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放生」 近年在中國逐漸變成一種潮流 …

放生的小迷思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勸君勤放生,修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無須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等有關放生的功德,在佛偈中亦經常被提及到。「放生」在佛教、儒家文化及道教的流行地區,經常被作為日常生活與宗教儀式的一部份。放生以「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為信念因此信徒認為放生可以增進修養增加福德視放生為一種美德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往往弄巧成拙,陷入了放生的迷思中,使「放生」變成了一場「殺生」的鬧劇。

 

「放生」 近年在中國逐漸變成一種潮流,得到年輕人及富裕階層的青睞。它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明社會在發展進步,人們能花更多時間,精神和財力,關注自身之外的事物。而且有更多人能將善心投射到動物的生命,福利和權益上,並將之付諸行動,「放生」本是一件向好的行為。但很多人對於某些行為,只懂隨波逐流,導聽途說,卻不細心思考各種細節,往往陷入迷思中,變成「好心做壞事」。

「腦殘式」放生

最近,在各大報章媒體、社交網站上,都出現大量有關放生的「腦殘」行為。例如有網民在社交媒體炫耀自已的「放生」行為,指被放生的烏龜在放生後爬回陸上,認為它是來報恩。但他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其他網民的嘲笑和謾罵,指他所放生的烏龜品種是陸地龜,把他放到水裏,它當然會爬回陸上。又例如,四川成都有商場舉行一場放生蝴蝶活動,並由雲南購入數千隻蝴蝶。不過該主辦單位沒有考慮該蝴蝶品種習慣於生長在溫暖地帶,結果由於成都氣溫較低,蝴蝶動作變得遲緩而未有飛上空中。蝴蝶停留在舞台地下並惹來大批觀眾湧上捕蝶,令不少蝴蝶慘成腳下亡魂。

而一些「「腦殘式」的放生行為,不單會傷害到被放生的動物的生命安全,嚴重的更會破壞環境和危害周邊物種。例如,有人會將食蚊魚放到廣州某些海域上,但食蚊魚是世界公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如不當地放在某些海域中,會危害到青鱂、唐魚等廣州特有的物種。更甚有人會把毒蛇等有毒生物放生在郊野公園,危及到當地居民安全。

究其原因,他們極缺乏基本自然常識,對放生知識一知半解。只懂照辦煮碗,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放「生」,卻不知自己把他們推往一條死路。此等「腦殘式」的放生行為在中國尤其常見,更常被西方媒體戲稱為「中國式放生」。

而言,有心卻無常識故然令人氣憤。但借「放生」為名,藉此滿足自已個人慾望的放生行為,其實更令人憤慨。

與生死無關的「放生」

 

如此多的「腦殘式放生」,缺乏常識並不是最重要原因。主因是放生者的出發點原本就與「放生」無關。

雖然佛教中經常提及到放生所得到的好處,但放生仍以「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為最基本信念。可是,現代人類卻只放大放生的好處,把它的基本信念扭曲成因放生而可得心理平靜或實現某個目的等怪異思想。亦有人會因在生活中感到自卑,因此籍放生行為,來顯示自已力量。放生行為對他們來就,更像是向動物顯示有主宰命運能力,來彌補自已的弱小心靈。因此,對於放生者來說,他們只是祈求以「放生」行為,去實現某個願望或神化人類的能力。至於在這種行為中,會對所涉及的被放生動物產生何種影響,從來都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課題。

但平心而論,通過放生這一善事而獲得保佑這想法,雖然可悲,但不可惡。可惡的是,有商家為了宣傳目的,以通過放生活動,吸引更多觀眾目光而獲得社會關注,並從中謀取暴利,但對動物的生死卻毫不過問。根據《經濟學人》報道,被視為「迷信」的放生活動會助長非法野生動物交易,並成為某些組織的「搖錢樹」,其收入可高達每年100萬元人民幣(約22萬澳元)。而且有不少商家會從外地購入動物,令有不少動物在捕獲或運輸的過程中死亡。

「放生」的觀念是「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但它漸漸變得既不為善,也不為生。「放生」變成為哪個生物更能吸引公眾關注目光,就選擇哪一個的商業行動。放生的對像和對環境的影響?對不起,對商家而言,放生只是純粹為了金錢而已。而作為參與者,不但救不了生命,還變成殺害動物和影響環境的幫兇。

 

「環保」不環保 生活中的小迷思

 

事實上,不只是「放生」這課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因缺乏基本常識,又只懂導聽途說,隨波逐流,慢慢陷入各種迷思中而又不知,使其行為變成「好心做壞事」。

如提倡環保概念已經是近年的一個大趨勢,有很多人亦踴躍參與其中,但他們的做法與環保概念卻背道而馳。就以「塑膠袋」為例,減少使用塑膠袋可解決使用石油能源和塑膠袋的分解問題,因此很人都提倡使用「環保袋」或紙袋。而事實上,使用「環保袋」和紙袋的基本概念是循環再用,但很多人卻往往只認為使用「環保袋」是為了解決分解問題。於是在每次購物時都拿一個新的「環保袋」或紙袋,變成製造更多垃圾。而且塑膠袋是使用石油的殘餘價值製造的,但「環保袋」這些產品的製造過程往往牽涉石油的其他有價值部位。結果為了製造這些環保用品,往往不能減少石油用量,還會增加石油用量和競爭。

其實,陷入各種迷思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不多加了解各種行為的意義和概念,只懂得盲目跟隨潮流。以「放生」為例,只要我們平時多點愛護動物,關心動物權益,無論是否真的把動物放回大自然,亦可達到「放生」最終可得到的效果,更不會因此而「好心做壞事」。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