音樂治療對兒童早期干預其他方面的正面影響。

(作者: Josephine Sham (岑明恩) 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墨爾本華人音樂治療及創意藝術治療創辦人,致力以專業治療支援在墨爾本的華人家庭及有需要人士)

上期分享到音樂治療對兒童早期干預中促進語言發展、共同注意力、或其他前溝通技能的幫助,今期我繼續分享音樂治療對兒童早期干預其他方面的正面影響。
[探索情緒、建立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對於有發展性障礙或發展遲緩的兒童來說,理解和表達情緒往往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他們未必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然而,音樂作為一種感官與情感並重的媒介,能夠透過旋律、節奏、和歌詞等元素,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表達感受,甚至學習情緒調節。
例如,在即興演奏活動中,音樂治療師會鼓勵孩子用打擊樂器、鋼琴或小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當孩子感到生氣時,可能會選擇敲打大聲的鼓;當孩子感到開心時,則可能會選擇輕快的木琴來演奏。在這過程中,治療師會協助他們將這些非語言的行為與具體的情緒詞彙(如「生氣」、「開心」、「擔心」等)建立連結,逐步幫助孩子識別和命名自己的情緒。
另外,音樂治療師也會透過有結構的活動,引導孩子認識不同情緒的音樂特徵,例如播放節奏緩慢、旋律柔和的音樂來代表「傷心」,播放節奏明快、音高較高的音樂來代表「興奮」。孩子透過這些互動,逐漸對不同情緒有更多感知和理解。
在早期干預中,音樂治療亦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工具。舉例來說,治療師會設計音樂活動,教導孩子如何配合音樂進行深呼吸放鬆,例如用緩慢的鋼琴音符帶領孩子吸氣和呼氣;亦會利用音樂過渡活動(如「轉場歌曲」)幫助孩子從一個活動平穩地過渡到另一個活動,減少情緒波動;又或者透過設計需要輪流與等待的音樂遊戲,讓孩子學習控制衝動、發展耐性。
[發展大小肌肉]
在早幾期我分享過音樂治療如何透過音樂作為媒介促進動作發展,包括大小肌肉。在音樂治療中,治療師有時會與小朋友打鼓發展雙手的協調、手臂的力量。或透過音樂與律動(如跳舞、轉圈、跳絲巾舞)來促進大肌肉發展例如跳動、手臂的靈活、平衡力等。透過小型敲擊樂/樂器(如木魚、震動蛋)提高手部的靈活度和協調性。這些活動既有趣又有目標性,有助於提升運動計劃能力和動作控制。
我曾提到,音樂的最大優勢在於趣味性,能有效提升參與者的動機。這對於早期干預、幼小的參與者尤其重要,要讓他們提升參與的動機,對於能夠更有效發展能力很重要。
[促進觀感刺激和支援]
音樂治療是一種多感官的介入方式,透過結合聲音、節奏、律動和身體互動,參與音樂活動能同時刺激聽覺、視覺、觸覺與本體感覺等多種感官系統。這對於有感覺統合困難或神經系統過度敏感的早期干預兒童尤其有幫助。
例如在音樂活動中,孩子可能會聽到不同頻率與節奏的聲音(聽覺刺激)、看到色彩繽紛的樂器與動作示範(視覺刺激)、觸摸各種不同材質的樂器(觸覺刺激)、或進行需要身體移動與平衡的活動(本體感覺與前庭覺刺激)。透過這些感官整合的經驗,有助於提升小朋友對感覺訊息的接收、組織與反應能力。
最重要的是音樂治療師受過專門訓練、認識孩子的需要,所以在音樂的過程中音樂治療師會根據每位孩子的感覺處理特質,靈活地調整音樂元素(如音量、速度、樂器種類),達致適當的感覺調節。
[促進社交能力、親子關係]
在上一期中,我提到音樂如何有助於建立早期干預兒童的共同注意力。事實上,音樂治療亦能有效促進兒童的社交技巧發展,特別是在小組環境中更能發揮其獨特作用。
在音樂治療小組中,治療師會設計具結構性和互動性的音樂活動,例如輪流演奏樂器、合奏、傳遞樂器、歌曲問答、節奏模仿等,這些活動不僅有趣,同時也能自然地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學習如何等待輪候、聆聽他人、模仿同伴行為、回應他人等,甚至與其他小朋友合作完成一首歌曲。這些都是建立社交互動的基礎。
上一個月我在一個社區活動中,與小朋友玩「音樂傳球」遊戲,小朋友需要留意音樂的節奏及何時暫停,當音樂停止時,手上拿著球的小朋友就要分享自己的名字、與其他人打招呼。這樣的活動不但增加了彼此的注意與連結,也讓孩子在輕鬆環境中練習社交互動。
此外,一些音樂治療師亦會設計親子音樂治療小組,透過不同音樂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與身體互動。家長在過程中不僅能了解孩子的反應與需求,還能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音樂作為與孩子溝通的工具。同時,這類小組亦為家長提供一個情感支持的平台,讓他們與其他家庭分享經驗、建立聯繫,減少孤立感,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與共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