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澳大利亞可不是移民的旅館

澳大利亞可不是移民的旅館

移民正在變成殖民,著名記者Andrew Bolt在《太陽先驅報》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他文章中的部分說法:

再也沒有「我們」這一說了,因為移民浪潮掃除了我們民族認同的遺留物。去年,有24萬外國人加入我們,不僅擠占我們的城市,也在改變我們的文化。

跟我們的父輩一樣,我們當初也曾假設這些移民會融入我們,成為更廣泛的「我們」,那我們仍可以認識澳洲,並討論「我們」的追求和價值觀。

但事情發生了變化,除了「領土」之外,澳人不再期待還有什麼可以分享。

移民變作殖民,這個國家也淪為了一間旅館。

我們聚居在一起,彼此不相往來;即使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我們甚至也不會說對方的語言。

澳大利亞一直以來以其社會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而形成澳大利亞民族的一大特徵,如今移民、殖民竟然成為了人們糾結和討論的問題。

從「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多民族、移民共存的社會,雖然一直以來,人們認為1788年首批英國移民在悉尼附近登陸後,成就了澳大利亞的移民歷史,但是反對的聲音一直都在,很多人認為這是澳大利亞土地殖民(原住民)的開始。移民政策是澳大利亞的一項基本國策,它經歷了眾所周知的「白澳政策」和取消種族隔離的「同化政策」,才發展到今天的「多元文化政策」。

所謂「白澳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和禁止以亞洲人為主的有色人種移居澳洲,驅趕喀吶喀(Kanaks,波利尼西亞語,意為男人) 勞工出境以及歧視居住在澳洲的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等辦法來建立一個純白種人的國家,以維持歐洲人在澳洲社會中的絕對優勢」的政策。 「白澳政策」帶有鮮明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利己主義色彩。 1901年形成的這個移民政策,是澳大利亞這個新國家各項政策的奠基石,不僅所有的政黨都遵循這個政策而且由此也繁衍出其他各項限制移民的法令。

「白澳政策」形成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為了保護不列顛民族,在大英帝國獨步世界的時代,這個以達爾文主義為理論依託的政策就此產生;第二,為生活所迫而來到澳大利亞的中國移民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衝擊,就此帶來了經濟的影響;第三,澳大利亞是一個處在顯然不相容地區的歐洲文明的孤獨的海外驛站,地理上的孤獨感很容易產生對於亞洲的恐懼感。

到了20世紀60年代,為了保持其種族純潔與文化同質的理想社會,澳 大利亞政府對土著人和非英語移民實行「同化政策」,要求非英語移民以加倍快捷的速度,成為典型的澳大利亞人。在文化、語言上快速同化,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順應澳大利亞民風,遵從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消散在澳大利亞社會之中,變得無影無蹤,從而把非英語移民在文化上、經濟上和道德上都完全整合進一個同質的統一的澳大利亞社會中去,最終達到如移民部長比爾· 斯內登所稱的理想目標:「我們應該有一種單一的文化,每一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生活,相互理解,有著共同的願望。」

澳大利亞開始接受除歐洲以外地區的移民以後, 從「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政府的領導者開始發覺要讓移民一下子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觀念和習俗談何容易,強行「同化政策」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1973年,移民部長艾爾·格拉斯比正式從加拿大引進和推行了「多元文化政策」,翻開了澳大利亞移民史的新篇章。並在1989年把它確立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以後歷屆政府都積極推進。

多元文化政策推行背後也有著自己的原因,首先,當時的現狀,隨著各國移民的不斷湧入,原本佔大多數的英國後裔比例下降,希臘、印度、義大利、印尼等國人口迅速增長,如此多的民族和文化,不僅在本國社會容易形成衝突,並且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任何民族衝突和地域衝突均對其產生影響,因此,必須選擇一個好的管理辦法,使各民族的社會地位都得到肯定,彼此尊重,互相促進發展,選擇多元文化目的就是要使澳大利亞各民族和睦相處,互相促進,建設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第二,當時澳大利亞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和勞動力,為了經濟發展,需要接納大量的移民。

在多元文化政策推行以後,澳大利亞無論在經濟、教育、體育等事業上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和極大的進步,而當前我們享受到的澳大利亞的方方面面都得益於多元文化。

 

澳洲旅館

今天,Andrew Bolt提出了殖民與旅館論,雖然引用的數據完全不對,其實也不無道理,給我們指出了今天多元文化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也讓我們有機會正視這些問題。。

他說,以墨爾本為例,Box Hill三分之二的居民出生在中國,或者有華人血統,40%的居民說中文,中國店鋪招牌滿街都是;Springvale四分之一的居民在家講越南語;North Caulfield,41%的居民是猶太人,最近還有數以百計的人來自南非;在Dandenong,這裡甚至還有一個官方的「小印度文化院」,開了33家印度生意。悉尼的情況也類似,Fairfield,四分之一的居民在越南、柬埔寨或中國出生;Five Dock,仍有七分之一的居民在家說義大利語;Lakemba,將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斯林, 7成出生在海外。用Andrew Bolt的話說,「我們聚居在一起,彼此不相往來;即使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我們甚至也不會說對方的語言。」

這些數據並不準確,但是官方給出的數據也不夠準確。原因是官方統計的是註冊了選民的常住人口,但是現實情況是,這裡充滿了跟多的流動人口,比如學生,或者就住在周邊常來購物,或者醫療服務的人群。

雖然這些數據暫時不能統計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移民不能融入本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移民之間也互不理解,現在是澳大利亞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來到澳大利亞,拿到永久居留權或者澳大利亞護照之後又立即離去,回到他們的家鄉生活、工作,似乎在為自己的未來尋求一份保障,也並沒有給澳大利亞帶去真正的貢獻,哪怕是稅收,澳大利亞在他們眼裡更像是一處避風的旅館。

「通過衛星電視、互聯網和廉航旅行,他們很容易保持自己的文化,這對我們自己所忠於的共同身份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未來

首先,我們需要說,澳大利亞的今天是多元文化、各民族移民建立的,它的優勢正是移民帶來的,這些移民帶來了自己民族的先進經驗並與其他民族碰撞產生火花,讓澳大利亞快速發展。然而,今天各移民保持獨立,把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這樣的移民城市切割成如同聯合國一樣的區域,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是,澳大利亞是再也不可能回到100年前的「白澳政策」去了,回不去了。因為「白澳政策」意即澳大利亞是白人的天下,所以亞洲人及其他有色人一律禁止移民到澳大利亞。今天澳大利亞有著各種膚色的人群。

「同化政策」早已經被證明瞭會產生極大的社會矛盾甚至是民族矛盾,這對澳大利亞社會的穩定極其不利。所以,未來最適合澳大利亞的政策依然是多元文化政策。

目前來看,多元文化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多元文化國家都依靠此充分吸引了各地的人力資源,甚至是財力,讓這樣的國際迅速發展起來,然而像美國卻面臨著多元文化最大的弊端——財富不平等狀態持續蔓延。

澳大利亞應該怎麼做?其實最先該釐清一個概念,多元文化是不是等於多元價值觀,如果多元價值觀存在,那麼國家比如分裂、社會凝聚力必然破壞。而文化的多元更像是情緒的宣洩,並不會產生質的問題,相反卻讓這個國家更有活力。

那麼,怎麼讓所有移民有著同樣的價值觀,也就是澳大利亞價值觀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為移民,其實更應該思考,彼此之間能給予對方什麼,是個人改變國家還是國家改變個人,是個人去適應國家還是國家去適應個人。當解決了這樣的認知,澳大利亞就不會成為移民的旅館,而是真正避風的港灣、溫暖的家。

 

 

 

「」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