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香港的明天在哪裡

/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数千港人在5月底抗议新国安法

 

6月8日,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張曉明在紀念香港《基本法》頒佈30周年網路研討會上稱,香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問題」,並將許多香港爭議事件的本質歸結為「內外反華反共勢力蓄意製造的政治對立」。相對於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將香港緊張局勢根源歸咎于經濟及民生問題的表述,張曉明的話語發生了徹底轉變。張曉明發表談話也正逢香港反修例抗議運動一周年之際。中國政府在5月的「兩會」上通過決定,繞過香港立法會制定香港《國安法》。據香港經濟日報最新消息,由於內地實行大陸法,與香港的普通法不同,中央需解決的技術工夫較原本估計多,全國人大常委會或7月初才通過立法;同時人大常委會為立法設定期限,是要在香港立法會9月6日選舉前,「港版國安法」可以正式刊憲立法,以帶來「震懾」效果。儘管國際社會就此做出強烈反應,但是種種信號表明,北京將採取強有力的政治措施處理香港事務。不禁讓無數關注香港命運的人發問:香港的明天在哪裡?

 

史上最嚴厲制裁

近日,針對北京政府在香港強推「國安法」的種種動作,美國國會150餘名議員成立的「共和黨研究委員會」推出《強化美國以及應對全球威脅》報告,對侵犯人權的中共官員提出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建議,制裁名單包括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及涉香港、新疆、西藏的主要官員。這是繼5月底美國宣佈撤銷香港特殊貿易地位後放出的又一大招。

平時美中雙方指責談不上家常便飯,但也時有發生。國與國之間因利益不同、意識形態不同而互相批評,在現代媒體上並不值得驚訝。只是如今指名道姓、上升至點名一國國家級官員,實屬是撕破臉,從國際關係層面上不難預測兩國關係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進一步惡化,雙方短期恢復到友好關係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最近美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受訪時也指出,華府透過總統屬下的資本市場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Capital Markets),研究不同的資本市場方式回應北京推行“港版國安法”,包括考慮限制美國資本流經香港。可見,美國的制裁方式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目前來看,疫情已使中國經濟無比慘澹,而尚無法離開美國資本發展的中國無疑遭遇了一大重創。

201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馬格尼茨基人權法案》(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賦予總統權力制裁在海外侵犯人權、貪污受賄等的人,而制裁手段包括禁止哪些人入境、凍結其個人或組織的資產。除美國外,加拿大和歐洲多國已通過類似法案。澳洲方面,工黨前議員丹比(Michael Danby)於2018年亦提出上述《人權法案》的立法,但排期至國會會期結束時仍未審理,故法案失效。直至去年12月,外長派恩(Marise Payne)委託國會外交國防及貿易事務常設委員會展開調查,以決定是否訂立《人權法》。

澳洲自由黨眾議員克里斯坦森(George Christensen)近日更對媒體表示,《人權法》應該要有追溯力,令現在香港發生的「可怕行動」的作案者受到懲罰。他認為,《馬格尼茨基人權法案》將確保違反人權的作惡者被禁止進入澳洲,以及使用本國做經濟上的安全天堂。如果他們有金錢或資產在這裡,便可被充公。這是澳洲有力的方法,去阻止中國共產黨等外國勢力干犯的有違人道的罪案。

同時,日本NHK近日報導,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與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在本月10日曾通電話,證實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將在短期內就香港局勢發表聯合聲明。聲明中料將對中方行動表達關注,促請中國維持香港「一國兩制」。日本早前被指拒絕與美國、英國、澳洲及加拿大就香港局勢發表聯合聲明,其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明將與G7各國一起發表聲明,但據報G7一些成員國包括法國對此有所保留。儘管日本之前態度有所保留,但在需要站隊的關鍵時期,其態度根本不需猜測,必然是毫不猶豫地站在美國一邊。

美國祭出大招並不是最可怕之處,更可怕的是,「五眼聯盟」、G7組織等西方陣營其他各國紛紛效仿,而從目前的形勢發展看,這可能將會是大勢所趨。

 

不可能袖手旁觀的英國

英國政府對中國兩會日前批准新的國安法的反應是宣佈將擴大多達30萬的香港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持有人的簽證權利。這將允許他們無需簽證即可訪問英國長達12個月的時間,並在將來有可能申請英國國籍。目前,BNO護照持有人無需簽證即可被允許訪問英國六個月。

/英外交部长拉布指出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方法必须来自香港

 

而最新進展是,在美國發誓結束長期以來給予香港的特殊經濟待遇以及直接點名制裁部分中國官員時,英國政府明確表示,國家安全法違反了回歸協議,並指出,如果中國這樣做下去的話,可能會向300萬香港人敞開大門,提供入籍途徑——這幾乎佔到香港人口的一半。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移民不僅會導致香港的人才流失,更會讓北京難堪。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日前發表在《南華早報》上一篇觀點文章中寫道,向300萬港人擁有第二國籍開啟一道新契機,這相當於英國歷史上簽證制度的一次最大改變,如被證明有必要的話,英國政府將甘願走這一步。幫助香港居民申請英國簽證的公司已經看到人們興趣的激增。一家名為British Connections的公司說,在5月22日到31日這段時間裡,已有120人申請了英國發的旅行證件,而去年同期只有67人。

新冠疫情讓英國大眾失去了對中國的信任,《港版國安法》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運用各國忙於對抗疫情而攫取對香港的全面控制,並借此分散中國內部新冠病毒從武漢爆發的不滿,這讓國際社會更加清晰地看到北京方面政權的恐懼和脆弱。英國輿論對北京在英國新冠疫情危機尚未解除之際破壞《中英聯合聲明》宣佈審議港版國安法,尤感憤怒,支持給予香港公民第二國籍和居英庇護聲浪高漲,華為參與英國5G網路綠燈也可能變成紅燈。英中關係急轉直下,接近冰點。

隨著英國外交部發表最新一份《香港半年報告書》,並在其中再次談論「港版《國家安全法》」,英中兩國也再次陷入外交爭端。英國外交大臣多明尼克•拉布(Dominic Raab)在6月11日發表的報告中警告,中方對香港頒行有關法律,將完全抵觸香港《基本法》,以及中方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中承諾擔負之義務。而中國外交部駐香港公署與香港特區政府於次日對報告內容表示「堅決反對」,指斥英方「罔顧事實,沉迷殖民舊夢」,並稱中國14億人民維護國家安全的「鋼鐵意志」不被動搖。

新冠病毒疫情全世界蔓延以來,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愈發嚴重,英國國內雖然出現不少認同美國看法的聲音,但是英國政府最高層一直非常謹慎,避免公開表態支持美國對中國掩蓋疫情等多方面的指責。可是港版國安法的推出,迫使英國政府必須放下之前曖昧不明的態度,明確發聲。依舊是打不完的嘴仗,只是這次不同以往的是牽涉到百萬香港人的去留,牽涉到之前英中關係取得的進展可能因為政策的突然轉向而不得不回歸原點,這樣的局面對於英中兩國都沒有什麼利益而言,而夾在其間的香港更是無喘息的空間。

這顆昔日的亞洲經濟王冠上的寶石,是否會因為國家安全法的推出而使得西方各國紛紛對中國採取報復行動,而黯淡失色。目前的一切彷彿都在暗示一個確定而悲觀的答案。

 

真心關心香港命運的人

張曉明的萬字發言明顯是對北京政府做法的背書。「從現象上看,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社會高度政治化、泛政治化和民粹主義化,是政府施政動輒得咎,是國家安全處於不設防狀態,是國民教育難以推行,是充斥於媒體的對國家的各種負面報導,是學校考試題的荒誕不經,是把香港與內地隔絕的各種言論和舉動,是為香港發展提供空間和動力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抵制,等等。究其本質,是香港內外反華反共勢力蓄意製造的政治對立。」選擇什麼樣的制度?選擇什麼樣的教材?選擇什麼樣的媒體?這一切都成了中央政府詬病目前香港狀況的理由。如果說,上個月還有媒體在質疑,北京設香港國安法如箭在弦是否就是開啟「一國一制」的標誌,那這一系列講話中傳遞的資訊已經給出了我們清晰的答案。

而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本月15日在深圳一個基本法研討會上的發言向外界傳遞的信號更為明確:港區國安法要有效實施,關鍵是建立強而有力執行機制,香港特區政府有主要執法責任,但「在極特殊情況下,中央保留管轄權」。也就是說,維護國家安全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別,中央必須通過訂立港區國安法,確保一國兩制在正確軌道,這部港區國安法不容挑戰。

曾幾何時,中國內地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一直依賴香港,這也是中國政府早年有所前見的一招。香港因為無拘無束的資本主義和個人自由,從而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這種關係讓兩地共同繁榮了幾十年。而如今,鬥轉星移,早已換了人間。北京政府正在以一種可能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永遠損害這個英國前殖民地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它,其背後的邏輯呼之欲出:控制香港和維持穩定比這座城市長期以來提供的益處更重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的局面行至今日,也非九七回歸後立刻促成。與其批評今日的香港人不支持北京,不如撫心自問,也好好反省思考一下,為什麼有這麼多香港人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為何有不少人甚至連國旗國歌都抗拒?為何接受特區政府改革了的教育,在升國旗唱國歌氣氛下長大的年輕人會如此絕望?香港人真正的福祉究竟在北京方面考慮了幾分?

要知道,真正關心香港的人從來不可能是臨時到港工作幾年、累計了政治資本就回到內地的官員,也不可能是臨時將香港作為資本避險地的商人,而是從小出生長大在香港、把香港作為自己的家園和歸宿的人。特別是香港今天的年輕人,他們延續著自己祖輩父輩希望,他們在這裡讀書、交友,未來還有結婚、生子、養老,這一片熱土是他們真正的家園。面對未知,他們會怎麼想,他們又能做些什麼,以確保香港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繼續進步而非全面倒退,似乎如今的一切陷入了無解的怪圈。

/香港夜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