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港府派發「銅芯抗疫口罩」爭議不斷

/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近來,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所緩和,多日沒有出現本地感染個案,港府開始為部分社交距離措施鬆綁,社會開始恢復正常。隨之帶來的也必然是市民口罩使用量的增大。5月初,港府宣佈免費向全港700多萬市民派發口罩,包括一個可用60次的「銅芯抗疫口罩(CuMask)」。身處香港的市民已開始上網登記,登記期一個月,登記後兩星期內,香港郵政會登門派送。港府同時強調,口罩人人有份。這一本意為民眾做善事之舉,卻飽受外界質疑:為何疫情臨近尾聲才派發口罩?政府採購重用口罩時為何沒有公開招標,亦沒有第一時間公佈生產商資料?而港府的回應亦未能滿足民眾的疑問,無疑將此事件變成了港府公關的一場災難。

/港府派发铜芯抗疫口罩

 

「銅芯」口罩的防疫功能究竟如何

根據香港當局介紹,此次派發的這款可重用口罩含少量銅的布料,可以抑制細菌、常見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質;加上多層結構,能有效阻隔飛沫,其顆粒過濾效率(PFE)、細菌過濾效率(BFE)及合成血液穿透阻力方面,符合ASTM F2100一級標準,口罩可清洗60次,其後只需更換濾芯,口罩便可繼續使用。口罩的專利設計是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開發,並由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在2018年,曾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政府毋須給予專利費用與其他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宣稱口罩的專利設計,於2017年曾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卻原來沒有使用專利及獎項的「弱磁場防污染」技術等。港府對此回應稱,向全民派發的口罩設計為之前獲獎設計的改良版,有更強防菌功用。但是為什麼一開始不和民眾說明、而是混淆視聽,無疑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实验室测试口罩过滤率

 

雖然抗疫口罩經測試具ASTM一級防護標準,但香港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創新產品與科技講座教授梁煥方認為,銅雖有黏實、殺滅病毒及細菌功能,但他懷疑口罩表面的銅不足覆蓋整個口罩,而且口罩第三層密度亦不高、銅粒子分佈亦不均,故不利捕捉病毒,影響消毒功能。他更表示從顯微鏡觀察到,口罩內的銅粒子為納米銅,而非政府所強調的微銅粒,故有機會影響人體健康。香港大學化學博士鄺士山則委託實驗室,對2個銅芯口罩進行初步 0.3㎛過濾率測試,發現清洗一次後,有口罩的過濾效果下跌兩成,表現遠遜於政府預期。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建議,正接受家居檢疫的確診或懷疑個案、有發燒、呼吸道感染等病徵的人、以及去醫院或老人院的人,都不應該使用重用口罩,因為這款口罩本身不能消毒,用外科口罩更為安全。

港府已經提醒,用過的口罩每日必須清洗一次,口罩不可以用熱水、漂白劑、衣物柔順劑、含螢光劑的洗衣液清潔,亦不要擰乾、熨燙或用乾衣機烘乾口罩,而是應該只用肥皂及冷水清洗,然後晾乾,亦不可以把多個口罩和其他衣物混合清潔,因為有機會造成交叉感染。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视察口罩生产点

 

官商結合利益輸送?

這款「銅芯口罩」每個成本40多港元,以政府派發約800萬個口罩計算,涉及款項超過3億港元。根據香港《物料供應及採購條例》涉及143萬元的物料及服務、或是價值400萬元的建造及工程時,政府一般需透過公開招標形式進行採購,但當公開招標不能有效獲取所需物料、服務,就採取單一或局限性招標。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在1月及2月曾接觸10多間供應商,但部分未能證明產品功效,加上考慮到原料供應問題,局方在選擇供應商時要作全盤考慮。口罩是全球抗疫的關鍵物資,香港政府將生產商、原料、物流等都認定為敏感資訊,因此在公佈向全民派發口罩當天,並未披露生產商資料。但後來網上謠言四起,外界質疑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局方才公佈,口罩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採購原材料、統籌生產、消毒至包裝等工序,而生產商則是成衣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由在越南的生產線生產。

晶苑國際集團由「針織大王」羅定邦的長子羅樂風及其妻蔡玉清在70年代成立,目前由羅樂風的兒子羅正亮出任行政總裁。「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是港府設立的本地研發中心之一,即是由港府全資擁有的機構。公佈有關資料後,仍然未釋除外界對「利益輸送」的疑慮,因為研發中心的其中一名董事,是晶苑國際集團執行董事王志輝以及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的弟弟、新與織造廠有限公司董事梁嘉彥。多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質疑,這等同研發中心把生意交給生產商。其中,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英乃光批評,政府的決策過程欠缺透明度,從2月至今也沒有向立法會和公眾交代,引發不必要的揣測。

建制派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認為,政府應該交代和解釋未有就生產公開招標的原因,以及生產商的資料,以免讓人覺得項目是「自己人益自己人(私相授受)」。他質疑生產商如果在越南生產,是「益了越南」,港人無法受惠,政府應該把生產工序項目分拆,讓不同香港公司生產,可以更為公平。

 

/目前重用口罩只有一个款式,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

 

好心為什麼不能辦好事

這次港府向市民派發可重用口罩,不僅在外觀、安全性、抗菌能力等都引起爭議,高昂的生產成本與並不一定可以有效抗疫的效果所引起的強烈反差也讓廣大市民難以接受。「銅芯口罩」每個成本40多港元,效果還打著問號。而在醫用口罩相對緊缺的情況下,自製棉質口罩成本低且環保,亦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在政府成功派送接近12萬份郵件首日,有市民收到銅芯口罩,隨即放在二手拍賣平臺Carousel轉售,開價HK$30至HK$299不等,令到不少網民大感疑惑。要知道最近外科口罩價格回落,HK$200已經可以買到一盒50個的外科口罩,而且市民可登記免費領取銅芯口罩,為何有人仍以炒價購買?有網民質疑炒家的目標客戶並非港人,或是購買後運到內地或外國轉售圖利。政府的善意行為,無疑讓一些利益至上的人又覓到了商機。

互聯網時代,任何負面資訊一經爆出,很容易迅速在網上被放大和傳播。特別是對於代表民意的政府若缺乏對網路輿論的敏感性,未能及時應對和處理好任何負面資訊,「風吹草動」的小事都有可能釀成大的危機。更糟糕的是,政府的誠信和形象也必然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受去年「反送中」運動影響,港府形象一度跌至穀底,本想在此次抗疫中扳回一局,未想到面對一系列質疑,而回應遲緩,資訊回應先後不一致,資訊公佈欠缺透明度,等再度為其形象蒙上灰塵。

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依靠互聯網生活。這也需要政府危機公關的理念和方式必須有所改變,更好適應並主動引導網路輿情。銅芯口罩事件讓我們看到的是,香港政府在這條路上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