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新冠疫情影響深遠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24日召開發佈會稱,儘管現階段尚未將新冠病毒定義為「大流行病」,但全球應為新冠病毒成為「大流行病」做好準備。目前,世界不同地區發生的疫情正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各國,必需採取因地制宜的應對措施。特別是近期除中國外的部分國家確診病例陡增,更是加劇了全球的恐慌情緒,抗擊新冠病毒肺炎已經成了一場人與時間賽跑的艱苦卓絕戰役,這個冬天格外漫長。

中國境外地區病例陡增

過去幾日,中國除湖北省外的地區,新冠患者的新增確診數量在減少。但湖北情況依舊嚴峻,防控仍不可掉以輕心,而中國以外國家地區的形勢則是格外堪憂。自1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中國境外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過去41天。中國境外累計確診病例已逾2000,距離2月20日病例過千僅4天。特別是韓國和義大利確診病例持續快速上升,中東地區也拉響警報。

截至2月25日早上,義大利成為歐洲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累計確診人數達到229人,7人死亡。義大利已於2月24日宣佈北部十數鎮「封城」。未來兩周,預計有約5萬人的出行需要首先徵得當局的特殊許可。義大利官方稱,目前尚不清楚病毒如何進入該國境內。歐洲全境也開始拉響警報。疫情是否能夠有效得到控制,不僅是對歐洲公衛系統的挑戰,也是對歐盟邊境開放體制的檢驗。

韓國確診人數陡增,成為中國之外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自從南部大城大邱的新天地教會出現群聚感染後,目前已有1146人確診(周三數字),11人死亡,成為中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韓國已有11名軍人確診,有約7700名軍人被隔離觀察。但韓國的大爆發與當地教會聚會有關。多國已對韓國發出旅遊警示。韓國人已將疫情嚴重的大邱視為「武漢」

而伊朗感染新冠病毒而致死的人數已經成為除中國以外最嚴重的國家。當地媒體報導,截至2月24日,已有16人死於新冠病毒。伊朗已宣佈對該國31個省中的14省和首都德黑蘭,採取疫情防控措施,包括關閉中小學校、大學、宗教場所和影劇院等人員集中的地方。同時,伊拉克、阿富汗、科威特、阿曼和巴林都有了第一起病例,所有病例都是輸入型案例,全部源自伊朗。

不難看出,我們正處於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邊緣。據專家稱,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很難被完全防禦的病毒,但可以控制疫情蔓延的勢頭,目前最重要的是減緩疫情發展速度,盡可能減少重症患者的產生和死亡。今後一到兩周是將疫情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關鍵時期。每天官方公佈的確診和死亡人數,並不只是數字,而是真正的人,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2020年的冬天太漫長,而有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這一年春天到來之前。

 

疫苗研製開發速度驚人

美國製藥商莫德納公司(Moderna)於2月24日表示,已將首批開發的幾百瓶新冠疫苗,從其位於麻塞諸塞州諾伍德市的製造工廠送到了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該研究所希望在4月底之前,對大約20至25名健康志願者進行新冠疫苗的第一次臨床試驗,測試注射兩劑疫苗是否安全以及能否誘導可以預防感染的免疫反應。初步結果可能會在7月或8月公佈。

莫德納公司在1月份獲得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與NIAID共同設計的第一批疫苗的開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開發,速度相當驚人。要知道,2002年底在中國爆發SARS,當時NIAID大約花了20個月的時間才進入疫苗人體測試的第一階段,而如今從疫苗設計到人體試驗僅三個月,速度之快前所未見。

如果第一次試驗成功,下一步則是對數百或數千名志願者進行第二次試驗,這可能需要6到8個月的時間。這次試驗可以在美國進行,也可以在中國或病毒傳播的地區進行,以評估疫苗是否降低了感染率。如果第二次試驗成功,那麼就可以準備該疫苗的廣泛使用,到那時候就要依該病毒的傳播範圍,決定是否提供給諸如醫護人員的特定目標人群,或是更廣泛地提供給所有公眾。不過,快速開發疫苗以及盡速進行臨床測試並不能保證疫苗的成功,簡而言之,直到最後,都沒有把握。

目前還不確定莫德納的疫苗能否起作用,因其基因主導的技術尚未產生獲批准的人類疫苗。即使首批研發的結果是肯定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廣泛使用,因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監管許可。

不過,以目前新冠病毒爆發的趨勢來看,此病毒很有可能成為季節性流感病毒,在下個冬季捲土重來,那麼即使疫苗在今年來不及正式使用在人類身上,但是未來在其爆發之前仍很有用。唯一可以完全抑制新傳染病的方法就是使用疫苗。

澳洲禁令可能導致教育產業重創

目前,澳洲政府頒發的入境禁令至2月29日,該決定基於專業的醫療建議,在過去14天曾到過中國大陸的旅客將禁止入境澳大利亞,公民、永久居民及其直系親屬除外。入境禁令一再延長,不免引發不少爭議。

自從2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宣佈對從中國出發或中轉的國際旅客實施旅行禁令以來,已有約1500名中國留學生選擇繞道第三國停留14天後曲線回澳。部分留學生已決定向學校申請休學半年或一年。如今,已有至少約1500名中國留學生通過第三國返澳。但仍有大量留學生選在留在中國國內觀望,等待政策出現變化。

而在2月22日,聯邦政府放寬了旅行禁令,允許來自非湖北地區的11、12年級高中生返澳。這一變化著實讓人難以理解: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高中生的區別是什麼?難道高中生他就一定是完全健康的嗎?大學生和研究生難道身體就帶有潛在的病毒威脅嗎?

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及政府的旅行禁令為澳洲各高校帶來了極大挑戰。如果旅行禁令短期內無法鬆綁,澳洲高校很可能將面臨裁員及減少研究支出的後果。針對此次疫情暴露出的澳洲教育產業的脆弱性,聯邦教育部長Dan Tehan表示政府希望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來澳,減少對特定國家生源的依賴。目前聯邦政府已經發佈了旨在實現多元化目標的戰略草案。

中國復工是大勢所趨但進展緩慢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國的復工卻已經在進行。

從2月10日開始,相比與製造業、服務業、房地產等行業整體滯後的復工進程,最先跑起來的是中國各地的互聯網企業。過去數周,互聯網企業陸續復工,小米、華為全面復工;阿裡巴巴員工在2月17日迎來第一批復工員工;網易、滴滴通知下周復工。

復工的員工陸續返崗,這給中國各城市帶來數倍的人員流動數量。上海是中國最先開啟復工的城市,據上海地鐵官方微博,2月5日到9日的每日平均客流量為78.62萬人。中國國家資訊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月12日,全國人員返崗率達到了26.06%。

復工是大勢所趨,經濟停滯時間太長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安定和發展。雖然疫情還沒有完全被控制,但是高發的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復工在所難免。高峰就在眼前,這無疑是城市和企業的一道防疫難關。近日,當當網因一例確診病例、66位員工隔離被約談,更是被中國官方稱為反面教材。

儘管中國互聯網企業已經推出五花八門的防疫措施:將食堂吃出高考的感覺;電梯內分流,還要劃上九宮格或四宮格;鼓勵員工騎車上班,同時也緊急調配更多班車,但是復工難的事實也擺在眼前:口罩、掌上型紅外線測溫儀等防疫物資告急;辦公區域的消毒工作要在短時間內達到專業的標準;員工規模更大的企業,要健康監控上防止疏漏,難度會更高。許多中國企業近一個月來受到封城的影響,至今復工複產的進度仍不理想,這對備受訂單履約壓力的出口商來說更是尤其頭痛。

2020年第一季度已過大半,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開始的新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範圍與力度也日益明顯。疫情所帶來的全球需求下滑,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中國的「斷鏈」,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全球各類資產再次出現恐慌式波動,全球股市週一普遍大跌,原油二次探底,黃金等避險資產逆勢大漲。

前一波中美貿易戰的「灰犀牛」,再加上這一波肺炎疫情的「黑天鵝」,中國政府若無法儘快控制肺炎疫情、讓經濟回溫,中國廣大的企業恐面臨新一波的倒閉潮,以及引發後續龐大的失業潮,都將全面席捲中國的經濟。

全球超過2成的製造業產值以及3成的經濟成長和中國息息相關,隨著新冠疫情重創經濟,蝴蝶效應波及全球,此刻山雨欲來風滿樓,2019年之前的全球發展模式,再也回不去了。

新冠肺炎或與人類共存

對於新冠病毒是否可能與我們長期共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表示,新冠肺炎與SARS不同,SARS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很快把宿主殺死然後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這種可能性是完全有的。早在2003年,流行病學者就曾預測,非典有可能成為伴隨人類的一個新的季節性流行傳染病。2009年,世衛組織預測H1N1病毒還會以季節性流感病毒的方式出現,並在今後若干年內繼續傳播。

由於新冠肺炎是一個新出現的疾病,人類對它的規律還不瞭解,此前是基於過去的一些經驗現在制訂的一些治療的方法。隨著對病情規律的認識,目前的治療針對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規範,但人類對新冠肺炎的認識還非常粗淺,包括對新藥、新療法的探索都還在初級階段。醫學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一個新藥和新療法絕對不是簡單能夠一蹴而就的,在這個時候,只有既保持急迫的心情,感受到病人急迫的需要,同時又保持頭腦清晰、行動穩健,方可推動科學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研究報告表明,用香皂洗手可以將腹瀉致死率減半、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率減少三分之一。洗手成為切斷病毒傳播的最經濟措施,然而這種最經濟的措施往往被人忽視。防治傳染病還包括不隨地吐痰、接種疫苗、合理膳食等,只需要人們平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即可。

千百年來,人類與各類疾病共存,新冠肺炎不是第一個大流行的疾病,更不會是最後一個。從古至今,每場瘟疫都成為一代人的噩夢。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打敗了天花、瘧疾等多種傳染病,然而未來還會有新的傳染病出現。一代又一代人形成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提高健康素養和做好個人衛生,才會成為普通人戰疫的利器,這也是每個理智負責的成年人可以親自為抵抗疫情盡的綿薄之力。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