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空襲伊朗之後
6月21日,美國戰機橫跨大西洋對伊朗三個關鍵核設施——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發動精准空襲,行動代號「午夜之錘」,震撼全球。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
6月21日,美國戰機橫跨大西洋對伊朗三個關鍵核設施——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發動精准空襲,行動代號「午夜之錘」,震撼全球。打擊行動後三天,北約海牙峰會開幕,歐洲最終通過了史無前例的防衛開支提高計劃——北約盟國承諾在10年內將國防支出提升至占國內生產總值(GDP)5%,這一數字遠高於目前的2%指引。日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說,儘管伊朗多處核設施遭到美國和以色列的襲擊,但伊朗很可能「在幾個月內」就能開始生產濃縮鈾。此次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引發的複雜後果尚待時間來評估。

打擊行動後果未明
除美國襲擊了伊朗三處核設施外,以色列在6月13日到24日之間對伊朗核設施和軍事地點以及人員進行了先發制人的打擊,也給伊朗帶來了破壞。日前,以色列正在於哈馬斯談判以達成協議。加沙地帶調解人正與以色列和哈馬斯接觸,希望加沙也能承接以色列與伊朗罷戰的勢頭而停火。特朗普對外宣稱,相信雙方可能在七天之內達成停火協議。
不過,伊朗貌似沒有對美國的「有力」制裁可能得到放鬆做出積極回應,相反,哈梅內伊發表了戰爭結束後的首次公開聲明,宣佈取得「對美國政權的勝利」。戰爭開始以來,人們還沒有在公開場合見到過哈梅內伊。在這份聲明發表之後,特朗普立即放下了所有關於放鬆制裁和其他事情的努力。伊朗外交部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午夜之錘」行動後,特朗普在白宮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伊朗核設施已被消滅了,他不相信伊朗「很快」會恢復核武器化活動。只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稱,儘管伊朗多處核設施遭到美國和以色列的襲擊,但伊朗很可能「在幾個月內」就能開始生產濃縮鈾。
畢竟,伊朗在襲擊發生前是否能夠將約408.6公斤的高濃縮鈾庫存部分或全部轉移,尚無定論。這些鈾濃縮程度達到60%,高於民用水準,但仍低於武器級。如果進一步提煉,足以製造九枚以上的核彈。
特朗普堅稱,伊朗的核計劃已倒退「數十年」。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則稱,核設施受損程度「嚴重」,但具體細節尚不清楚。只是更令人憂心的是,對伊朗核設施以及軍事設施的轟炸,可能帶來更為長期的生態破壞。軍事衝突中的土壤污染是最嚴重、也是最易被忽視的戰爭環境後果之一。這些有害物質常常在土壤表層存留數十年,嚴重損害土壤的品質,包括土壤的肥力和自然再生能力。伊朗上一次戰爭的後果,就已經導致數百萬人被迫遷移。
給中國提個醒
特朗普此次針對伊朗的打擊,不僅展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霸權,也凸顯其作為全球唯一能採取單邊行動的角色:B2轟炸機從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飛行萬里打擊伊朗,這展現了美國全球力量投射能力。這次打擊強化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威望,提醒國際社會,美國仍是當今最強大參與者。如果美國能夠精准打擊伊朗核基地這些堅固目標,那麼由此推理,亦有能力打擊中國軍事設施,以強化保護盟友。
中國在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後保持外交克制,也未見聲援伊朗的實質行動。作為以色列的盟友,美國憑藉強大軍事力量對伊朗進行軍事干預;而作為伊朗的親密夥伴,中國只能呼籲緩和局勢,缺乏實質籌碼,避免捲入衝突。這種對比凸顯中國在中東缺乏影響力——儘管中國在中東的經濟利益日益增長,但其並非主要安全參與者,角色因而受限。
美國力量的復蘇動搖了中國政治精英宣稱的「東升西降」論調,也削弱了中國提出的「替代全球秩序」的宣稱之吸引力。中國在伊朗危機的的克制與低姿態反映其全球影響力的侷限,這也是中國希望定位為穩定力量,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形成對比。雖然美國這次出動B2展示了強大軍力,但焦點在伊朗和以色列,中國因此不會立即改變對臺策略,除非美國明確連結兩地。「午夜之錘」行動至多產生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威懾。
中國尋求穩定,無論與誰都不同意和反對以任何形式的軍事手段解決任何類型的衝突和對抗,則事出有因。畢竟,中國一半以上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而且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消費國。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將擾亂其石油供應,伊朗封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霍爾木茲海峽會導致同樣的後果。而期間,中國最大的擔憂就是避免「油價暴漲」威脅其能源安全。唯有將自己定位為地區危機不斷升級中的潛在調解者和理性聲音,才能間接保住動盪中的中國投資、貿易和商業。
歐洲態度的曖昧轉變
關於以色列在加沙戰爭中的行為,歐洲各國存在尖銳分歧,許多歐洲民眾基於人道主義理由強烈反對。過去數月,以色列極右翼政府在歐洲遭到孤立,內塔尼亞胡還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對象。斯莫特裏奇和本-格維爾兩名部長遭到英國制裁,部分歐盟國家計劃跟進。但歐洲各方普遍承認伊朗核計劃對歐洲大陸安全構成生存威脅。
自空襲開始以來,英國、法國和德國已公開承認,伊朗核武器不僅對以色列構成威脅,也對歐洲構成威脅。歐洲各國並未對伊朗核能力的空襲發表重大譴責,比如,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呼籲緩和局勢,但提及英國對伊朗核計劃的「長期關切」。在此背景下,伊朗目前已將加沙戰爭置於次要地位。這標誌著以色列在歐洲戰略思維中取得重大外交勝利,將伊朗核問題與巴勒斯坦問題分離,並為內塔尼亞胡政府在歐洲大陸獲得一定合法性鋪平道路。
行動說明一切。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北約各國已承諾將國防開支增加到了各國GDP 的5%,當然,歐洲各國是試圖用購買更多與國防相關的美國產品的方式,平衡目前爭議嚴重的美歐關稅和貿易問題。不過這一承諾傳遞出的資訊明顯是歐洲默認了美國對伊朗的空襲。當然,這和歐盟對美國依賴極深有極大關係。特別是安全事務上,即便歐盟不贊同美國很多做法,包括大幅加征關稅等,但很有可能因為「內心很害怕美國」,加上文化上跟美國有認同感,所以歐盟會跟美國尋求妥協。
當然,仍有聲音稱美國此次軍事行動,是對伊朗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公然侵犯,也向世界發出以武力解決爭端的錯誤信號。只是雖然伊朗尚且沒有核武器,但很明顯已經具備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儘管伊朗一再否認發展核武器的意圖,但其核計劃的某些方面,例如鈾濃縮,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擔憂。行為已經彰顯了其意圖。同時,有消息指出,前美國防部顧問、退役上校道格拉斯·麥格雷戈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美國在伊朗轟炸其核設施前兩小時就已警告伊朗,襲擊即將到來。
此外,在特朗普決定摧毀伊朗核武器計劃的幾天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承認其在美國境內已有數百個潛伏組織,隨時準備發動攻擊。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滲透潛伏組織以進行恐怖襲擊的意圖被分類為「武裝攻擊」,這承認了國家自衛的權利。伊朗在特朗普決定摧毀其核武器計劃前幾天的承認,輕易地為此次攻擊提供了正當理由。美國此時重創伊朗的核設施,可謂「順理成章」。
如影隨形的人類衝突
美國空襲伊朗,讓人們不得不深思「用武力終結戰爭」的手段在當下的國際社會是否仍是不能放棄的一個選項。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曾說過,戰爭創造了國家,而國家與國家之間又創造了戰爭。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自然少不了國際條約、主權原則、人權至上這些擺在桌面上的「遊戲規則」;只是近年來不同政體之間的衝突頻發以及各種局部戰爭走向,一次次令對人性保持良善願望的人不得不意識到「實力」的重要性。
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打擊,並且美國的全部飛機安全撤離伊朗上空,這再次證明美國在國際舞臺上,尤其是在軍事領域,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其強大實力是世界公認的;同時,這次行動也是特朗普做了一件他長期以來誓言要避免的事情,即對重大的外國戰爭進行軍事干預。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完全不干涉是做不到的。問題更在於,對戰爭的干涉是否經由國家或國際機構等政治權威掌控:其目的是在於終結戰爭,還是協助戰爭中的這一方或那一方;以及通過何種方式達到上述目的。
對於「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哲學上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以戰爭為例,發動戰爭的一方自然不符合正義,那麼如果對方此時以武力反抗,被捲入了這場被迫及身的戰爭;他們的反抗是不得不然的回應,其目的是為了制止戰爭,那是不是必要的甚至是道德的手段呢?當代的衝突與戰爭永無休止、難以終結,彷彿就是陷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論證,無法解脫。
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完全消失,不同形式的衝突和暴力行為一直在發生。任何理性的人都反對戰爭。因此,重點不是談「反戰」,而是談如何面對戰爭──特別是「面對被迫及身的戰爭」。絕大多數人都渴望和平,問題是再怎麼倡議反戰、再怎麼強調和平,總有人想發動戰爭來攫取私利,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被迫及身的戰爭。面對這種戰爭的第一件要務是預防,但是如果預防不了,戰爭發生,能夠反抗戰爭的依舊是實力。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