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專題:中國會選擇「與病毒共存」嗎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兩年多,中國防疫措施始終嚴謹,只是最近在香港爆發的第五波疫情以及內地部分城市「死灰復燃」的新增病例,讓中國政府開始思考,一直堅持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是否要有所改變,以應對病毒不斷地升級。

由「清零」到「動態清零」,至近日社會掀起「中國式病毒共存」的討論——很明顯,中國正積極探索放鬆零容忍管控方法,但消息指稱,預計明年春天前都不會全面放鬆現行措施,最快或今夏在部分「試點城市」先行。目前已有中國疾控專家倡「中國式病毒共存」。作為全球最後一個對新冠病毒採取零容忍的大國——中國應對新冠疫情防控又要走出一條如何充滿自己特色的前路呢?

香港困境尚難解除

自2月5日開始,香港每日新增病例人數便開始迅速上升,已連續多次突破新高。焦慮恐慌中,人們不禁要問,香港第五輪疫情的拐點何時能到?根据香港大學研究表明,目前香港疫情離進入拐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原因是過去採取的很多措施都沒有到位,防疫的效果有限。而在接下來的防疫中,「分流」依舊是重點,輕症和重症病人分流診治,讓醫療資源給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目前香港染疫人數的增長,遠超隔離設施可負荷的人數。香港當局呼籲輕症患者切勿前往醫院,但可以選擇到特別設立的指定診所求醫。除了各家醫院會收治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外,香港目前在竹篙灣和一些酒店設立隔離設施,安置有輕微病徵的人。政府正在多個地點興建類似的隔離設施,收治輕症病人,預計總共可以提供隔離10萬人的設施。所以,香港的現狀仍是以居家隔離為主,其成為不少自行檢測陽性患者的防疫措施。只是香港地少人多,一家幾口居住在狹窄的空間,共用廚廁增加了互相感染的風險。

全球各地因應疫情發展陸續放寬防疫限制之際,香港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從上個月事實更嚴厲的防疫措施。可事實是疫情不僅毫無起色,更是屢創歷史新增。香港政府一直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實際操作上,無論是檢測、醫治患者還是追蹤個案,各個層面的安排都嚴重滯後。近期香港市面出現搶購食物、藥物及日常用品恐慌,大型商場有如死城,公共交通更開始減班甚至停運,諸如此類都被香港市民評價為一切因港府防疫政策欠透明度所導致。

如今,香港堅持「動態清零」,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此舉更多基於政治考量。只是在北京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對於清零政策有所鬆動的時刻,香港的堅持還有多大意義?中國衛生官員一直關注香港疫情進展,並把香港視為一種「壓力測試」場景,觀察香港在不訴諸嚴格封鎖的情況下,對抗感染個案激增的能力,也是各種治療方法有效性的數據來源。

放寬防控是中國繞不過的一道關

針對中國動態清零的態度,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著名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專家曾光近日發文表示,「動態清零」是中國在特定的時期內的防疫對策,不會永遠不變。在對發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是人類的長遠目標。不過曾光同時表示,當前西方國家迫不及待實施與病毒共存,對中國風險很大,不宜隨之起舞。一言以蔽之,中國會選擇未來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

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來,中國一直堅持清零,確實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在新一輪更為狡猾的奧秘克戎病毒的攻擊下不免壓力重重,近日,中國內地15省份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多地出現校園疫情,為應對這一全新情況,中國已逐步從「清零」過渡到「動態清零」,說明政策已有了鬆動如。果像外國一樣「與病毒共存」的話,中國很容易引發社會動盪,這會令政權不穩,所以它一定要採取不計成本的統一方法壓住疫情。而雖然中國承受能力很強,但始終會捱不住,相信現時當局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故考慮改變「動態清零」的政策。只是由於之前「銅牆鐵壁」,為維持一個亮麗的成績如何進一步放寬,則未免有些「騎虎難下」。

如果繼續堅持清零,中國的經濟則面對難以承受之重壓,特別是失業問題。目前矛盾重重,中國政府常常講要雙循環,雙循環是要與外國接觸,通貨通商、人流的往來,但是永遠「動態清零」的話一定自相矛盾,而國內的專家都提到,按現時情況發展下去,最多捱多一至兩年。

去年以來,因為中國實行嚴厲的抗疫方式,如封鎖交通、封鎖社區、限制人員交流等,全球供應鏈實際上受到了影響,這也是世界經濟圈對中國的怨言之一。如果從全球供應鏈不被中斷的角度來說,開放國門有實際需要,但前提同樣是:中國國內不能爆發大規模疫情;即便發生外來輸入,也必須是可控的;開放國門帶來的副作用,能被經濟發展所抵消。唯有如此,中國政府才敢於打開國門。因此,中國國門的開放必定需要精確而且有計劃。

徐徐圖之 方為上策

中國內地目前的防疫政策可能是全球最嚴的,入境管制是十四加七,有的城市還是十四加七加七(共廿八天),期間還要進行多次的核酸PCR檢測。例如在北京,入境隔離後得再居住一段時間,確保與「當地人」一樣安全後,才能出入各公家機關企業場所。除境外嚴管,內部防疫更是,一有個案,全部匡列密接者、次密接者隔離十四天觀察,再封控整個社區或街道辦(相當村裡),最後手段是封城。而採取「動態清零」政策,中國也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

很明顯,面對不可控的奧密克戎病毒以及未來極大可能出現的新的高感染率的變種,中國也開始行動起來,積極探索放鬆管控的方法。冬奧「閉環」的成功,為中國衛生官員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樣板,類似的防疫「旅行泡泡」可能用於與某些國家的往返旅行。當局也考慮其他開放措施,包括對完成接種疫苗的國際旅客豁免檢疫,以及對國際學生實行特殊入境安排等。同時,收集新的抗病毒藥物的資料,並為未來生產中國本土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在國外物色基地。這些都是為了可能的進一步開放做準備。有知情人士透露,試點開放措施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季就會在一些城市落地。

中國不可能永遠動態清零,但又不能像外國一樣躺平,於是如今創造出「中國式防疫」的新口號。現時各種跡象看來,先放聲氣出來,北京的重點仍是穩住二十大,二十大之後,很可能很多政策就要改變。其實,這未嘗不是一種好事:比如,在北、上、廣、深等管理水準較高、與國際市場聯繫密切的城市,可以先行先試,逐步對國際市場和人流放開,同時積累經驗,為以後進一步對外開放打下基礎,迎接以後的進一步開放。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考慮附條件批准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即Paxlovid)的進口註冊。考慮到開放的現實需要,這對於中國來說是重要的一步,絕對不能只靠國產產品。中國國產mRNA疫苗的研發及上市也將給中國提供另一個放鬆動態清零政策的工具。當一切準備基本備齊時,穩妥、逐步、有計劃和有準備地開放國門,也許是北京政府此刻的最大夢想,可是誰又知道到時會不會出現一個令人類意料之外的病毒變種,再次和我們開一個玩笑呢?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