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沒有硝煙的太平洋戰場
帕勞是在西太平洋的一個擁有340個島嶼的共和國, 3000年前已有人定居這裏, 今天人口約有2萬人, 面積為459平方公里, 約香港面積的40%, 經濟以旅遊為主。
讀者之中, 有誰聽過帕勞這一個國家?有誰知道她身於何處?也有誰知道這國家人口只有不到2萬人, 比起澳洲的一個三線城巿,人口也不及。但帕勞的一個媒體機構, 卻得到中國企業投資, 要把這媒體建造成為國際新聞樞紐。這不是天方夜譚, 卻是中美兩大國角力下,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實。
帕勞是在西太平洋的一個擁有340個島嶼的共和國, 3000年前已有人定居這裏, 今天人口約有2萬人, 面積為459平方公里, 約香港面積的40%, 經濟以旅遊為主。這裏居住的人大多為信奉基督教的尼格尼陀人, 管治制度為總統制, 執行英美法制, 是全球與中華民國建交的少數國家之一。
日前,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訪問太平洋島國湯加、新西蘭與澳大利亞,以加速推進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而媒體同時爆出中資企業與帕勞媒體交易失敗一事,顯示出美中都在試圖擴大其在太平地區的影響力。太平洋地區再次成為亞洲崛起大國與西方對手之間的戰場。 帕勞這毫不起眼的小島, 因為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卻受到大國領袖的青睞, 更有中國企業投資, 要讓全世界知道這小島的存在及居民生活, 更令人想到獨立自主的可貴。
滲透媒體 操弄輿論
自2015年來,中國的統戰系統就開始加大向海外的擴張,利用「合法掩護非法」滲透校園、媒體、海外華人社群、海外公司,甚至外國政府。中國近年更是借助大幅提升對非洲投資,從而在國際間擴充政治影響力的舉動成為輿論熱點。而最近爆出的中資企業與帕勞媒體交易失敗事宜,則看出了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延伸到了太平洋地區。
五十多年前,當帕勞群島還在美國的管轄之下時,摩西·烏魯東創辦了帕勞的第一份報紙《Tia Belau》。儘管這個擁有1.8 萬人口的國家已於1994年獨立,帕勞仍然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它也是全球僅有的在外交上承認臺灣、與中國對抗的13個國家之一。隨著中國與西方的緊張局勢加劇,烏魯東認為,如果兩個大國之間爆發戰爭,帕勞可能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因此,烏魯東於2018年接受了一項協議,成立了一家新的媒體集團——帕勞媒體集團(Palau Media Group)。
雖然新的媒體集團在香港舉行了啟動儀式,但一直沒有完全開起來。據稱,帕勞媒體集團是烏魯東一位老朋友的主意,他叫田航(Tian Hang, 音),在島上經營華僑酒店。田航指出成立該公司的目的是提高帕勞在中國的知名度,使其成為「資訊樞紐」,將太平洋地區的新聞帶給中國受眾。烏魯東相信成立合資公司有助於使局面恢復一些平衡,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項協議的投資者與中國警方和軍方有關聯。消息顯示,在成立合資企業後不久,田航至少曾利用過烏魯東現有的報紙刊登過一次支援中國政府的內容。
通過田先生, 帕勞至少有兩名州長訪問香港, 而田先生又提供了報導行程的新聞稿, 表明中國外交官訪問了帕勞政界人仕, 聲稱帕勞「最高級官員公開支持外交關係從台灣轉到中國」。文章更稱台灣為中國「叛離的省份」(renegade province)。
該合資公司的最大股東是一家與中國解放軍和公安機關下屬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的中資大資料集團,總部位於中國深圳(Overseas Chinese Big Data Group, OCBD)。該公司在香港的檔顯示,在帕勞媒體集團於2018年11月成立時,OCBD擁有該集團40%的股份,本金為100萬港幣(約合18.89萬澳元)。田先生和烏魯東各控股30%。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智庫稱,OCBD與位於河南的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合作,重點培養「政治戰軍官和開展進攻性網路行動」。這讓該集團對帕勞媒體的投資瞬間抹上了「間諜色彩」。
不過,由於新冠疫情關係, 其後《Tia Belau》似乎沒有再刊登來自田先生的文章。
類似的情況, 在其它太平洋島國的媒體, 也曾經出現過。可以說, 只要是獨立國家媒體, 不管讀者有多少, 都有中國投資者願意, 把推動中國國際關係形象的資訊, 滲透至這些媒體之中。
不甘落後 加速推進
在中國影響力不斷擴大之際,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亦于本周出席美國在湯加首都努瓜婁發的大使館新館開館儀式,然後前往新西蘭惠靈頓,觀看美國對荷蘭的國際足聯女子世界盃比賽。之後,布林肯將與新西蘭官員會面,並於7月28日至29日前往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和澳大利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理查·馬雷斯、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一起出席年度2加2「澳大利亞-美國部長級諮商會議」(AUSMIN)。
布林肯的訪問是在國務院通知國會計劃大幅增加美國駐太平洋島嶼新大使館設施的外交人員和支出一周後宣佈的。美國國務院向國會作出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在美國承認的12個太平洋島國中的八個國家擁有永久外交設施,並表示美國需要迎頭趕上。具體而言,美國國務院設想在未來五年內為在太平洋地區最近開設或即將開通的四個大使館每個雇用最多達40名員工。拜登政府如此加速推進印太戰略——增加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部分原因明顯是為了對抗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其實,美國在環太平洋地區的佈局已有時日。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就和巴布亞新磯內亞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允許美軍在該太平洋島國的軍事基地開發和運作:美軍人員將可以「不受阻礙地」進入這些地點,以「預先部署設備、用品和物資」,並對基地一些區域有「獨家使用權」,可以在那裡進行開發和「建築活動」。在華盛頓與北京的競爭勢態加巨之際,這一協議為華盛頓在西太平洋地區構築新的軍事存在敞開了大門。
這一切正是華盛頓用一系列外交和財政激勵措施來拉攏太平洋國家的嘗試,以換取戰略支持。此前中國採取了類似的手法。中國公司在太平洋地區大規模收購礦山和港口。去年中國同臨近巴新的所羅門群島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允許中國在該國部署軍隊。華盛頓則擔心,中國在南太平洋的軍事立足點可能會包抄美國在關島的設施,並在中國大陸入侵臺灣時增加防禦的難度。而隆布魯姆空軍基地的使用權,正好可以被美軍用來加強北方的關島的軍事設施,這在臺灣海峽爆發衝突的時候,可能將發揮關鍵作用。
角力逐步升級
除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外,南太平洋島國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巴布亞新磯內亞、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斐濟、湯加、帕勞、瑙魯等等。太平洋島國群是連結南亞與南美的重要區域,冷戰時期,美國為遏制前蘇聯擴張,與盟友新西蘭與澳洲一直積極防守。到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美國逐漸對該區域喪失興趣,淡出該地區的經營。後來,在世界舞臺崛起的中國,開始瞭解該區域的戰略重要性,借由經濟投資手段,逐漸開始將影響力帶進該區域。這也引發了美國的危機感,從而引發了「重返」南太平洋的系列操作。
太平洋地區對北京亦至關重要,很大的一個理由就是臺灣。臺灣現有的13個邦交國中有四個盟友來自南太平洋,分別是馬紹爾群島、瑙魯、帕勞、圖瓦盧。其中馬紹爾群島(1990至1998年)和瑙魯(2002至2005年)曾與北京建交。因此,兩岸的外交競逐,加上一直存在的美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與中國的抗衡,在這幾年來越來越激烈。而北京希望借著經濟影響力擴大到政治影響力,目標就是剔除美國、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在該區域的影響力。
去年以來,美中兩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之爭迅速升級。2022年9月,美國與所有14個太平洋島國達成了歷史性的聯合夥伴關係宣言,而此前中國爭取達成類似協議的努力失敗了。澳大利亞也一直在尋求對抗中國的影響力,比如進一步增加對太平洋地區的援助,承諾在未來四年內把對該地區的發展支出提高近14億澳元。此前,澳大利亞和斐濟達成了加強防務合作的協議,目前則在醞釀與巴布亞新磯內亞的安全條約。
美中兩國的角力將太平洋島國放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世界局勢近年發生急劇變化,多數國家意識到自身的國家利益需要依靠自己來保護,尤其是小國弱國更是意識到,在大國對峙的緊張局面中,如何平衡關係才是自全之道。而此時太平洋國家則更多的是奉行不選邊站隊,廣結友不結仇的外交政策,以與國際社會各方進行全方位合作。不過對這些島國國民來說, 從中國來的商機、投資、或是利益, 卻又是每一個人都盼望可以得到的。要抗拒這一些利益, 看起來又不是容易。
而且,尋求生意合作的人, 自然是主動「向錢看」及不應受政治意識形態所規限, 因此這些島國的企業家, 傾向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自然也是合情合理。
西方國家政府較少直接參與這些島國的商業活動, 如何能得到當地人民認同和支持, 其實也不容易。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藍色太平洋夥伴」小圈子依舊是美中爭奪的朋友圈,樹欲靜而風不止。
或許西方政府也要考慮在別的社會中, 加強發展軟實力, 在民間社會之中, 建立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