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明星婚禮「鬧伴娘」和不是陋習的新惡俗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

近日,一場娛樂明星的婚禮,引起了公眾的矚目。原因並非婚禮雙方有多麼高的知名度,而是婚禮上發生了史稱「包貝爾婚禮鬧伴娘事件」的不雅意外,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包貝爾婚禮鬧伴娘事件」發生於2016年3月30日的印尼巴厘島,婚禮過程中鬧伴娘的視頻在網絡上曝光後,引發輿論爭議。新浪的調查顯示七成網友反感包貝爾和四位伴郎鬧伴娘的行爲。

包貝爾婚禮鬧伴娘事件

2014年,包貝爾與妻子包文靖領證結婚,2015年3月30日生下女兒。兩人於女兒周歲生日在印尼巴厘島補辦婚禮。證婚人徐崢、主婚人王長田、主持人方齡。伴郎韓庚、王祖藍、杜海濤、李璨琛、曾一竣,伴娘柳岩、張歆藝、王鷗、賈玲、莫小棋。其中柳岩與包貝爾爲同屬光綫傳媒的藝人。

婚禮之後,新浪爆出現場鬧伴娘的猛料:包貝爾、王祖藍、韓庚、杜海濤和曾一竣五人將柳岩推搡在地,再抓住四肢、擔起,要將她扔下水池。期間,柳岩驚聲尖叫,四周人群無回應,直至伴娘賈玲出面阻止,但五人仍要扔柳岩下水。賈玲坐於池邊並拿出紅包,柳岩則抱住要賈玲腰部。

視頻曝光後, 4月1日,柳岩在微博發視頻道歉:「婚禮是應該被祝福的,我很抱歉!」並表示自己在鬧伴娘事件受至驚嚇。當天深夜,包貝爾發微博道歉,並說明設計鬧新娘環節是因撕名牌環節的衣服被海關扣留。隨即被網友指出「撒謊」,展示現場賓客視頻截圖,顯示賓客穿著帶名牌的衣服。至3日,鬧伴娘的四位伴郎均未正式出面表態。

「鬧伴娘」的惡俗

「包貝爾婚禮鬧伴娘事件」是因為其參與者知名度大而被公眾聚焦,其實「鬧伴娘」的問題,在中國非常突出。近幾年,因為視頻傳播技術的提高,「鬧伴娘」惡俗在輿論界引起巨大爭議。前一陣就有報導說,16歲山東姑娘小麗因爲漂亮,被人請去當伴娘,結果被十幾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壓床上,被脫光了衣服亂摸。而其中一名男子更是在其間炫耀自己性能力,險些釀出強姦大禍!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去互聯網上搜「鬧伴娘」,可以搜到許多視頻,其中部分視頻的「水平」與日本「愛情動作片」幾乎不相上下。

那麽,「鬧伴娘」會鬧到什麽程度呢?從網上的相關新聞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拋空摔下、摟抱、强壓在床上、周身撫摸、剝衣服(外裙、上衣、胸罩、內褲……全身衣物)、强吻、手指伸入下體、強姦和輪姦。有伴娘被猥褻、强姦和輪姦後引起伴娘的精神受創,罹患精神疾病和做出自殺的行爲。

有讀者可能會問,如此嚴重的行為,難道司法機關不會過問嗎?實際上,主家往往以喜慶爲理由,拒絕司法干預,有很多地方的司法部門也會以「民俗」為理由縱容這種行為。有網友就指出,就算有相關的法規和制度在,執行上還是根據地方上的規矩、機構和經辦人來。從完全不受理、打馬虎、拘留到判刑10年以上的都有。

由於各地婚禮惡俗的泛濫,年輕的女性被邀當外地親戚、朋友和同事的伴娘,必須提前查問清楚當地的風俗,免得遭遇「鬧伴娘」。更有甚者,一些地區由於「鬧伴娘」惡俗猖獗,婚禮上只得雇用職業性工作者充當伴娘。

有人可能會誤以為,「鬧伴娘」是一種從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陋習」,但實際上並不是。有網友就指出,「鬧伴娘」實際上是在近30年才出現的新惡俗。很多民俗學者就指出,在封建時代,不可能出現如此猥褻性質的「鬧伴娘」,網友戲稱為「這個黑鍋我大清不背」。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傳統中式婚禮其實並沒有伴娘,女方是由年長的女客陪同參加婚禮,不可能有「鬧伴娘」情節,而西式婚禮雖然有伴娘,却沒有鬧洞房的傳統,所以「鬧伴娘」必定是近年來婚禮中西合璧之後的産物。

層出不窮的新惡俗

現實生活中,各種「惡俗」屢見不鮮,不單止「鬧伴娘」,也不限於婚禮。時值清明,掃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近年來掃墓出現的惡俗也令人驚訝。傳統掃墓有「燒紙錢」的習慣,今人燒的不止紙錢,還燒紙製的電腦、豪車、別墅,甚至iPhone,這也就算了,居然還有「燒二奶」、「燒小姐」的,不知道老人是否受落。即使是冥鈔,也有用當紅明星取代玉皇大帝的,令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掃墓時僱請少女團體大跳熱舞,不知寓意何在。

如前所述,「惡俗」絕非「陋習」,並不是沒有鏟除乾淨的封建餘孽,而是新時代誕生的新醜惡,從政府到社會,不能不對這類現象的出現保持警惕。實際上,1949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懈地致力於移風易俗,封建時代遺留的「陋習」大多已經被清理乾淨,今天能看到的新「惡俗」,無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主張和操辦這些新「惡俗」的,大多是50歲以下的中年人,甚至不乏20來歲的小年輕,令人感到非常擔憂。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但現代文明仍然有大量未能企及的地方。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類「惡俗」似乎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並無關係,不少南方富裕而開放的地區也是「惡俗」頻發,非常無解。

新時代的新「惡俗」,本質上顯示了人內心動物性的自然追求,並不可能單純通過經濟發展來去除,也很難說能够依靠教育來改善,適當地施以嚴刑峻法,可能才是解决之道。不過,從長遠來看,或許這也只是一代從「窮怕了」到「有錢燒的」的人的必然選擇,過了這個階段,可能會有好轉。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