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自由黨新篇章:蘇珊·蕾領導下的挑戰與機遇

2025年5月3日澳洲聯邦大選中,自由黨慘遭重創,是該黨70年來最嚴重的敗選。

這個曾長期主導澳洲政治的政黨,如今在選票中被擊敗,黨內士氣跌落谷底,未來方向充滿不確定。

在這個低潮期,蘇珊·蕾(Sussan Ley)被推舉為新任黨魁,成為自由黨史上首位女性領導人。她的上任不僅象徵著世代與性別上的突破,更被視為一次重建政黨形象與政治定位的契機。她能否重拾選民信任,帶領自由黨重新出發,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上週三,她在澳洲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上任後的首次重要演說。從她的談吐、姿態與政策中,外界逐漸看出她希望塑造出一個更開放、更願意傾聽,更能代表不同聲音的自由黨形象。

從基層走向政壇

蘇珊·蕾1961年出生,童年時期在尼日利亞、中東和英國長大,直到青少年時期才跟隨父母移民澳洲。她的職業經歷相當多元,曾經做過飛行員、空中交通管制員、農場廚師和稅務官,這些工作讓她既了解基層生活,也熟悉政策運作。正因如此,她不像傳統的政治菁英那樣遙不可及,而是更貼近普通民眾。她並非典型的政客,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學習,一步步走進政治舞台。

她初期邊工作邊進修,取得了會計與稅務的相關學歷。隨後進入澳洲稅務局工作,逐漸建立對政策與公部門運作的理解。這些早年的磨練,讓她比起多數自政黨體系出身的從政者,更能體察普通澳洲人的生活現實,較能建立起實幹與親民的形象。

她也曾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於學術界與農業政策領域短暫任職。這樣多元的背景讓她在議會中更能勝任農村與區域政策討論,並與該選民群體建立長期信任關係。

2001年當選聯邦眾議員後,她歷任衛生、教育、環境等部門要職,並於2022年擔任副黨魁。2025年大選後接任黨魁,其升任象徵著自由黨內部正思索如何重新定義自身價值與時代接軌。蕾並非憑藉黨內派系操作上位,而是靠著穩定的民意支持與跨派系形象取得黨員信任,這讓她在困境中成為穩定軍心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她因公務出差購屋並報帳引發爭議。她雖未違法但於2017年辭職,該事件動搖其誠信形象,也成為其從政路上的挑戰。然而,她隨後保留議席並重返政策核心,逐步重建政治影響力,為接任黨魁鋪路。

與達頓不同的領導風格與理念

雖然蘇珊·蕾僅上任一段極短時間,但她目前向外界表露的領導風格與前任黨魁彼得·達頓截然不同。達頓執政期間以強硬保守立場著稱,主張打擊移民、削減聯邦公務員規模,並多次拋出具爭議性的政策,包括擴大核能投資與大幅縮減公務體系。他也因多次公開失言、政策立場搖擺不定而備受批評,令自由黨形象陷入進一步困境。

相較於達頓任內偏向獨斷、排斥黨內討論的風格,蘇珊·蕾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領導方式。她在上任後強調集體參與與黨內共識,致力於讓自由黨回歸「團隊決策」的傳統。例如,在備受爭議的能源與氣候政策上,蕾主導成立了專責小組,邀請多位來自不同派系的影子內閣與後座議員共同參與,協調自由與國家黨之間對「淨零排放」立場的意見。該小組由反對黨能源發言人丹·提漢(Dan Tehan)領銜,包括影子財長、資源與環境事務負責人等成員,直接向蕾與國家黨領袖David Littleproud報告,並共同研擬兼顧穩定、可負擔能源供應與減碳責任的新方向。這樣的協作機制不僅有助於修補聯盟內部的裂痕,也顯示她願意讓政策討論回到制度程序與集體參與,而非一人獨裁的作風。

Sussan Ley與達頓在「土地致意」上的立場也明顯不同。達頓曾批評土地致意被濫用,並在選舉期間多次避開這項儀式;而蕾則在就任後首場重要演說中主動進行致意,並強調土地致意在適當時機具有重要意義,不應流於形式,也不應完全排除,展現出更務實與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

蘇珊·蕾上任後亦展現出更開放和包容的領導風格。她在演說中強調,自由黨必須尊重並反映現代澳洲社會的多元與活力。這個社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組成,包括在郊區養育孩子的家庭,努力發展事業、租房同時追求擁有自己房子的年輕人,以及擁有豐富經驗並關注國家未來的長者。她也提到專業人士、小企業、志願者、創業者和普通勞動階層都應該被重視和認可。她的態度顯示她重視並願意傾聽不同群體的想法,尊重每一位澳洲人的貢獻。

蘇珊·蕾亦積極與社會各界對話,尤其重視重新連結在上屆大選中流失的年輕選民。她在6月15日接受了《The Daily Aus》的專訪。《The Daily Aus》是澳洲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之一,專門針對年輕讀者,擁有超過62萬名Instagram追蹤者,而達頓曾拒絕接受該媒體的訪問。訪談中,蕾談到學貸政策(HECS)、年輕媽媽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以及年輕選民關心的氣候變遷等議題。她坦承這些都是重要和緊迫的挑戰,不僅對年輕人至關重要,也與整個澳洲社會息息相關。而且她強調所有政黨都應認真傾聽年輕人的聲音。

此外,她也指出,目前對澳洲人而言,生活成本與租金壓力才是最迫切的民生問題。透過這些具體行動,蘇珊·蕾嘗試向外界表示自由黨正在努力更貼近社會大眾,彌補過去在選舉中未能真正理解和代表年輕人與基層選民的失誤。

重點關注的政策議題:女性、兒童與國防

蘇珊·蕾在此次公開演說中也清楚表達了她所關注的政策問題。

她的政策主張緊扣當前國際局勢,在近日戰爭加劇、地緣政治不穩定的環境下,她強調澳洲必須面對現實、正視安全挑戰。她批評工黨政府對國防準備不夠積極,呼籲澳洲應提高國防預算至GDP的3%,加速無人機、飛彈、太空科技等軍事能力建設,並提出要改善澳洲國防軍人力招募不足的狀況。同時,她也談到對中國的態度,表示應維持雙邊尊重並維持良好關係,但對中共軍艦環澳巡航等挑釁行為,也要堅定回應。她強調,澳洲必須面對如今充滿競爭與威脅的世界,並與盟友深化合作。

作為女性領導人,她也將目光投向長期被忽視的社會問題。她強調家暴與性別暴力問題是全國的恥辱。她以親身經歷向女性發聲,表示理解女性所感受的恐懼、控制與自責,並承諾未來決策中會納入這種同理心。她也呼籲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並促使男性團體參與改革,認為男性健康政策也是女性安全的一環。

此外,她關注兒童在數碼時代中面臨的問題,批評科技巨頭透過讓人上癮的設計牟取巨額利潤,呼籲政府必須站在家長一方,防止兒童網路成癮、假訊息與AI濫用所帶來的傷害。她更點名deepfake對女性的傷害日益嚴重。

內部改革挑戰

不過,蘇珊·蕾的改革路將面臨挑戰。自由黨依然深受「Robert Menzies時代」保守價值的牽制,黨內許多資深成員對性別平權、氣候變遷和移民政策持保守態度,和現代選民存在很大落差。黨內文化長期偏向維護既有權力結構和傳統價值,對制度性變革缺乏積極意願,忽視了如今選民更關注社會公義、環境和包容的趨勢。這種誤判讓自由黨的政策顯得落伍,導致年輕人和少數族裔大規模流失選票。

自由黨近年的選舉失利,在部分地區尤為嚴重,尤其在城市外圍、原本屬於自由黨長期票倉的區域,如今也出現選票流失的情況。這顯示黨與地方基層的連結逐漸斷裂。蕾若想扭轉這一趨勢,必須重新建立與地方社區的實質關係。蘇珊·蕾已表示將資源重新分配給地區支部,增強其自治與培訓能力,但這仍需長時間投入。

而且澳洲愈來愈多選民,特別是多元文化社群和移民背景的民眾,不再認同「白人中產階級」為主流文化,而期望看到能反映其多樣身份與經歷的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由黨長期以來使用的政治形象漸漸失去影響力。過去強調的「勤奮、家庭、企業精神」核心價值,必須在今日多元移民社會中重新詮釋,否則將淪為與多數選民生活脫節的空談。蘇珊·蕾若要帶領自由黨成功跨越這段轉型期,必須積極將不同族裔、性別、信仰及多元社會經驗融入主流價值,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形象。

自由黨在過去數次大選中, 明顯地失去了大多數多元文化移民的選票。要重新抓回他們的支持,不能單從管理移民人數的政策入手, 而是要進一步訂出能協助移民在短時間內有效參與及建構多元文化澳洲。在這方面,自由黨與工黨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具體方案。上屆政府提出《多元文化框架評估》(Multicultural Framework Review), 不過還未有具體落實方案。蘇珊.蕾的自由黨,若能在這框架上,率先提出具體政策落實,或有機會重建自由黨在移民社區中的認同。

然而,蘇珊·蕾也面臨來自黨內鷹派的壓力,這些人強調「自由市場」、「削減開支」與「國防安全優先」,這使得任何開放性姿態都可能被黨內視為妥協甚至背叛。蕾需要時間與策略,來說服這些保守聲音,讓他們理解:若不調整思維,自由黨將被時代淘汰。

此外,自由黨長期以來在原住民事務方面亦面臨批評,特別是在《原住民之聲》全民公投中態度保守,使得黨內缺乏與原住民社群有效對話的平台。蘇珊·蕾雖未公開支持此改革,但她曾表示應與社區建立更實質的合作關係,未來她如何處理此一議題,也將成為檢視其領導包容力的重要指標。

/Multicultural-Framework-Review

危機中的轉機

蘇珊·蕾言談風格冷靜、理性,避免使用煽動性言語,不熱衷新聞炒作。她主張自由黨必須更包容,真正反映現代澳洲多元社會的聲音。她強調團隊合作、政策深思熟慮與逐步推進改革。

在選民多元化、價值觀轉型的當下,自由黨若無法徹底擺脫過去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包袱,將難以重建社會信任。作為首位女性黨魁,蘇珊·蕾的出現無疑象徵著自由黨的新開始,但若想真正扭轉命運,還需制度成果與政策行動。她是否能將個人經歷轉化為組織改革動能,將決定其政治生涯與自由黨未來走向。

她需積極推動黨內文化轉變,結合激勵機制與政策支持,讓多元參政者有發展空間。此外,應對全球氣候議題、數位經濟轉型、社會不平等與原住民正義等挑戰,也需要自由黨提出更具前瞻性與包容性的政策方案。

這場挑戰,既是對蘇珊·蕾個人領導力的試煉,也是對整個自由黨能否蛻變為現代政黨的嚴峻考驗。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