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選美的迷思

文:本刊編輯部圖:蘋果日報,維基百科、社交網站截圖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和智者希庇亞討論過一個問題--「什麼是美?」。的確,要定義甚麼是美的,可能連最偉大的哲學家也解答不了這問題,偏偏我們這些世俗人卻要向死胡同走,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不同的選美比賽,嘗試讓冠軍去演繹美的定義。在七月初時,出生於中國北京的23歲佳麗全安琪(ArianaQuan),在美國密西根小姐(Miss Michigan)選美中艷冠群芳,勇奪后冠。可是,她當選的消息在她的家鄉中國傳出後,卻得不到中國網友的祝賀。有中國網友批評她的樣貌不佳,更指西方的審美標準和東方不同,才使她當選。她的當選是否合理,見人見智,但可肯定的是,每人對「美」的定義不一,自不然對於結果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現年23歲的全安琪在北京出生,6歲赴美,並在14歲時入籍美國。她於七月初在美國密西根小姐選美中艷冠群芳,勇奪后冠,更是首位在密西根小姐選美中奪冠的華裔佳麗。在9月時,她將代表該州參加Miss America,亦是今屆Miss America比賽中,唯一角逐后冠的華裔佳麗。

一位出身在北京的小姑娘,難得能在美國的選美比賽中取得佳績,理應使家鄉的人民感到驕傲才是。可是,她中國家鄉的網友顯然不太挺她,更毒舌批評她,例如指她擁有「大媽般的面孔,天使般的身材」、「這個比賽是不是要選最醜的人?」,更壞的更有「她把中國人名譽都破壞了」、「她很醜,而且不是中國人」等。

不看外表的選美


首先要為全安琪平反一下,如果花一點時間找全安琪其他的照片,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照片比那些傳媒為了哇眾取寵而故意精心挑選的醜照好看得多。全安琪的樣貌雖然在現今的東方審美中,可能算不上非常漂亮,但絕不是如網友的評論般不堪入目。

事實上,全安琪參加的比賽是Miss America,它與大部分的選美比賽如Miss USA和Miss Universe(環球小姐)等只有晚禮服、泳裝和個性採訪這三個評分標準的比賽不一樣。Miss America的評分標準包括15%的生活方式與泳裝展示、20%的晚禮服展示、35% 的才藝、25% 的個人訪問和5%的台上問答,當中與外表相關的部分只佔少部分。雖然打著選美的旗號,但外貌反而不是主要的標準。Miss America組織機構曾回答這疑問,他們指「Miss America計劃的存在,是給女性提供個人和專業的機會,以提高她們在文化、政治和社會各界的地位。」

相對而言,Miss America像是一個才藝、學歷和談吐比拼的比賽多於只看顏值和身材的選美比賽。全安琪當選密西根小姐後,她的高等學府學歷、對移民平等的價值觀念和言論、以及當天比賽所表現出震撼人心的鋼琴才藝均在美國受到了很大關注,當地很多媒體和網友都認為她憑她的才藝,會是成為Miss America的大熱門。或許當我們了解到這比賽的理念後,我們就可理解到一個在東方審美觀長相較平凡的女孩,為甚麼能成為密西根小姐和Miss America比賽的大熱門了。

東、西方的審美標準不一?

平心而論,全安琪的高顴骨、大嘴巴、小麥膚色、高大健壯的身材、豪放的大笑,無一符合現今中國的審美觀,而她的形象也和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中的花木蘭也有幾分相似。故此,有很多人把全安琪的當選,用簡單一句「東方和西方的審美觀不一」作總結。但如我們再細思一下,東、西方的審美觀真的很不一樣嗎?不要忘記,在西方世界裡,普遍認為最紅最美的東方面孔是范冰冰、2007年世界小姐張梓琳、X戰警中扮演「靈蝶」的Olivia Munn、曾在美國知名評論媒體「TC Candler」票選全球百大美女活動中入選百大的鞠婧禕、周子瑜等。難道她們在我們東方的審美標準中,又不是一等一的大美人嗎?





中國電影《大腕》和電視劇《奮鬥》的編劇之一,著名作家石康曾在2014年發表過一篇文章——《一到美國就看不上中國姑娘了》,內容提及到他對中國女生和美國女生之間的觀感差別。文章在網絡上褒貶不一,他的觀點對否也不作過多的評論,但他的文章的確也道出一些道理來。如要說東、西方的審美標準不一,倒不如說大家對「美」所包含的元素不一。東方對「美」的標準比較單一,以外貌和儀態作為評審的最主要標準,才藝和個性等只是次要。但在西方的國家,她們對「美」的定義比較廣泛,除了外貌和儀態,才藝與個性亦是他們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會發展出不同的「美」的定義,原因是東、西的文化背景不一。「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大部分東方國家的傳統思想,雖然近年這思想有一定的改變,但男女之間的關係始終不及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般平等。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同樣要承擔更多的生活和社會責任,因此她們的健康性感、能幹、聰明等,會被視為美的其中一個特質。不是說西方人就不注重容貌或東方人就不注重才藝個性,而是除了容貌外,西方人對「美」的元素包含得更多。

其實如要說美有地域性,其實美還具有時代性和利益性。在不同的語境下,美的定義就會不一。例如在中國古時興起的纏足,被研究認為是為了滿足男性對性和男權至上的慾望。在那時代,擁有所謂的「三寸金蓮」就代表美。但到清潮,就開始明令禁止纏足,使「纏足為美」的定義抹去,抹去的還有代表明朝的文化,取而代之則是「以胖為美」。雖然為甚麼會「以胖為美」的成因眾說紛雲,如指因唐代繁榮昌盛、胖即代表出身在富貴之家、又有指唐代開國皇帝李淵有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健碩的體魄,故定義肥胖的女性為美。在近年,瘦身整容的風氣成行,代言的都是那種長腿瓜子臉的女星,故我們又把美再次定義。在時代巨輪和巨大的利益之下,審美就有了排他性,亦封閉了我們對美的定義。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如果穿越到現代,到底還是不是一個美女還很難說呢。

選美背後

在《The American Pageant》(美國佳麗)一書中指出,選美是享譽社會、最流行、最富效率和最具娛樂性的活動之一。選美比賽對於我們觀眾來說,充滿了感官上的刺激和娛樂性,但對於主辦方和參選者來說,可不只是一場選出最美佳麗的比賽而已。

近代中國最有名的選美活動,非1946 年、由杜月笙舉辦的「上海小姐」莫屬。雖然「上海小姐」美其名曰是為復興國家的慈善籌款活動,但實際上,這活動為杜月笙增加了不少政治本錢,而巨額賑災款都被金融寡頭、政客們瓜分掉了。而近年中國各地各省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選美比賽,但都是「雷聲小,雨點更小」,故不值一提。

那選美比賽在美國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在美國,選美比賽除了讓主辦方、贊助商得到巨大的金錢利益和宣傳效果外,對參加者而言,更是一個獲得成名從政的平台。在美國,選美可說是已經成為一個從政入口,例如在2006年搖身一變成為州長,2008年角逐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的佩林(Sarah Palin)、現今美國國會議員Shelli Yoder、2014年投身眾議院失敗的 Erika Harold 均是選美出身。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在較發達的西方國家,選美除了為佳麗提供知名度和觀眾緣等政治資本外,要求佳麗出席巡迴宣傳活動,更為她們日後參與政治選舉活動提供了很有用的參考價值。而且,如她們能好好利用選美勝出得來的獎學金,完成學位,更可為她們增添「美國夢」、「英國夢」這些光環。雖然我們或會嘲笑選美出身的政客「靠外表工作」,但選美政客的親和力和政治能量,非傳統政客可比,選美出身這名目可不容小覷。當然,選美在一些較貧窮的國家如有「選美工廠」之稱的委內瑞拉和「選美大國」的哥倫比亞,選美是其中一個最有效率的方法,促進其國家經濟,亦是給佳麗脫貧的一個最佳機會。

蘇格拉底和希庇亞討論後,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美是難的」。的確,要比較莎士比亞的文學和李白的詩歌誰更好,肯定是件無謂的難事。同樣,把商業運作的選美比賽看得太認真,硬要比較誰美誰不美,也是一件庸人自擾的傻瓜事。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