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澳洲眼看世界

移民的故事

《浮生》探索移民面對困境

《浮生》探索移民面對困境

上星期天, 有機會參加成立不久的華影社舉辦的電影播放會及講座, 觀看了1996年公映的《浮生》電影。《浮生》是香港著名導演羅卓瑤的作品, 羅卓瑤與丈年方令正1994年移民澳洲, 在當時澳洲總理基廷大力支持澳洲發展創作工業政策下, 取得資助拍攝了80年代末期大量香港移民來到澳洲的故事, 探索這群移民心路的電影。

《浮生》講述的是商人陳先生一家人在香港面對97大限將至而要遠走他方的故事。大女兒(由澳洲著名作家、導演及演員趙淑蘭 Annette Shun Wah 飾演)嫁到德國, 面對異族通婚的挑戰。 二女兒(由香港演員廖安麗飾演), 先是太空人, 然後與丈夫一起面對截然不同的文化及社會, 要在澳洲重新建立家園。陳先生由墨爾本ABC早期的播音員, 我的前輩及朋友彭勝強先生擔任演出。彭勝強先生是謙謙君子, 充份現出了出生在中國, 走難來到香港, 再抱著走難心態來到澳洲投靠女兒的無奈。彭勝強多次跟我提及他粉墨登場, 拍攝《浮生》的一些小故事, 不過我一直無緣觀看, 直至這一次放映, 終於有機會在在電影院觀賞了這一齣電影。還有擔任陳太太的是移居雪梨的粵劇名伶李鳳聲, 年青一代觀眾可能對她不熟識,但她在我們這一代香港移民中,卻是無人不曉。

《浮生》雖然是由澳洲政府撥款支持拍攝, 也以移民澳洲一家的適應為題材, 但覆蓋的人物故事卻來自不同年齡群。由陳先生作為退休移民、大女兒的異族婚姻、二女兒作為太空人及在主流社會工作的掙扎、大兒子在香港從事金融要放棄賺錢機會, 以致兩個小兒子要面對學校霸淩、成長及文化轉變的適應, 這些不同的題材, 突顯出導演羅卓瑤處理不同人物都能兼顧的功力。電影以家庭內成員因移民的改變而產生張力, 影響著大家的關係, 突顯出移民生活的困惑。

在放映會後, 我有機會與羅卓瑤導演談論, 她這齣電影, 在華人移民歷史上, 佔有一定角色。電影在不少影展曾獲獎, 也曾在澳洲戲院上映, 票房約有14萬元, 雖然不能收回成本,但卻絕對是澳洲創意工業探討多元文化社群處境的佳作, 也很適合讓主流社會認識及明白移民的極好作品。這也是澳洲政府在推行多元文化及民族對話政策, 要投放更多資源的項目。

三十年來的變化

《浮生》所描述的澳洲, 特別是主流社會面對華人移民, 和今天的情境大不相同。還不到五十年前澳洲才取消白澳政策,開放給非英語移民移民澳洲, 最初來的大多是英聯邦國家的留學生及難民。一直到90年代, 華人大多從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來, 不少人可說英語, 並且很容易融入澳洲的社會。在89民運之後,香港移民數目大幅增加, 形成了一些聚居的新區, 開啟了廣東文化社區。其後又有5萬中國公費留學生被接納為澳洲居民, 華語社區開始形成。

2000年後, 中國經濟起飛, 不少人把中學畢業的子女送到澳洲自費留學並移民, 說普通話的中國移民增加數目遠超原來說廣東話的華人。其後來的有這些學生的退休父母、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等, 形成多元化的華人社區。這些移民在澳洲經濟貿易發展、基礎社會建設投資、及專業服務發展迅速, 《浮生》所描述的移民困境已不盡相同, 不過那一種離鄉別井及文化失落的掙扎卻依舊一樣。

今天中國變得強大, 而香港亦今非昔比, 華裔澳洲人已超過澳洲人口6%,再加上更多的南亞多國居民成為澳洲移民新寵, 多元文化移民已佔澳洲人口過半。經過這樣的改變, 移民在社會的地位及角色已大大改變。

主流社會從最初的接納及吸收不同文化移民, 已走到主流澳洲人要改變自己, 去與新移民融合, 共建澳洲特色的多元共融社會。事實上, 今天澳洲社會的挑戰, 更在於如何令新移民在短時間來, 發揮所長, 把自己的經驗、網絡、 在原居地的成功, 創建澳洲的各種新發展。

要是澳洲華人再拍一齣像《浮生》的電影, 我們又會用甚麼作主題呢?

工黨: 有限的支援還待發展

工黨一直以來追求扶助社會的弱勢群體, 一直以來對移民支持稍比自由黨多, 不過只停留在幫助自身條件不足的移民, 例如教育水平不高、英語不太靈光、或是經濟條件較差的難民等。對不同民族的接納, 工黨名義上是開放, 容許不同民族社區, 推廣他們自身文化活動。前年工黨執政後, 多元文化部長Andrew Giles力推《多元文化框架評估》(Multicultural Framework Review), 探索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基礎實踐方式。可惜的是Andrew Giles 在去年報告書發表前被調離這崗位, 新任部長是否有這熱忱推動,仍未清晰。

但至今, 《多元文化框架評估》還是停留在社會接納移民的多元, 而非要求整個社會, 包括主流澳洲人, 作出改變去面對澳洲社會已非白人英式社會的實際狀況。例如除了要求移民學習英語及容許他們保留原來文化之外, 政府極少鼓勵土生土長人仕學習不同外語、參與多元文化活動, 或是提供更多機會, 讓他們與移民社區有較多及深入的接觸。在政府的運動, 政策的推行, 也不會考量多元文化社區的各別特質, 作出相應調整。

不過, 從資源角度來看, 最近這些年的選舉,我們見到工黨大量向移民社區提出支援, 明顯地在各州及聯邦選舉中,我們見到移民社區大多支持工黨, 已成為了風氣。

長期忽視多元文化社區的自由黨

自由黨新任黨魁蘇珊.蕾在國家記者俱樂部作出演講時, 有華裔的記者問及自由黨已失去年青人、婦女及多元文化社群的支持, 會如何作出轉變時, 蘇珊蕾並沒有正視問題。她只是描述自由黨如何關注議會內如何關注婦女並取得成果及社會可以如何反應, 對如何面對年青人及移民社區, 卻是隻字未有題及。

自由黨一直以來強調社會訂立公平規則,讓人可以藉自己努力, 爭取自己所得, 改善生活而不是仰頼社會提供照顧, 形成人對社會的倚頼。這樣的政策, 其實深受華人所認同。

在中國三千年專制管治之中, 只要皇帝稍為讓百姓有一些自由空間, 人民便感恩戴德, 不會倚頼政府福利。直到今天, 中國還不是一個福利國家。不過, 今天來到澳洲的中國人, 除了是沒有居留權的黑工外, 絕大多數是高學歷,或是帶著資產及技術專業及經驗的一群, 而且不少具備國際網絡, 只要他們稍為能與主流社會有更多接觸, 就能為澳洲的經濟發展, 創造更多機會或對澳洲社會,作作貢獻。限制這些移民未能投入澳洲社會的,只是他們的本地網絡不足及未能融入澳洲社會之中。

因此自由黨若能大幅度改變現時以「公平」為借口, 拒絕幫助新來的移民融入, 而迫使他們各自形成極易自我封閉的小社區, 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社區與主流社會的共融, 相信可以很容易獲取移民的支持。

新的移民故事

今天澳洲已成全球獨特的多元文化由移民佔社會大多數的社會, 新的移民多不是等待社會幫助的難民或低技能的勞工, 而是潛力極大的專業或技術移民。這些新一代的移民, 有著國際視野, 在這裏能融合而獲取高質素的生活, 將是一些另類的移民故事。

現今的華人移民, 並不是二百年前離開中國漂洋過海, 求取賺錢回鄉養家的「豬仔」, 而是努力追求在人生中, 有更大發展空間及成就的一群, 澳洲就能給這些人機會。盼望我們在將來, 可以有更多這樣的故事。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