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安全學校計劃真的是反欺凌?

安全學校計劃真的是反欺凌?

文︰本刊編輯部

圖︰Safe Schools Coalition Australia官網/Safe Schools Coalition Victoria官網

安全學校計劃在華人群體裏鬧得沸騰,很多家長甚至把它與同樣是熱門話題的同性婚姻拉上關係,事實上,這課程的內容確實有很大部分教導孩子性取向,引發不少華人家長的憂慮,批評計劃會損害孩子健康成長,那到底這計劃是甚麼一回事?

安全學校計劃是甚麼?

在說安全學校計劃之先,必須先了解一下它背後的組織——「澳大利亞安全學校聯盟」(Safe Schools Coalition Australia)。這個組織主要關注的對象是學校內的LGBTI人士,它的使命是通過減少對同性戀和跨性別的欺凌和歧視,為LGBTI中的學生、家庭和工作人員創建安全和具包容性的學校。它為學校的老師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指導,以預備當有學生出現有關「性別、性取向、自我認知和校園欺淩」的問題時,可以得到最周全的保護。該聯盟由澳洲青年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Young Australians)管理,得到澳洲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資助。

「安全學校聯盟」的主要活動便是「安全學校計劃」,旨在支持那些尋求幫助的教師和學校,為LGBTIQ學生及其家庭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2010年,該計劃起源自維多利亞州,並於2013年獲得政府800萬的資助,2014年正式啟動,並成功擴展至全國。安全學校聯盟最初得到政府的兩黨支持,但計劃擬在學校教育多元性別和性取向的概念卻遭受反對。

華人為何反對?

反對者當中,以華人為主,當中有維州華人群體知道相關計劃後,十分反對政府的實施,他們在微信開了群組聚合一起,彼此分享、交流資訊,並發起遊行、簽名反對,成員主要是家長。本社早前訪問了組織其中兩位發起人,問及他們為何反對,他們提出幾項論點,第一,他們指出,他們最大的困惑是,計劃推行多年,他們卻一直被蒙在鼓裡,政府沒有主動接觸與諮詢他們,其中有一位叫田田的家長更表示,她是今年6月才得知這項影響深遠的計劃,當中的內容是她意想不到的,她非常震驚,認為政府要直接在孩子的思想上工作。其後,當這些家長了解計劃的詳情之後,指出它是不適合孩子教育之用,不利他們健康成長,家長們認為要站出來,表達自己認為對孩子最有利的教育內容。

另外,田田家長又提及中西文化不同,引致這個矛盾出現,她表示中國人十分重視家長監護的角色,是次安全學校計劃沒有諮詢和告知家長,是把家長監護人的角色拋棄掉。在西方,家長是較為放任孩子的,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權,所以西人家長對計劃並無太多意見,但華人家長卻十分反感,認為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未能好好分析事情。今年八月,新州有一名華裔女醫生Dr Pansy Lai帶領了一場反對安全學校計劃的運動,集合了超過17000個簽名,她亦指出有關計劃是凌駕了家長的作用,教育孩子性取向應是家長的權利。「中國人真的重視家庭關係,我們期望將我們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

西方一向奉行個人主義,在高舉自我感受的這個時代,個人的快樂至為重要,所以無怪乎很多西方家長對孩子接受多元化性教育無動於衷。華人認為家長應積極介入子女的教育, 但卻引申一個問題是,課程的內容應該由誰界定呢?現時的教育課程一向都是有政府制定的,無論是否支持安全學校計劃也好,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需要專業的人員來設計課程,家長的意見可以成為參考,卻未必能左右課程的策劃。

課程內容不合理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設計課程的是甚麼人呢?根據「澳大利亞安全學校聯盟」的官方網站介紹,這個全國性組織網絡,會與學校合作為同性戀、雙性戀和性別多樣化的學生、工作人員和家庭創造更安全和更具包容性的環境,再細看它為學校而設的全校指導參考資料,例如「Safe Schools Do Better」是一份支持性別多樣化、雙性人和多元性向的入門指南,而「Guide to Supporting a Student to Affirm or Transition Gender Identity at School」顯然是為學校支持跨性別和性別多樣化的學生及其家庭提供的指南。至於其教學及學習的主要資源名為「All of us」,這份資源是SSCA與「MInus18」組織其同編寫的,「MInus18」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青年領導網絡,專為同性戀、雙性戀、女同性戀和跨性別者而設。所以,可以很清晰看到,安全學校計劃一開始便有偏頗,表面說是反歧視、反欺凌,但事實上,由官方簡介、資源到合作伙伴都可見它是一個專為LGBTI而設的課程,當我們相信課程設計者的專業的同時,卻無奈地面對計劃從開始時已定好方針,已決定了課程的內容。

看看這計劃的課程內容,根據計劃提供的資料,可見它推崇極端的性別意識,推廣孩子與生俱來的性別是可變的,鼓勵孩子們可以隨意表現自己選擇的性別。無論是男、女或雙性,學校在各方面均要容納。因此,在他們的資料庫當中,確實有建議學校允許學生跟據自選的性別選用衛生間,或穿甚麼性別的校服。此外,資料亦鼓吹未成年,甚至7-8 年級的孩子探索自己的性取向,教育學生們無論同性、異性或雙性戀取向也同樣健康,沒有任何差別。澳洲家庭協會(Australian Family Association)在其官網指出,這項計劃並不是處理學齡兒童遭受欺淩和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方法,而且計劃並不包容,它只集中在同性、雙性和多樣性別的學生身上,認為性別認同是學生遭受欺淩的主要原因,並鼓勵學校支持同性戀,卻忽視了欺凌的其他因素,反映它不夠全面。

上面提及的家長田田聽過一些令人驚訝的內容,例如教導孩子綁胸以禁止胸部發育,或在網站上連結介紹同性之間如何性交的色情視頻等,但其實都是源於安全學校計劃網站連結的扶助網站Minus18.ORG 的內容,並非直接載於安全學校聯盟的網站或其資料內。

政府如何回應?

今年2月,總理譚保要求對安全學校計劃的內容作全面檢查,教育部長寫信給各州教育局長,要求確認各學校在引入該課程前一定要知會家長。3月,由西澳大學教授Bill Louden領導,反歧視的專家Donna Cross作副手來制定審查報告。Louden教授和Cross檢查了該計劃是否與其意圖和目標一致,並調查它的資源是否適合學生和教師,以及是否符合澳大利亞課程。其次,團隊會了解在使用這些資源方面有否充分諮詢家長和學校社區。完成調查後,他們把報告提交給聯邦政府。其後,教育部長發文要求SSCA立即對其課程框架及內容作出整改,包括去掉教導學生體驗同性吸引的內容、鼓勵學生出櫃的內容、引導學生到成人玩具網站的連結,並要求學校必須獲得家長同意才可以教導課程的內容。對於家長擔心他們的監護角色被剝削,有議員就指出,家長似乎未完全理解計劃內容,強調安全學校計劃不是強制性的,學校在施行前需要得到父母同意。

然而,Louden教授的調查範圍其實非常有限,因為它只有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檢查安全學校計劃,而且在500多所已經參與該計劃的學校中,只調查了其中五間,並只研究了「官方資源」,而不是建議的網站鏈接和補充閱讀。雖然政府強調計劃與政府反歧視、反欺凌的政策一致,但欺凌其實包含很多種,除了性別和性傾向之外,還可能與年齡、種族、宗教、能力等有關,此項計劃只涵蓋了一小部分,卻打着反欺凌的旗號,不是很荒謬嗎?即使教育部在審查報告後要求SSCA作出一些小修小改,也只是換湯不換藥,仍未能解決計劃核心的問題——側重於其中一部分,可見是次審查並非一個全面檢查,政府也不是真正有誠意去回應反對的聲音。

另一方面,維州作為發起的州份,在這計劃上較其他州更為積極,現時大多數維州公立中學已經是維州安全學校聯盟的成員,即使審查報告公佈後,維州政府仍宣稱將不會對該課程作出任何調整,並要求所有公立高中必須在2018年底前成為該課程成員學校。至於維州的小學、教會學校及私立學校則自行選擇是否加入該計劃。可見維州政府漠視市民的聲音,強硬推行有關計劃,也令人質疑聯邦政府的全面審查是否有約束力,是否真的有效指導和監管學校教育。

守住下一代

對於課程是防止校園欺淩還是在宣揚激進的多元性文化,是在幫助和保護少數LGBTI兒童和家庭,還是旨在同化和誤導大多數未成年孩子的性觀念,至今仍引起華人家長們熱烈爭議。田田家長希望,未來可作發起簽名或遊行,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這個計劃,以凝聚更大的影響力,本刊也支持以這些形式表達我們的看法,同時,我們相信這不是只有華人家長關心的事,這是不同種族的人也可以關注的事。

正當澳洲同性婚姻合法化還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憂慮同性婚姻合法會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影響兒童的權益,但安全學校計劃卻早在幾年前默默推行,而教育是最直接影響下一代的途徑,我們很難不去懷疑這是一項思想工程,強行向孩子灌輸多元性傾向觀念,改變社會的價值觀。當然,我們也支持反歧視、反欺凌的教育工作,但我們需要更多不同範疇的教育專家的意見,而非為某一特定群體而服務,但願更多有心的教育工作者、專業人士勇於表達看法,凝聚更大的聲音,叫政府正視。

 

多元性傾向與中西文化差異無關

說到多元性別文化多為華人反對,那是否西方文化就全盤接受呢?事實上,2015年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名17歲高中變性學生萊拉.佩里(Lila Perry)爭取在學校使用女生更衣室和洗手間,事件觸發約150名學生離開課室靜坐抗議約兩小時,反對學校容許生理上是男生的人使用女生洗手間或更衣室,很多學生的父母也表現了他們的不滿和訴求,可見西方人對多元性文化也有保留。

洛杉磯的精神科醫師葛蘿絲曼(Dr. Miriam Grossman)在《你們在教我孩子什麼?──從醫學看性教育》第7章的「性別奇境」中指出︰「性別奇境脫離現實,脫離得讓人驚愣。在這裡,是男或女都根據感受隨意認定,不是根據生物學。」性別與性向多元化不關乎中西文化不同的問題,它不是西方文化產生的觀念,即使是台灣、香港爭取同性婚姻同法化的同時,也不斷推動多元性文化運動。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觀念應源自於人的隨心所欲而形成,並把「做自己想做的事」與人權拉上關係,他們認為「性別平等」和「多元情慾」是「民主」和「人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縱使LGBTI和性小眾已經擁有與其他公民一樣的人權 (如投票權、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等),這並不足夠。他們還要在社會的私領域、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使主流社會接受多元性別論,如跨性別現象、同性戀和多元情慾是全然正常的,任何不接受這些意識形態的人就被視作「民主和人權」的敵人。

 

不只基督教反對多元性取向文化

說到同性戀、雙性戀、變性等多元性文化時,基督教的反對聲音是很明顯的,因為基督教主張上帝原本就是創造一男一女,婚姻只為一男一女而設,並不存在其他的組合,一男一女有其各自的生理特性,這是上帝悉心的設計,惟有男與女結合才能生兒育女。使徒保羅甚至明明地指出同性戀是罪,甚至譴責同性戀的性行為,而耶穌差遣保羅向所有人傳揚祂的名,可見耶穌是肯定保羅的話。因此基督徒堅持神創造世界的原意,認為在社會上維護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是他們當盡的責任,在這些議題上也經常發聲。

隨了基督教,多個宗教都不支持同性婚姻。伊斯蘭教的多數教派皆援引古蘭經羅得的傳說,主張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可行,不少穆斯林國家至今仍把和同性發生性行為視為罪行,包括伊朗、沙特阿拉伯等。最近台灣擬為同性婚姻立法,十個宗教團體包括佛教、道教、一貫道、統一教、天地正教等,共同反對將同性婚姻納入民法規範。當中道教講求依照陰陽規則,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並崇尚自然,認為一夫一妻存在的婚姻制度是創造宇宙延續的基本原則;夫妻有延續物種、生兒育女的責任,家庭是使社會穩定的源頭。至於中國佛教會代表佛教表達重視社會上家庭倫理的關係,擔心修改婚姻平權法會使家庭倫理的功能瓦解。

婚姻是以一夫一妻為本,使男女角色得以實現與發展的永久結合關係,一男一女的形式是自然長存的,且是由古至今建立家庭與社會的基礎,這方面的見解是不同宗教都同意和肯定的。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