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堔專欄
品茶人生 (上)
中國茶,品類繁多。有紅、有綠、有白、也有黑;還有介乎紅綠之間的黃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和混入不同花香的花茶。

陳浩琛
中國茶,品類繁多。有紅、有綠、有白、也有黑;還有介乎紅綠之間的黃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和混入不同花香的花茶。我嗜茶,但卻不懂茶,喝了幾十年,只知道茶有兩種顏色,淺色和深色。套用外婆在生時的口頭禪:番薯跌落灶 – 該煨啰(意思是真糟糕)!
我與茶的互動,可以分為三類,一為飲、二為喝、三為品。
飲茶
父親曾是海員,長年漂泊在外,回家的日子不多。放船回來也就停留數周而已。很難得才有機會帶我們上茶居飲早茶,父親叫的總是一盅兩件。一盅茶、加上兩籠點心,父親喜歡吃牛肉球,而另一樣必定是包子,叉燒包、大包、雞包仔,任選其一。他總會說:“食包包食飽”,我想還是因為阮囊羞澀吧,當然我們三姐弟都不介意。父親喜歡喝普洱茶,我反正沒所謂,能有機會和他飲茶,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茶居亦稱茶樓,是廣東人吃早點的地方。那年代點心的選擇不像現在的五花八門,當然傳統的蝦餃、燒賣、腸粉和鳳爪永遠最受歡迎。開一壺滾熱的濃茶是必然的,普洱、壽眉、水仙、鐵觀音,悉隨尊便。廣東人比較少喝綠茶,什麼龍井、六安、碧螺春,有的話肯定都是下等貨。高檔的如陸羽茶室當然例外。兒時家住灣仔,樓下就是著名的龍門大酒樓,不過我從沒有機會踏足其內。上中學時,午飯去的是西環多男或者蓮香大茶樓。當年一碟免治牛肉飯只售一元二角,喝的是已經泡上數十遍有色而無味的茶膽茶。

兒子在澳洲出生,飲茶(英文直譯為Yum Cha)這個傳統還是父傳子,子再傳子的延續下來了。不過澳洲的茶肆要到中午才營業,飲早茶就變成了吃午飯。還好,兒子除了喜歡喝他的西式伯爵茶外,還願意陪我喝一壺濃濃的普洱。
“飲茶”不能單有茶,也一定要有點心,不過,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