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無證烹飪 – 美食與安全 天平往何方傾斜?

美食與安全

——天平往何方傾斜?

 

文 本刊編輯部     圖 百度百科

 

無生產許可私自售賣食品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違法行爲,今年2月,意大利普拉托一華人因在家私自烹飪飯菜外送給華人企業工人而遭重罰。5月,美國洛杉磯另有中國留學生涉嫌非法經營外賣食物,政府表示這一行爲同時觸犯多條法律。本週於中國大陸,以美團網爲首的外賣O2O合作商家也陷入「無證配送」風波。

澳大利亞政府網站上也有明確指示,對各類食物售賣許可均有嚴格規定,但仍多有華人鋌而走險,做起風口浪尖上的無照「家庭生意」,偏偏擁躉者衆。「願打願挨」的行爲背後,必有其日積月累的社會成因,難以於朝夕之間便因法律而改變。

 

華人、西人,誰的生活更「粗糙」?

 

我從前常去的亞洲超市,常賣一種別家買不到的水餃。比起其它超市千篇一律的凍品,它個大、餡多,僅從外表看一眼便覺它令周圍毫無新意的速凍水餃黯然失色。

後來的某一天,我習慣性地打開超市冰櫃翻找這款水餃,卻發覺它的包裝似乎不知不覺中起了某些變化。「西人一直要求外包裝增加產品信息明細,不然無法放心購買。」針對我的疑問,店主的聲音漫不經心地從貨架後飄來。我愣了愣,才突然記起此前的包裝除在簡陋的一次性包裝袋外用兩個手寫的大字標示餡料類型而已別無任何信息,但我一直以來似乎都買得很安心。

網絡上有種頗引爭議的說法,叫「華人活得很糙」。讚同的人會一一列舉自己在中國養成「壞習慣」的「血淚史」。以80後、90後爲例,幼時每當放學鈴聲響起,校門口的小攤位便人頭攢動,印刷模糊的「唐僧肉」這類分辨不出原材料爲何物的三無產品是最常被一掃而空的熱門貨。隨着年紀漸長,味道單薄的零食或是厭棄了,卻不得不在每一個匆忙趕路的清晨;抑或是每一個加班日子的間隙,毫不在意地將一份份於污水橫流的「美食街」中買來的燒烤、酸辣粉送入口中。我中學每日購買午飯的陋巷被戲稱爲「乙肝一條街」,並在一屆屆學生中口耳相傳——但從未有人認真考慮過這個危險的名字背後的含義。

相應地,這一充滿火藥味的說法自然反對者衆。許多人來澳之前,經由多方渠道渲染,總認爲西人過的應如影片中貴婦人那般精緻小心。待登陸時,卻見他們從超市買回菜洗都不洗便切片上桌,生食多種傳聞中「有毒」的食材也不甚介意,不免大跌眼鏡。這些細節往往被初踏這片土地的華人引用,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料想,西人原來活得比我們還粗糙。」我們說着,仿佛釋然般哈哈大笑。

然而細細想來,卻又覺西人此種做法反倒是本地食品安全的另一佐證。試想,三聚氰胺奶粉、注水豬肉、假雞蛋、劇毒蔬菜……這些頻見於報端的新聞早已將華人的性子磨得小心翼翼。食物入口前人們反複清洗烹調,恰代表了對其生產源頭的不信任。這聽起來是很矛盾的事情,似乎各人都是如此,在某個方面太過神經大條,卻又在另一方面過於謹慎小心。華人常年與食品安全「戰鬥」,練就了特別的「防禦技巧」——於千百種「有毒食物」中麻木地涉險而過,只在某種長期積累的隱患東窗事發時,以入口過程中的謹小慎微亡羊補牢;西人的特質則表現在只要千方百計確保食物根源萬無一失,便可毫無顧忌地放心大嚼。

 

天平兩端的選擇

 

從消費者的角度,很難說兩個羣體的表現誰對誰錯,僅能說彼此都在特殊的環境下鍛鍊出了適宜的生存技能。事實上,消費者並沒有選擇其所處環境的權利,也無從知曉其購買產品的生產過程,因而他們在這一貿易環節中確是最被動及弱勢的一方。因此,商家作爲生產及銷售食物的源頭,應當承擔起爲其消費者飲食安全負責的責任。

「爲保護公衆健康,所有食品經營單位須遵守維多利亞州食品法案(Victorian Food Act)」,在維省健康部官方主頁上,第一句話便爲想要開啓其食品售賣職業生涯的商家敲了警鐘。事實上,無證私自烹飪及售賣食品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在昆士蘭州政府發佈的食品安全說明書上標示了這一行爲可能引發的三個問題,分別是:從違法行爲中得利的低成本經營爲市場其餘合法商家帶來的不公平競爭,及其後續將引發的系列惡性循環、由不規範操作及不達標器具處理食物帶來的傳染病風險;以及由於上述原因而令消費者對這一行業信心缺失的可能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說第一、第三條短時間還可令人高枕無憂,第二條中所標示的傳染病可能性則是隨時有可能席捲而來的毀滅性打擊。

國內的消費者也許沒有太多選擇權,但許多身處澳洲的華人食客完全可以選擇更有安全保障的食物,卻仍然對「三無食品」趨之若鶩。呼應本文最開始的「糙」論,有人將其諷刺爲「劣根性」,但事實並非如此。與其說消費者被種種弊端蒙在鼓裏,不如說他們心中有一個天平。一端是比起早已吃膩的漢堡、三明治更加美味、方便、廉價的家鄉美餐,另一端則是感染傳染病且不受法律保護的風險。美食可以天天見,風險則聽起來像是「被閃電劈中」一般的概率,孰輕孰重,個人心中的砝碼比重都不同——但總有相當一部分人樂於承擔風險。對於商家來說,天平原理同樣適用。一端是低成本牟利的輕鬆,另一端則是違法及食品安全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我相信許多人仍抱有僥倖心理。

另一方面,此類商業行爲本身便處於可疑的「灰色地帶」——甚至許多人並不承認他們所從事的是「商業行爲」。「爲了滿足大家想吃到家鄉菜的心情,我們做了這個菜單……不爲賺錢,只爲服務老鄉,收回成本而已。」「無證經營」的私人店鋪中,許多都寫着類似的介紹。事實上,相當一部分人起初確是因用自己的手藝招待朋友,卻發現供不應求,才不得已催生了這個「產業」,也未曾想過大範圍經營。「自家招待朋友,朋友付食材費用以示感謝——這怎麼能算交易呢?」面對「無證食品經營」這一話題最近又被老調重彈地搬上臺面這一現實,有些「商家」表現得很委屈。

他們並非不是委屈的——灰色地帶甚至是一些大公司都無法全然邁過的障礙。就在今年四月,中國Uber廣州總部被查封,原因之一是其涉嫌「組織不具備運營資質的私人車輛從事經營活動」。網絡將Uber描述爲「不具備政府規定資質,定位非常模糊」的產品。原本顯然不具備運營資質的私家車,僅通過在Uber註冊,「改頭換面」便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於「灰色地帶」中高枕無憂,這無疑是政府及正規出租車公司之痛;而當責任均攤到處於這一產業鏈的每個個體時,早已對擦邊球習以爲常的個人自然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感到無所適從。

或許我們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若商家真如其所聲稱一般,是爲「想念美食的同胞服務」,何不將這份美意延伸至對同胞健康的關心?在中國大陸,多年來一直是三無美食代表的「辣條」如今也規範起來、登堂入室,美味卻未打折扣——即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好味道,爲其裝備鎧甲又何妨。是誰說過「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信任確是消耗品,食客也好,商家也罷,莫令一腔尋覓珍味的熱情空付。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