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香港16 歲女孩報警被「遞解」,真的是這樣嗎?

今年3月,一宗涉及香港16歲女學生被澳洲遣返的新聞最近在在中英文媒體間引起廣泛討論。

事件源於一位未成年學生在寄宿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關係惡化而產生糾紛。她聲稱晚上9時30分後不被允許如廁、刷牙、飲水,曾因此爭取房門上鎖保障隱私,亦因浴室清潔爭議導致矛盾加深。她最終在3月3日報警求助。最後,提供教育服務的(TAFE International Western Australia, TIWA)以「維護學生的安全和福祉」為由取消她的就學資格,並安排她即時返回香港。

此事在中文媒體之間迅速發酵,引發激烈爭議。然而,這宗新聞並非一開始就佔據主流媒體版面。事實上,最早報導此事的,是一家位於西澳的英文網媒 WAMN News,該報導於5月18日出版,内容引述當時女孩的說法,描述她作為留學生在寄宿家庭中生活艱難的情況。這篇文章初時迴響有限,但當SBS粵語頻道在5月26日發表中文版報導後,整個事件才迅速引爆於華語社群。

/WAMN News 5 月18日報導

SBS粵語報導以「16歲香港女生澳洲求助遭遣遞解出境」為題,重點聚焦於制度問題、警察介入方式,以及女孩的主觀敘述,並在開首即指出她「報警求助後,反被澳洲遣返」,其立場質疑澳洲政府處理不當,無權將人遞解出境。報導中更強調女孩「被羞辱」及對她帶來心理創傷。這些措辭和選材,在未經進一步查證下被眾多香港及中文網媒大量引用,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澳洲打壓港人」、「制度冷血」等情緒性聲援,嚴重影響了澳洲作為教育出口大國的聲譽。但這真的是事件的真相嗎?

遣返決策的法律與制度基礎

SBS英文頻道(SBS News)在5月30日對同一事件作出報導,試圖從各方立場出發。例如,報導指出:當女孩表示「擔心自身安全」並向警方求助後,西澳警方依照保護未成年人的標準程序介入,並在確認女孩的家庭或監護人無法即時照應的情況下,將她交由教育機構管理;根據她年齡未滿18歲、父母不在澳,而女孩就讀學校西澳公立技術學院TAFE International WA(TIWA)要向內政部提供適當居所及福利安排,在無其他合適安置選項的前提下,TIWA才安排她返回香港,由母親照顧。

根據澳洲法律,未滿18歲的學生如果沒有父母陪同入境擔任監護人,則必須申請寄宿家庭安排。在寄宿家庭中會有指定的住宿提供者,對孩子在澳洲期間的生活與安全負有全面責任。若學生發生任何問題,住宿提供者需依法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住宿提供者也會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

根據SBS News的說法,女孩母親曾在視訊中要求將女孩轉交給熟人照顧。然而,TIWA根據早前從其母親處收到的文件指出,她在澳洲並沒有任何親戚或朋友可供依靠,因此無法確認該名熟人的真實背景與信任程度。為保障學生安全,只能決定安排她返回香港。

另外,根據公開的錄音內容,當晚現場的一名警員向女孩表示:「妳的簽證只是暫時吊銷,不是被取消。」隨後另一名警員又補充說:「妳隨時都可以再回來,但今晚妳必須先回香港。」這番話說明,當局的處置更像是出於緊急安置與安全考量的臨時安排,而非由移民部執行的遞解程序。

換言之,這並非單純的「報警求助卻被驅逐」,而是在法律、監護責任及安全評估交織下所做的制度選擇。事態固然令人遺憾,但整體流程其實是在制度內部尋求風險最小化的應變。

/SBS 廣東話的「 獨家報導」

警方的角色

此次衝突事件亦有不少聲音將矛頭直指警方,認為警方是導致事件惡化的關鍵推手,他們漠視女孩的訴求,甚至有輿論認為警察「不作為」、未能「幫助她解決寄宿家庭糾紛」。這種觀點反映出對澳洲警方職能的誤解。

在澳洲,警方的介入並非為了解決家庭糾紛、協調爭執,或充當「和事佬」角色。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評估個案中是否存在安全風險,以及當事人的身心健康是否受到威脅。在本案中,當女孩以「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脅」報警求助後,警方依照保護未成年人的標準程序展開介入行動。

然而,事件中女孩與其母親似乎錯估了警方的角色,將報警視為一種「解決寄宿家庭問題」的手段,卻忽略了報警行為在澳洲所引發的法律與社會程序。她們未必充分意識到,一旦啟動要求警方保護機制,警方與相關機構便需依照嚴格流程處理,包括臨時安置、心理風險評估,甚至可能導致原本的生活安排被打破。這種「法律途徑」雖然是最後的防線,但並非總能帶來雙方所期待的「圓滿解決」,反而可能使局勢更加複雜、難以逆轉。

事後的相關錄音也揭示了警方實際考量。例如,有人指控警方限制女孩在離開住所前先如廁及不能鎖門,實際上警方當時提出「如廁時不能鎖上門」的要求,極有可能是出於對其心理狀況的安全擔憂,防止她因情緒激動而出現自殘或自殺風險。根據澳洲兒童保護程序,當涉事對象為未成年人,且無父母在場照應時,警方與相關機構的任務是將她置於一個最穩定、安全、可受監督的環境中,而非僅根據情緒或當事人主觀訴求進行安排。

寄宿家庭制度與責任

事件由女孩與寄宿家庭的糾紛引起,報導多聚焦於寄宿家庭所制定的嚴格家規,特別是如廁、飲水、在房中鎖門等限制,引發外界對寄宿制度合理性的質疑。然而,值得理解的是,寄宿家庭並非單純提供食宿的「房東」,而是與未成年學生共同生活、並肩負照護責任的家庭成員。例如,女孩提出要求在房間加裝門鎖,雖然這涉及個人隱私,但寄宿家庭亦須承擔學生的人身安全保障責任,若發生意外,無法即時進入房間處理,將影響安全應對。現時對寄宿家庭的規則, 是家長有責任在任何時都可以進入寄宿者房間,因此家長必需擁有可進入房間的鑰匙。

有些情況則涉及生活作息的根本衝突。例如報導指那位女孩下午三點睡到晚上十一點才開始她的一天,但此時寄宿家庭的成員正常都已經就寢,這種顛倒的作息導致彼此生活節奏完全錯開,也會騷擾到家庭成員,造成溝通困難與相處壓力。作為尚未成年的學生,她是否有權不顧這些「家庭成員」的感受,獨斷地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所有決定,是值得討論的問題。這也反映出寄宿並非單方面的「租住」,而是雙方都需要付出與調整的共處關係。

的確,當學生申請寄宿家庭時,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特殊需求,例如飲食限制、健康狀況或宗教習慣等,教育機構與家庭亦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安排。但這樣的制度設計同時也強調共處與尊重,學生通常會被建議避免提出過於苛刻或不符合當地文化常規的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衝突與生活摩擦。畢竟,寄宿並非單向的服務關係,而是一種需要雙方互相理解與配合的家庭式共處安排。

在情緒與責難之外: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場衝突?

儘管我們無從得知事件的全貌,寄宿家庭一方也未公開說明立場,但可以想見,雙方在溝通上存在重大落差。制度也許僵硬,但人可以柔軟。在討論這類事件時,我們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與多角度理解,而非單一視角的情緒化指責。唯有真正設身處地理解每一方的處境,制度才有可能朝著更具同理心與可持續的方向改進。

同時不可否認,部分媒體在報導此案時似乎過於倉促下定論,對澳洲寄宿制度的法律責任缺乏認識,甚至將寄宿家庭妖魔化,忽視了他們實際上肩負著「臨時監護人」的角色,對學生安全負有法律責任,而非僅僅是提供住宿的房東。

作為年紀尚輕、遠赴異國的未成年學生,這位女孩在異地生活所承受的壓力與孤獨感亦不容忽視。在情緒失控之下報警求助,也許是她當下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寄宿家庭作為共同生活的一方,也承受著適應壓力與照護負擔。這種生活安排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種需要互信與尊重的雙向關係。這位女孩或她的母親, 在未明白澳洲警察角色及責任下, 若認為警察可以擔任調解者而尋求協助,卻不知報警聲稱女孩安全受到威脅,而不尋求TIWA作出調解,令事件變成「家庭暴力」問題, 很有可能令到TIWA無法保證女孩福利而作出把女孩送回母親作為處理的決定。

這此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每個孩子,是否都已具備足夠的心理成熟與生活能力,去獨自面對異國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對於許多未成年留學生而言,語言與學業之外,更需要的是自我管理、情緒調適與跨文化理解的能力。若僅憑家長的期望或教育規劃便將孩子送出國門,未必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

傳媒的責任

事件成為國際關注,是因為SBS廣東話組報導並要求回應女生被「遞解」是否有法律基礎開始。不過, 稍有澳洲社會生活經驗, 明白警方保護未成年女孩面對家庭暴力的處理程序及熟悉未成年留學生簽證對居留安排法規的媒體工作者,都不會認為這一名女孩子是由內政部聯邦警察執行「遞解」程序,更不會把事件與強行離境連上關係。

SBS News其後的報導,正確地引述警察在當時向女孩的解釋, 表明行動是以在當時給女孩提供安全為目標。或許西澳警察的決定並不能為家長認同,或是當事人所接受,又或是事件能否有別的處理方式可以處理, 再或是移民法規是否可以修訂,這都是媒體可以關注的事,但把事件看成為政府部門不守法或濫用權力而聲討, 就顯出原先報導的SBS廣東話組處理並不專業。還有的是,在發佈女孩受訪視頻時,SBS廣東話組並沒有把未成年的女孩聲音重組,保護她的私隱,更可能違受傳媒操守。

更有甚者,在報導事件時,SBS廣東話組聲稱自己是「獨家報導」而沒有尊重WAMN News網台在一個星期前,便已報導事件。從SBS廣東話組提供的內容來說, 更見到部份是取材於WAMN News的報導內容,明顯有剽竊的嫌疑。相信SBS管理階層應該加以追究,並向WAMN News 致歉。

這事件引發出更深層的問題, 是從事民族傳媒工作人員, 包括《同路人》出版編輯同事在內,都不一定是受過專業傳媒訓練或有足夠經驗,而且大多是新移民並不熟悉澳洲社會法規,很容易會出現像這一次事件的疏忽,SBS管理階層實在有必要正視。至於沒有受到如SBS得到大量政府資源支持的社區媒體,更無法有足夠財力,達到專業要求。在面對澳洲已成為多元文化社會,澳洲政府更應正視這些媒體,提供資源,支持提昇民族媒體質素。華人社交媒體更在受中國政府審查的網絡平台下操作,提供的訊更容易受到操控,澳洲政府為著澳洲華人能有機會得到本地更全面的資訊內容,就更不能逃避盡快回應這一挑戰。

SBS廣東話組今次的失誤,影響到澳洲的國際形象,相信是時候管理階層要正視潛在的問題了。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