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硅谷上演「宮鬥大劇」

2023駛至年尾,沒想到一直佔領風口上的AI領域上演「宮鬥大劇」——反轉反轉再反轉。

歷經OpenAI持續五天的混亂內鬥之後,山姆·奧特曼 (Sam Altman)回歸OpenAI重新擔任CEO,並與雷特·泰勒 (Bret Taylor)、拉里·薩默斯 (Larry Summers)、亞當·德安傑洛(Adam D’Angelo )組成新的董事會同時,葛列格·布羅克曼 (Greg Brockman) 也將一起回歸。OpenAI內部毫無徵兆地上演了這一場「史詩級權力鬥爭」大戲,震驚了整個科技圈,賺足了吃瓜群眾的眼球;同時,這一全球矚目的OpenAI的人事變動也讓我們有機會沉下心來,來回顧AI走過的路以及展望未來可能的方向。

/ 奧特曼回歸OpenAI

持續「打臉」

眾所周知,OpenAI目前是世界上人工智慧公司中最為人們看好、最具影響力和最有價值潛力的公司。今年以來,該公司攜新版本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一路殺入市場,以超出人們普遍預料的AI能力震驚了全世界,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當今的OpenAI可謂如日中天,單就其融資估值,就已經超過了800億美元。此時,OpenAI卻進行了一波「神操作」,毫無徵兆,卻在幾日之內引發業界的強烈地震。

事件起始於11月17日,OpenAI這家全球炙手可熱的美國矽谷人工智慧公司突然間毫無預警地公開發佈聲明,認為CEO山姆·奧特曼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未能始終保持坦誠,妨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從而將山姆·奧特曼直接從公司開掉。該聲明一出,舉世譁然:這一理由說了,卻又語焉不詳,不免令人生疑。山姆·奧特曼被宣佈解職之後,另一名共同創辦人葛列格·布羅克曼也隨即宣佈辭職。事件後的週末,一度有跡象顯示奧特曼有可能迅速重回崗位,但是很快就傳出消息,奧特曼將加盟 OpenAI 的主要投資者微軟。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在前身為推特的社交平臺 X 上發文表示,奧特曼將會領導微軟旗下「一個新的高端 AI 研發團隊」。奧特曼則在 X 上轉推了這條確認他新工作的貼文,並表示「任務繼續」。與此同時,OpenAI 則任命影音串流平臺 Twitch 的前 CEO 希爾為臨時首席執行長。旋即,OpenAI 公司 700 多名員工聯署發信,要求公司的董事會就罷免奧特曼一事辭職。在信中,他們質疑董事會的能力,指責其破壞公司的運作,要求重新任用奧特曼,並威脅要集體辭職追隨奧特曼和布羅克曼去微軟,除非董事會辭職並恢復他們的職務。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信上簽名的甚至還包括被人們普遍認為此次「地震」的始作俑者之一、公司AI技術的靈魂人物首席科學家伊爾亞(Ilya Sutskever)。

當Open AI還是在最初階段時, 參與者都認為人工智能是屬於整個人類社會, 不是少數人的生財工具, 因此把管理公司的最高權力交給一群創辦人及外界有公信力, 認同目標的獨立成員來管理。但隨著研究取得成果, 公司規模漸大, 而又取得投資者的支持, 投資者要求取得的回報, 參與者面對無法估算的工作成果, 並且要取得更多資金來面對挑戰者, 推廣公益的初衷, 就面對著極大的挑戰。 伊爾亞, 作為整個計劃的核心, 最終支持公司守護者把創辦人奧特曼趕出公司的決定, 打開了Open AI早晚都要面對的現實。

一時間,局面已經從打倒奧特曼一個人的「政變」,轉變全體員工推翻董事會的一場「嘩變」。由於擔心董事會的行為會導致公司倒閉,數十億美元的價值化為烏有,OpenAI 股東準備採取強硬手段,對OpenAI董事會提起法律訴訟。重重壓力之下,董事會不得不重新與奧特曼接觸,很快在 X 上發佈消息官宣,奧特曼「官復原職」;作為奧特曼回歸的先決條件,董事會亦進行了大換血。這一場鬧劇暫得平息。

在任何同類的企業, 都會遇上這一關口。中國成語常說,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不單是創辦人與理想有掙扎, 就算是帶著興趣、使命及技術投身的員工, 也見到自己的將來與公司綑綁在一起, 面對Open AI在社會將引起巨大的改變帶來的利益, 也變成了主要的持份者。也因如此, 最初的管理理念, 就面對著現實的挑戰。

/ OpenAI核心團隊

創新遇見倫理

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奧特曼突遭罷黜、三天三位CEO更迭、全體員工集體嘩變、幕後交易和訴訟威脅、「逼宮」失敗和政變者「反水」,其中主人公包括了擴張狂熱者奧特曼、安全守門人蘇茨克維、利益衝突方德安傑洛……多方權力鬥爭和勢力角逐令人眼花繚亂,局面反轉、反轉再反轉,精彩程度不輸《權力的遊戲》。這場突如其來並迅速發酵的事件受到整個科技業界和媒體的關注,外界正在猜測這場動蕩將會如何影響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方向,抑或僅僅是一場鬧劇。

2015年,當奧特曼和馬斯克等創始人著走到了一起,創辦了一家非營利組織——OpenAI的雛形,基於有效利他主義的哲學思想,使命是創建出最大程度造福人類的人工智慧,並且其不受任何資本或任何人控制。但事實證明,最有前途的AI技術需要大量算力,也需要大量的資金。與馬斯克的決裂,OpenAI選擇放棄純粹的非營利組織模式,轉而探索更現實的商業路線。OpenAI仍由非營利性董事會管理,但同時卻擁有一家營利性子公司,並積極吸引風投和商業合作夥伴。作為創始人兼CEO的奧特曼表示他不持有公司股權,微軟持有OpenAI的49%股權。

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各大科技巨頭掀起新一輪競備賽,作為AI領頭羊OpenAI要想不掉隊,只能不斷融資砸錢保持絕對的技術領先,奧特曼尋求的是一系列擴張,目前OpenAI估值或達到860億美元。與奧特曼的野心與激進形成對比的是,蘇茨克維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安全,他在今年夏天成立了一個「超級對齊團隊」,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使AI系統的目標與人類利益一致,防止AI系統做出危害人類的行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信任在持續、緩慢地流失,讓「有效利他主義派」越來越感到不安,這也讓董事會對如何使用 OpenAI的技術或智慧財產權產生了疑問。在ChatGPT發佈一周年之際,隨著「有效利他主義派」董事執掌大權,「宮鬥大劇」立刻上演。如今,OpenAI恢復如常,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但核心矛盾卻不容忽視。而在這場「宮鬥」結局,既映射出理想主義敵不過現實的重擊,又反映了「盈利擴張」與「非營利願景」的難以平衡。OpenAI此次「巨震」的背後,是其迅猛發展與安全治理迫在眉睫之間兩種理念的劇烈碰撞,前景難測。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這兩種聲音也許需要被更好得平衡和理解。

現時鬥爭暫停, 但問題仍然存在。Open AI及其它類似公司的進一步發展, 相信一定要對問題作出處理。如何讓Open AI能確保人類安全不受影響下走下去,為社會帶來發展,並且讓投資者及工作者取得回報,其實也是現時全球國家政府的挑戰。在極權國家,人工智能很可能被野心家使用,作為壓制人類的工具。在民主國家,人民未必意識人工智能的可能危險,全面使用人工智能到最後社會要付上沈重的代價。因此, 全球各國政府也不能置身事外,把這些問題, 看為純粹的商業發展進程的挑戰。

依舊迷霧重重

在OpenAI的內部,伊利亞及支持者代表的是相對激進的「左」,他想要的是近乎不摻雜「商業化淤泥」的「AI桃花源」;奧特曼們是比較溫和的「右」,他想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公司,在此前提下適度兼顧造福人類的願景。從伊利亞後來的反應看,他對參與罷免奧特曼表現出了悔意。這或許表明,他意識到了:OpenAI的長遠發展,離不開奧特曼的商業運作。畢竟,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早就說過:「烏托邦主義的吸引力,是因為沒能認識到我們不可能在地上建造天國」。而人總是會長大的。

為了讓OpenAI這家處於AI行業領先地位的公司不至毀掉,除了讓步將已經被踢出局的奧特曼請回來,OpenAI好像別無選擇。這一事件無疑再一次將有關AI的是是非非推到了前臺。人們有理由發問:公司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圍繞AI如何發展的爭論與競爭究竟走向何處?一直以來AI行業內部的混亂局面最終會得到改觀嗎?OpenAI大戲落幕,但一場更大的混亂或許才剛剛開始。

隨著山姆·奧特曼的回歸,關於此次罷免事件的內幕細節也開始浮出水面。在奧特曼被罷免的前幾天,OpenAI幾位研究人員致信董事會,警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威脅到人類。這封一直未曝光的「信」和內容中提到的「AI技術」,可能是造成奧特曼被罷免的催化劑之一,只是背後的細節依然不夠明朗。此時,不得不佩服埃隆·馬斯克的坦率,「如果嚇到你們要開掉CEO,應該告訴我們原因才對」。200年過去了,生物學家還沒有造出有身體的生命,但是電腦專家卻造出了沒有身體的智慧。但是我們對於「像我們」卻不是我們的「它們」的恐懼,一直未變。

此次鬧劇中,有人甚至將奧特曼與約伯斯(Steve Jobs)30歲時被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炒掉的劇情聯繫在一起。這裡需要澄清的是,30歲的約伯斯在管理上確實缺乏一些成熟和老練,當時他給人的印象是「頑固、倔強和喜怒無常」。而時隔多年後當約伯斯用1000萬美元收購了皮克斯,他的管理風格和性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管理風格上變得張弛有度,在控制權上變得分毫必爭,這些變化讓歸來後的約伯斯發揮出了更大價值。而這兩點正是38歲的奧特曼缺乏的。當然,經此一役的奧特曼沒有歷經約伯斯多年的蟄伏,突遭解雇,又迅速回歸,奧特曼是否能有約伯斯那樣的反思和改變,還值得進一步觀察。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