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音樂治療與NDIS

音樂治療個案分享:作曲的治療力量

在音樂治療中,「作曲」可以是創作旋律、填寫歌詞,甚至延伸至製作音樂與編曲。

(作者: Josephine Sham (岑明恩) 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墨爾本華人音樂治療及創意藝術治療創辦人,致力以專業治療支援在墨爾本的華人家庭及有需要人士)

作曲是音樂治療中常見而有效的手法,但它究竟能帶來哪些治療功效?又如何協助參與者達成不同的治療目標?

在音樂治療中,「作曲」可以是創作旋律、填寫歌詞,甚至延伸至製作音樂與編曲。治療師有時會運用熟悉的旋律,邀請參與者進行歌詞填寫(lyric substitution);有時則會依據特定主題,引導參與者創作原創歌曲,可能採用結構化的方法,或從即興演奏開始,再將內容整理成完整作品。作曲亦可於小組中進行,透過互動、討論與合作,產生共創的作品。根據參與者的語言、溝通或音樂能力,治療師會調整引導程度,提供適當的支援。

【表達情感】

情緒表達是音樂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作曲為情感提供了一個安全、具創造性的出口。

我曾在墨爾本封城期間透過視訊支援一位焦慮傾向的小朋友。在線上治療中,我鼓勵他表達對封城的感受,再引導他將這些情緒配上旋律。經過幾次練習,我們完成並錄製了一首歌曲。這首歌呈現了他對孤獨、與朋友分離的不安。當我們重聽作品時,他有機會重新經驗自己的情緒,並感受到「我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有時,作曲也能讓參與者向他人傳遞情感。曾有一位來自單親家庭、自閉症的小朋友,在母親節時想向媽媽表達感謝,但口頭表達對他來說太困難。我便協助他創作一首歌,寫下他對媽媽的情感。歌曲完成後他送給媽媽聆聽,媽媽感動得熱淚盈眶,音樂讓他成功地說出了心裡的話。

【記錄生命故事】

作曲亦能成為紀錄個人生命故事與歷程的工具,尤其對於長者而言,更有助於整理回憶與情緒。

在老人院工作期間,我遇過一位脾氣暴躁、難以溝通的婆婆。她年輕時因丈夫從軍離家未歸,從此獨自生活。她說自己從小在農場長大,雙手粗糙,從未接觸過樂器。

我鼓勵她分享農場生活的記憶,並一邊即興彈奏鋼琴,一邊將她的敘述轉化為旋律。後來我們將她的經歷,如擠牛奶、製芝士等片段編寫成歌曲。當我唱著這首「屬於她」的歌時,她露出難得的笑容。這首歌成為她記憶與身份的一部分,也軟化了她的情緒與人際互動。

【建立成功感】

雖然作曲過程中治療師會提供協助,但參與者始終是創作的主導者。他們能決定歌曲的主題、節奏、旋律與歌詞,這種選擇權與掌控感對於生活中常被安排、缺乏自主感的個案尤其重要。

例如,一位居住在協助生活設施、有嚴重肢體障礙的參與者,日常生活幾乎全由他人安排。我們透過他的輔助溝通工具(AAC)與他合作,讓他選擇歌曲的主題、風格與節奏,再由治療師協助完成旋律與錄音。完成的歌曲經後期製作後播放給他聽,他展現出極大的驕傲與喜悅。音樂讓他重新獲得「我也可以創作」的自信與成就感。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作曲活動相對傳統語言訓練更具趣味與動機,尤其適合語言發展遲緩、害羞或表達困難的個案。透過非直接性的方式,如歌詞創作與演唱,參與者能逐步嘗試用語言表達情感與想法。

治療師亦可配合語言治療目標,設計有結構的作詞活動,針對特定詞彙、語句或句型練習。例如我曾在小組音樂治療中,邀請小朋友輪流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動物,再把他們的回答寫進歌詞,編成一首屬於小組的歌。透過這種互動性的創作,他們不但練習了語言,還增進了表達、自信與合作能力。

結語

作曲在音樂治療中不只是創作音樂,更是一種承載經驗、轉化情緒、促進溝通與賦能的方式。每一首歌的誕生,都是參與者身心歷程的見證,也是療癒的力量所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