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是擁抱新生活的時候了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向媒體表示,奧密克戎(Omicron)似乎不會引起比其他變種病毒更嚴重的症狀,而該病毒也極不可能完全躲過疫苗的保護。消息一出,讓全球緊繃的神經頓時鬆了一下,畢竟奧密克戎毒株在上月末的橫空出世嚇壞了整個世界。不過樂觀也不能來得太早。科學家正努力不懈揭開了這種病毒的神秘面紗,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它沒有大家所擔心的那麼可怕,只是謹慎的觀望依舊沒有壞處。大概我們不會陷入如同德爾塔毒株帶來的恐慌,只是未來依舊不完全在我們手中。

聖誕節前最好的消息

12月7日,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公開表示,在傳染力方面,奧密克戎毒株明顯比德爾塔毒株更強,同時再感染率也更高,但新變種造成的疾病嚴重程度卻「幾乎肯定不會比德爾塔毒株嚴重」。在觀察南非正在追蹤的一些病例時發現,奧密克戎感染人數與住院人數之間的比率似乎低於德爾塔。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寬心的消息。

然而,福奇也和其他科學家一樣,謹慎提醒人們不該過度解讀這些資料,因為南非被追蹤觀察的人口較年輕,他們住院的機率較低。同時,嚴重病症也可能會在數周後才出現。同時,隨著全球其他地方有越來越多感染病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看出疾病的嚴重程度。南非的初步資料似乎也顯示,BioNTech疫苗對奧密克戎的保護力有下降的現象。

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一度在全球引起極大恐慌。任何一種病毒的可能走向都可以分為兩類:「最好的情況」和「最糟糕的情況」:如果一種病毒有較高傳染力,但不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也不會造成住院率和死亡率激增,那就是「最好的情況」。相反的,「最糟糕的情況」則是病毒不但更容易傳播,而且會造成更嚴重的症狀,到時候就會出現另一波疫情,而且這波疫情還不一定能被疫苗或人們先前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所抑制。而目前的資料顯示,最糟糕的情況或許暫時不會發生。只是沒有人能百分之百肯定事情會如何發展,人們此時比以往更需要的就是謹慎的樂觀。

畢竟,新變種總會朝著「最好的情況」即「雖然傳播力更強但是危害力減弱」方向發展,只可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病毒在不斷演化,就會有新的病毒在變異之後傳播力和殺傷力都變的更強了。目前,要保護自己,最主要的一點依然是接種疫苗,並在室內和公共場所戴口罩。在有條件的國家,通過接種加強針來增強免疫力,特別是對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也至關重要。

/ 接種疫苗仍是保護自己之上策

各國行動反應不一

針對奧密克戎新變種危害性較小的現狀,莫里森總理上週五公開表示,新變種可能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或將確保澳洲永遠不會再回到封鎖狀態中,澳洲將向前走,將與這種病毒共存。也許這次就是這場延續了近兩年重創世界各國的公共危機的轉捩點。

之前由於新變種帶來的不確定而導致「朝令夕改」的邊境政策也終於在最後時刻塵埃落定——聯邦衛生部長亨特(Greg Hunt)宣佈,國際邊界按計劃於12月15日開始重新開放。此外,在時隔近5個月後,昆州開放與新州和維州的州界,數百戶家庭可與家人團聚。亨特部長在11月底就曾表示奧密克戎可能是「聖誕禮物」,因為它增強了人們的免疫力而沒有引發大規模住院和死亡。

只是並非每個國家都如澳洲如此樂觀的反應,在整個亞洲,奧密克戎變體的出現使人們對重新開放並恢復到新常態的長期計劃產生了懷疑,各國政府重新調整其政策。以印尼為例,本來自 10 月中旬已向遊客重新開放邊境,目前則再度加強了邊境管制。與此同時,菲律賓反對允許一些接種疫苗的外國遊客進入該國的計劃。日本則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自 11 月 30 日對外國人關閉邊境,包括短期商務遊客、外國學生和工人,儘管早些時候放寬了限制。即使是像新加坡這樣正在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也表示,如有必要,他們可能會收緊限制。儘管泰國等其他國家仍致力於重新開放計劃。

在過去的 22 個月裡,一種國家開放然後關閉的模式已成為一種熟悉的模式。不確定性威脅到經濟復蘇,各國民眾早已對流行病感到疲勞。此次新毒株導致的各國反應不同也在情理之中。這被認為是一種爭取時間的方式,直到科學家們對新變體有了更多的瞭解。同時,這些措施也沒有 2020 年採取的措施那麼嚴格。只是這種缺乏一致和連貫的全球方法也非常容易導致錯誤資訊和國與國之間不信任的滋生。沒有人否認,全球疫情大流行在緩解,只是距離終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奧密克戎新變種再度干擾全球日常生活

不要預測 要找準對策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經快兩年了,而隨著寒冷冬季的來臨,很多國家的新增病例數又迅速反彈,但如今的情形與一年前已全然不同,人類已經獲得了新冠疫苗的保護,發達經濟體的接種率已經非常高,接近群體免疫,這讓大家免於重症困擾,即便沒有進行嚴格的封鎖,資料上反映出病死率仍舊維持在低水準。但疫情的傳播是「一損俱損」的零和遊戲,只要有一個國家疫情未得到控制,那全人類也就還沒有實現完全安全,所以如何保證疫苗公正合理分配,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率,是至關重要的。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最新變種從南非起源,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關於奧密克戎病毒的傳播速度、嚴重程度以及抵禦疫苗的程度,目前還沒有普遍一致的數字。人們對未來幾周的情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取決於把哪個數據代入數學模型。也許聖誕來臨的氛圍已經沖淡了人們的恐懼。而事實是,任何情況都有可能,比如沒出現新一波疫情,出現疫情但沒必要擔心,甚至出現極度恐懼的情況;這就是巨大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此時,出現新毒株奧密克戎,是危機還是轉機?這就像一盤蛇梯棋,我們不知道下一回骰子會丟出多少、走進哪個格子,但如果奧密克戎的症狀在未來幾周更輕微,對疫情發展來說是好事。

對南非當前這輪奧密克戎疫情期間住院病人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與前幾輪新冠疫情相比,這些人的病情較輕,不過,報告的作者和科學家們警告說,還不能確定奧密克戎是否比之前毒株的毒性更弱。 換句話講,目前籠罩在全球各國頭頂上的那片烏雲,與其說是新毒株,不如說是引發無限焦慮、恐慌甚至絕望的巨大不確定性。

只是歷經了兩年疫情的「洗禮」,我們已不再是昨天的我們,各國的政要雖然可能還會大概率地出臺一些被民眾罵的應對政策,但在他們的決策工具箱裡的工具已今非昔比。《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弗里德曼這樣評價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冠狀病毒前的世界」和「冠狀病毒後的世界」的劃分,並將其稱為「新的歷史分界線」。

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大危機,是一次人類社會危機的高度縮影,其在短時間內所造成的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層次之深不得不引發人們深深的擔憂。見證歷史的我們,被生離死別提醒著,世界的本質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整體下行、地緣政治衝突升級、社會割裂加劇、科技加速反覆運算、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都進一步突顯了時代的不確定性。時值歲末,沒有人能夠預測2022年疫情的走向如何:毫無疑問,人類將控制住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降低其致命性,但在短期內我們無法將其根除。能做的唯有增加韌性,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社會,在新一輪危機到來之前,做好準備,積極應對,可能是我們能交出的最好答卷。

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

自工業革命以來, 人類掌握了生產技術, 把科學應用在生產技術,大大提升了人類社會的生活質量。雖然經歷過兩次大戰, 人類學會盡量避免毁滅性的戰爭。互聯網及流動技術, 在過去三、四十年, 使人進入了資訊世紀, 不少人認為我們已如神一樣, 能隨心所欲, 要甚麼、有甚麼?或是想做甚麼、就可做到甚麼?

雖然我們也會遇到地球變暖、生物滅種、各類天然及人為災, 不過人是地球的主人及世界的中心, 可以掌控一切事物的想法, 已慢慢成為不少人的信仰。不過一場新冠疫情, 把我們帶回現實。一個微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病毒, 令到整個世界的秩序、經濟、前景, 頓時變得不可知; 人與人的接觸, 竟然成為彼此傷害的源頭; 不同地方的社會, 要彼此分隔, 只能通過視像, 好像在不同星球上生活的人一般交往。

奧密克戎的出現, 再一次提醒我們, 就算我們努力去尋求解決新冠病毒的方法, 眼看以為可以成功解決問題, 全世界卻又可以突然進入完全的不確定之中。

聖誕節將臨, 提醒了我們世界的創造者, 同時也是與整個世界經歷苦難, 沒有把人類忘記, 遺留獨自面對生命的各種掙扎。創造者以作為一個嬰兒來到世界, 經歷人類的痛苦, 要把人類帶回創造者的懷抱。這一個信息, 很多人平時都沒有空閒去細心思想, 或是輕易地放下,認為不值一想。不過, 在人類經歷了這兩年新冠病毒無情的蹂躪, 其中多次起起伏伏, 總算是明白了自己在宇宙之中, 只是微少不足道的角色。會不會在這時期, 讓我們都停一下,又想一下, 聖誕節給人類帶來的盼望, 是否就真的只是一個故事。

聖誕節讓我們想到神與人和好, 因此亦鼓勵人與人和好, 及與自己和好 。不管你是否相信聖誕節的故事, 但在這期間, 我們能主動關心一下身邊的人, 與他們重建關係, 或許是在新冠疫情之下, 我們向那要我們與別人隔離的病毒, 說「不」的最好回應。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