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私「偽中國語」話 貴殿理解可能?

文:本刊編輯部
圖:社交媒體

伴隨著社交網絡虛擬社會的迅猛發展,不僅規範性書面語和當前口語之間的界限正愈來愈模糊,不同國家的語言文字也亦開始相互摻雜糅合,一種更為簡潔和便利的語言文字風格開始流行,似乎正悄然改變著不同國家之間的民間交流模式。

近年來,在日本社交網絡頗為火熱的「偽中國語」更是漸漸「紅」至中國,成為了趣聞。「偽中國語」是一種乍看全是漢字,但個別漢字又與中文不同,雖然細讀會發現完全不符合中文語法,卻是無論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人亦或完全不懂日文的中國人都可以「微妙」理解的社交新語。

在正常的情況下,日語會話句子中會由漢字(日語漢字)、平假名和/或片假名組成。但「偽中國語」卻是一種「超簡」的書寫方式,直接去掉了日語句子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僅保留日語漢字詞彙和日語句式,雖然不符合規範性的完整日語表述,但在理解方面卻絲毫不存在障礙;甚至因為完全使用漢字,方便了那些不懂日語但會中文的人,憑藉漢字即可大體猜對內容並進行對話,有中國網友發文表示,「我居然能勉強看懂日本推友的偽中國語。」

「偽中國語」最早出現於2009年,但真正大面積流行並開始出現「規範化」卻是近一兩年間的事情。日本甚至有網站專門推出「偽中國語」教材,讓使用者熟悉基本的日語漢字詞彙含義,例如,「私日本人」是「我是日本人」,「大感謝」是「非常感謝」,「全然問題無」是「完全沒有問題」,「意味理解不可能」是「不能理解意思」,等等。亦有日本人在「推特」上成立了「偽中國語研究會」,吸引不少中國網友翻牆加入討論。而認為「偽中國語」開啟了日中交流的一扇新窗口,使得雙方民間的溝通更加便利的網民亦大有人在,有日本網友發文表示,「『偽中國語』使日中交流全然大丈夫(沒問題)。」

「偽中國語」本質上是一種混合語言,糅合了漢語和日語兩種語言的特征。然而,倘使追溯歷史,不難發現「偽中國語」並非為在日本和中國流行的首種混合語言。在20世紀中葉前的滿洲國(今中國東北)統治時期,曾流行「協和語」(又稱興亞語、日滿語、大東亞語)。當時的滿洲國是日本的傀儡政權,大批日本人移居滿洲,其中不少人在滿洲國各階層的機關擔任實質領導人,故無論是政界、商界或民間,都急需確保滿洲國的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有效交流;同時,為推進殖民同化,日語成了滿洲國中小學的必修課,日本和滿洲國當局更是推波助瀾,促成了「協和語」的誕生,並令該語言在口語和書面語上被廣泛應用(分漢語協和語和日語協和語兩類)。在詞彙方面,常直接從日語中借詞或音譯,如 「好」說成「腰細」(よし),「……先生」說成「……桑」(…さん),「……太太」說成「……歐庫桑」(…おくさん),勞工的薪水使用「勞金」(労金),職員上班稱「通勤」(通勤),電影叫「映畫」(映画),公司叫「會社」(会社),等等;而句式亦使用日語句式,口語中如「你的幫我,我的錢的大大的給。」「高橋歐庫桑,豬的看見沒有?」以及書面語中如《滿洲農業概況》提及「人生所需求的衣食住一切物品,無一不可以大豆供給的。」

當然,日語的協和語自誕生開始就受到一些民族意識強烈的日本人的猛烈批判,隨著日本的戰敗和滿洲國的滅亡,日語的協和語被放棄。另一方面,隨著東三省的收復,新中國的成立,漢語的協和語亦隨之式微,並消失於中國現代漢語的規範運動中。

然自有人類以來,語言和文字就是一個民族的特有象征,一種語言的誕生、興盛和消亡與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強大密切相關。英語能夠成為現今全球官方通用語,得益於大英帝國的殖民輝煌,而曾經的漢語文化圈(如日本、越南、北朝鮮和南韓等)的普及亦得益於中國自南北朝之後「萬邦來朝」的社會繁榮和文明強大。同理,消滅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的最佳方式是剝奪其原本的語言文化,為許多殖民國家最常用的方式,而民族獨立和強大意識的誕生亦往往由擺脫原宗主國/文化影響國而自創語言文字開始,在越南、南北韓和日本曾經實施的「漢字邊緣化」策略即是如此。時至今日,越南和南北韓已經正式停用漢字。

日本雖然沒有如同越南和韓國一樣完全廢除漢字的使用和教育,但亦經歷了明治維新時期和二戰後的爭論時期,日本內閣曾於1946年公佈了以完全廢除漢字為目的《當用漢字表》,但最終沒有廢止漢字的使用;隨後的國語國字改革,內閣於1981公佈了《常用漢字表》共1945個漢字;而後的計算機和文字處理機「新JIS漢字」使用,將簡略漢字擴張到了《常用漢字表》外的漢字,國語審議會遂於2000年制定了《表外漢字字體表》。作為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諸橋大漢和辭典》共記載漢字5萬個,雖然現代日文中的常用漢字約只有兩千餘個,其中部分為「和製漢字」(由日本人獨創的漢字)。

一種語言要生存和發展,須與時俱進,其中的一個方式就是大量吸收外來語言,如同英語中的不少詞彙其實源自法語,日語片假名詞彙多源自英語(外來語),而現代漢語中的不少詞彙又源自於和製漢語,如 「呎」、「腺」、「鱈」等日語漢語字以及「通勤」、「寫真」、「王道」、「觸媒」、「次世代」等日語漢字詞彙。而這種語言文字上的融合,源自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其主導動力是經濟利益,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例如,日本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積極向中國大陸開拓商機,輸出流行文化,不少日本人學習漢語,誕生了「有日語特色的中文」,時常可在日資企業或日本人撰寫的出版物中見到。而越南、南韓等國開始出現呼籲漢字恢復的呼聲,亦同這些國家與中國日益緊密的商貿交往有關。

雖然,「偽中國語」自身在語言學規劃性方面的局限,註定了其成為一種通用語言的前路十分渺茫,但其存在確實為我們打開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樂趣,故與其太過糾結於其政治意義,不如大家樂在其中!本文的文題即以「偽中國語」寫成,在讀完本文之後,讀者能够明白文題的意思了嗎?呵呵。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