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新西蘭及德國大選後 仍沒有組成新政府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新西蘭和德國分別於9月23日和9月24日舉行大選,兩個國家的最大黨派也沒有足夠票數組成政府,需要組成聯合政府。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雖然成為獲得最多選票的黨派,但所取得的得票自1940年以來的最低得票率。而新西蘭方面,現任總理英格利希所帶領的國家黨未能取得過半議席,需要與其他政黨籌經聯合政府方可執政。

德國大選

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9月24日舉行的聯邦選舉擊敗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茨(Martin Schulz),第四次出任德國總理,成功三度連任。可是,今次大選為德國議會政治格局帶來很多變化,亦顯示出德國隱中有憂。默克爾連任後能否為德國未雨綢繆,適應急速改變的世界,將取決於與她組成執政聯盟的政黨。默克爾任內經歷三任美國總統、四任英國首相、四任法國總統、七任意大利總理,可見她在政壇的地位堅如磐石。默克爾雖然成功連任,但所屬的基民盟卻迎來戰後70年來最慘烈的成績,此次大選,是基民盟在默克爾領導十二年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


默克爾當選後除了要挽回民望,還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在內政方面,主要來自於移民問題和恐怖主義,特別是2015-2016年德國向100萬中東難民打開國門,如何讓這些新移民融入德國社會,同時新移民中可能暗藏恐怖主義分子。在外交方面,主要來自於歐洲內部和一體化進程的挑戰。近年來,歐洲內部危機源源不斷,接連遭受了債務危機、難民問題、英國脫歐等內部衝擊,被外界視為歐洲領袖的默克爾,在新的任期該如何應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受阻,難度依然很大。與此同時,如何處置與美國的關係,相信默克爾也頭疼不已。特別是特朗普宣佈退出由德法主導的《巴黎氣候協定》後,德國與美國在氣候問題上「分道揚鑣」的可能性較大。此外,默克爾與特朗普在北約、自由貿易等方面的分歧,未來較長時間內都將難以癒合。

德國極右政黨的興起


總理默克爾連任沒有任何驚喜,而焦點落在政綱較激進、被視為極右排外政黨的AfD首次取得國會議席。AfD得票率高達13%,成為德國第三大黨,更令人意外的是AfD選民不但有右翼陣營,甚至有激進左翼陣營的選民也投給他們,令國際政治舞台再一次出現左翼與右翼合流的現象,關鍵因素反而是身份認同。

鑑於納粹那段歷史,德國自二戰結束後一直對極右思想非常警惕,但極右勢力在德國社會從未根絕。戰後至今,德國出現過一些極右勢力,包括社會主義帝國黨、德國國家民主黨(NDP)、德國人民聯盟以及共和黨等,其中社會主義帝國黨曾經被德國憲法法院裁定違反憲法中民主原則,禁止運作。NDP逃過解散的命運,但這個邊緣政黨始終打不進主流。相比之下,AfD成立短短幾年,已經進入德國13個聯邦州的州議會,擁有一定的民意基礎。

AfD在2013年成立,成員不乏學者和經濟學家等社會精英階層。該黨原本打着反歐元的旗幟,提倡德國退出歐元區,又主張就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公投以及停止制裁俄羅斯等,跟默克爾大唱反調。難民危機成為AfD迅速冒起的催化劑,在2015年,大批中東難民乘船穿越地中海,逃到歐洲,默克爾打開門戶收容難民,贏得了掌聲,也招來責罵。難民潮既令國家的財政負擔增加,也敲響治安警號。涉及難民的性侵及恐襲案件,令默克爾的「開門」政策備受質疑。而AfD的政策,包括關閉邊境和遣返尋求庇護者等等,引得國民共鳴,令該黨去年在各個地方選舉中取得佳績。左翼黨過去「票倉」位於德國東部,但AfD同樣以德國東部為根據地,當地民風相對德國西部保守,加上德國東部經濟發展始終未能追上較發達的西部,使AfD得以搶去大量不滿政治現狀的票源。票站調查顯示,AfD於前東德地區得票率高達21.2%,較前西德地區高逾10個百分點。

政治傳統上左翼強調平等,右翼重視自由,向來是選民立場的分水嶺。但在德國社會,真正區分選民的似乎跳出了左右之爭,而是對歐盟以至整體對外立場的分歧。因為難民政策、歐盟融合等議題,極左和極右不約而同高舉德國優先的旗幟,不情願對外開放。在德國的真正分歧不在左與右,而在中間與兩極。情況有如去年美國大選,左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部份支持者寧願幫特朗普而不願支持希拉里,同樣是一次極左與極右合流對抗泛中間陣營。正正因為默克爾政府過去兩年收容難民,令到AfD除了可以吸納基民盟的選票之外,在今屆大選更加獲得不少左翼及「首投族」支持。

新西蘭大選


新西蘭大選點票結果顯示,由現任總理英格利希(Bill English)帶領、立場中間偏右的國家黨(National Party)成為國會最大黨。可是大選沒有得出一錘定音的結果,由於未能取得過半議席,將需要與其他政黨籌組聯合政府方可執政。國家黨在這場大選中取得120席中的58席,較最大反對黨工黨(Labour Party)的45席多出13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不過未取得61席的過半數議席出現懸峙國會,國家黨需要與其他政黨籌組聯合政府執政。


現任總理英格利希在勝選聲明中強調國家黨不可能自己獨自建立政府,要向反移民的新西蘭優先黨(New Zealand First)合作。新西蘭國家黨至今已經連續在四屆大選中勝出,同時是國家黨在英格利希領導下的首場勝利。他早於2002年曾以黨魁身分,帶領國家黨參與當年大選,可是最終國家黨失去12個議席,執政權拱手相讓予工黨之外,更創下該黨歷史上最慘烈的失敗記錄。隨同屬國家黨的新西蘭前總理約翰基(John Key)在2016年底突然辭職,英格利希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終於一吐烏氣帶領國家黨贏得今次大選。


新西蘭優先黨在今次大選中取得9席,排名第三。促使該黨自1996年以來,再度成為「造王者」。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從政的黨魁彼得斯(Winston Peters)經常批評外國奪去新西蘭發展機會,在早前進行的訪問中,表示並不急於與其他政黨達成協議,又稱希望外界保持耐性:「如果再聽到一次會和哪個政黨合作,我們會以改變目前的政治制度作為回應。」國家黨與新西蘭優先黨的談判面臨一定困難,可能把組建政府的機會留予工黨。若排名第二的工黨能夠成功拉攏奪得7席的綠黨(Green Party)以及新西蘭優先黨支持,將可順利組建多數派政府執政。

今次大選的另一焦點落在年僅37歲的工黨黨魁愛德恩(Jacinda Ardern),是工黨史上第2位女黨魁,且是該黨最年輕黨魁,她以年輕積極形象挑戰總理大位,不僅為平靜的紐西蘭政壇投下震撼彈,也從此改寫政壇面貌。今年8月,工黨當時的黨魁利特爾(Andrew Little)民調低迷,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黨魁,讓年輕的愛德恩接任。臨危受命的愛德恩不負黨內人士的期盼,她就任黨魁1天內,工黨就收到近25萬紐元捐款,3千多人登記加入志工。她提出限制移民政策與改善經濟方案,直率敢言的非典型政治人物作風更掀起「愛德恩狂熱」(Jacindamania),工黨支持度更在短時間內爆增。愛德恩為政壇注入年輕活力,讓執政黨、國家黨顯得蒼老疲倦、毫無新意。最重要的是,愛德恩改變了新西蘭的政治中心。過去40年來,新西蘭高舉的「新自由主義」早已變得僵化,「市場」成為政策挑戰的最佳利器,愛德恩帶來充滿創造力的正面改變,挑戰這個狀態。

無論是國家黨或是工黨執政,聯合政府將要面對新西蘭諸多棘手社會問題,其中房屋問題首當其衝。新西蘭缺少熟練建築工人,令當地房屋供應長期不足。自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新西蘭成為部分美國人眼中的世外桃源,紛紛移居當地,加之大量亞洲人湧入,大幅推高本地人的住屋成本。根據新西蘭地產網站統計,過去四年樓價升幅是工資10倍。國家黨和工黨也提出未來10年興建數以萬個住宅單位,希望能解決當地樓價高企問題。

另外,新西蘭黑幫勢力猖獗,亦是留待新政府的一項難題。新西蘭約有470萬人口,卻是全球人均黑幫成員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擁有多達70個幫派,估計成員總數超過6000人,當中不少是被社會邊緣化的原住民毛利人,幫派之間經常因為爭奪地盤而爆發流血衝突。兩大黨派國家黨和工黨亦都承諾將會幫助當地數以萬計的兒童脫貧,希望能減少黑幫新血,緩解黑幫勢力不斷壯大的問題。

新西蘭與德國的選舉制度

新西蘭與德國,一個在北半球,一個在南半球,但是,它們的民主政治制度可以說是高度一致。它們均實行的是混合比例代表制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簡稱MMP制。每位選民手中有兩張選票,一張票是投給心儀的政黨,一張是投給自己選區候選議員的。每個被排名的候選政黨至少要獲得5%的政黨選票,該黨內排名的候選議員依次可以有至少6人進入國會成為國會議員,即便是選區沒有被選上的候選人,該黨內排名靠前也是有機會進入國會的。這種MMP制度的最大優點是擴大了選民的權利,一張選票變成了兩張,給了小黨派進入國會的機會,並聯合大黨執政的機會,因有時候大黨要與小黨聯合才有達到國會超過半數的執政權力,使得小黨的政策有機會帶入政府的決策中。另外,一些少數族裔就可以經過政黨票進入國會。

「歐洲女王」默克爾經歷國內外一次又一次動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依然穩如泰山,但今次選舉的得票率創新低,而且要面對極右政黨的興起和難民問題。但默克爾作為德國的領導人以及歐盟核心骨幹,這次又要帶領德國和歐洲渡過危機了。在新西蘭方面,國會第一大黨國家黨與新西蘭優先黨的談判面臨一定困難,可能把組建政府的機會留予工黨。若排名第二的工黨能夠成功拉攏奪得7席的綠黨(Green Party)以及新西蘭優先黨支持,將可順利組建多數派政府執政。而大選還沒有結束,因選舉制度列明,政黨須獲國會120席中的61席才可籌組政府。由於海外選民的點票在10月7日才公布結果。究竟是國家黨或是工黨執政?我們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