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新興住房建設VS建築文化保護

新興住房建設VS建築文化保護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谷歌街景

 

日前,澳洲墨爾本一華裔將鉅額購入的百年老宅推倒重建,引發了附近居民的強烈不滿。在世界各國都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以及人口不斷擴張的壓力之下,如何在開發新興住房的同時,儘量保護好與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年代建築,已成為了一個需要當局與開發商共同解決的可持續性發展課題。

 

據Domain集團報導, 墨爾本圖拉克(Toorak)地區的居民十分不滿,因為在他們眼中被認為是該地區具有地標性建築意義的百年豪宅──聖喬治路(St Georges Road)16號已於上月末基本被房主完全推倒,工地上斷瓦殘垣,建築物的前面部份和房頂被拆除後,原本華麗的內飾一覽無遺,而當地社區居民和地區議會一直以來希望可以為該建築申請歷史遺產保護卻未獲成功,令人惋惜。

 

據悉,該安妮女王風格的百年豪宅始建於1913年,在當初掛牌出售時,曾被宣傳為「數代人的家」、「澳洲地產界罕見且絕美的房子」。2013年9月,該地產以 1850萬澳元的高價被賣給了華裔買家包小燕女士(Xiaoyan 「Kylie」 Bao)。該女士的丈夫是在澳投資的中國億萬富翁、地產大亨王華(Wang Hua),而其本人則是徹恩賽德公園(Chirnside Park)高爾夫鄉村俱樂部(Heritage Golf and Country Club)的老闆。

 

當時,鑒於該豪宅是墨爾本最昂貴的住宅之一,而王華夫婦曾乘坐私人專機飛抵維州購置下該座頂級物業而轟動一時成為新聞。但圖拉克地區的居民沒有料到的是,包女士之後向市議會遞交了推倒該豪宅的申請,並僅2個月就獲得了批文。

因該豪宅是被受當地居民喜愛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因而,圖拉卡居民支持向維州遺產局和遺產委員會(Heritage Council)遞交「歷史遺產保護」申請,同時,斯多寧頓(Stonnington)市議會向時任維州規劃廳長蓋伊(Matthew Guy)申請臨時遺產控制。雖然,上述舉動暫時阻止了業主的推倒工程,但去年5月,規劃廳發佈聲明稱,按照維州遺產局的建議,該棟房屋被認定為「建築意義不夠大」,故駁回了市議會的申請。

 

斯多寧頓市議會證實,包女士最近沒有提交規劃申請,而按照規定,若其新建單一住宅,則無須建築申請。斯多寧頓市長塞爾(Melina Sehr)稱,按照法律,市議會沒有權利妨礙業主拆建。

 

依據澳洲政府環境部的《國家歷史遺產名錄標準》(National Heritage List criteria),簡而言之,只有當一棟建築具有對國家而言重大或極為獨特的歷史文化或建築藝術的傳承與價值之時,該建築方可在評估後被列入遺產保護。但這亦給整個社區、地區議會以及城市規劃帶來了判斷上的挑戰:「要有多重要的價值才算『顯著』?」

 

在法律法規面前,無論是包女士的拆建舉措,廳長蓋伊的不加干涉和駁回決定,均無可厚非。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建築並非是單純的磚瓦水泥的商品,而是一個社區乃至國家的歷史、文化與人類情感的承載體。在一個個古典風格的莊園被推倒,並被現代風格的精裝公寓和豪宅所一一取代的過程中,在個人大肆炫富、地產商拼命賺錢和政府有關部份頂著經濟效益的時代漩渦中,我們所拋棄和遺失的,或許是一個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傳承了百年的歷史文化精神和獨特性!而這,正是圖拉克的居民所擔憂的,亦是含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付出了代價後方領悟的。

 

中國的古典民居四合院,以及北京的胡同(衚衕)歷史由來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西周時期,四合院即已出現。而北京的四合院的建築風格與胡同的市政規劃體系更是伴隨著元明清三朝而不斷成熟完善,成為平民文化的象徵。但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四合院淪為了大雜院,且伴隨著北京的國際大都市化進程,舊城區內的居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狹窄的胡同不利交通,生活甚為不便;而市區政府及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看重了位於城市黃金地段的舊城區地產開發。於是,斗大的「拆」字一時間成為了北京城內最常見的景觀之一,許多歷史有名的傳統四合院被一一拆除,如1998年拆除康有為的粵東新館,2000年拆除趙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號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等。而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統計的,構建了當時北京城區的6074條胡同街巷,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無情歲月中,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不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雖然高度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

 

一些文化有識之士方不得不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於是,中國政府開始「亡羊補牢」:2004年,中國建設部簽發《城市紫線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為北京舊城胡同和四合院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2006年,北京市公佈了《北京四合院建築要素圖》,作為對四合院保護、修繕、翻建、改建的參考依據。這些政策的出臺,總算是保住了成為北京傳統文化與民俗代表,北京城市建築形象標誌的北京四合院與胡同沒有徹底成為「紙上歷史」!

 

澳洲自殖民自治到後來建國至今,前後兩百多年,若不算步入現代化的年份,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文明歷史的亦僅一百來年,故而,許多百年建築,無論是政府亦或民居,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算得上是特殊歷史時期的文化和藝術代表;而含圖拉克在內的一些知名社區,更是澳洲傳統的、上流社會文化的濃縮。此前,有不滿的當地民眾使用了澳洲最常見的抗議方式「塗鴉」形容業主的推倒舉動是「對聖喬治路的蹂躪」(「the raping of St Georges Road」),並沒有過分誇張。中國投資者有錢,澳洲政府需要刺激經濟,地產開發商只管有錢可賺,三方「一拍即合」,造成了澳洲當前的城市社區規劃只看重投資和效益的局面,千篇一律的公寓高樓林立,不同社區之間引以為傲的獨特性不復存在的可悲現象,並進而引發了澳洲本地居民對於中國投資者和置業者的強烈不滿,民怨沸騰,若沒有正確的引導,委實不是良性循環!

 

解決之道,一方面,中國的投資者需要學會「入鄉隨俗」,在必要的時候亦需站在被投資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角度去思考行事,;另一方面,澳洲政府和本國地產商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在歷史文化遺產和社區精神保護,同地產開發、都市規劃和經濟建設之間,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