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夏蟲不可語冰的香港

夏蟲不可語冰的香港

文:本刊編輯部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相關視頻截圖

「真・落雪」?在澳洲生活的我們,或許對於落雪和一些自然奇觀見怪不怪。但在香港生活的朋友們,或許在一生人中,能接觸到的大自然奇觀次數,可能不過只有數次機會。上週末,打開社交網站,香港人分享的事情總離不開其嚴寒天氣。香港正經歷60多年來最寒冷的冬天,有外國氣像局更預測香港會下雪,引起不少香港人願意冒著嚴寒天氣,走到山上冀望能夠觀賞難得一遇的白雪。但看到他們照片上的穿著和之後所發生的事情,不禁使人懷疑,這群「觀雪」人士到底是無畏無懼,還是夏蟲不可語冰?

近日,外國多個網站包括美國及日本電腦天氣預報網站顯示,香港有機會於24日、25日降雪,而鄰近香港的廣州亦落下60年來的第一場雪,使不少香港人充滿遍地白雪這一幻想。雖然香港天文台立即否應,並指根據氣象預測,估計香港當天不會下雪。可是仍無阻部份香港市民的好奇心,過百名香港市民紛紛到大帽山山頂,期望能在香港感受一下白雪氣氛。可惜,他們這舉動亦引發一場社會鬧劇。

是無知,也是不負責任

在24日清晨時分,有過百名香港市民到大帽山山頂「觀雪」。他們是否真的欣賞到雪景就不得而知,因為事情的焦點落在他們被困一事。由於低温和路面結霜,大部份登山人士亦缺乏足夠的禦寒措施和冰上行走的裝備,最終導致救援人員要在嚴寒中、在欠缺合適的工具下,徒步兩、三公里,救出被困的人士。據知,被困人士包括參與越野跑人士。


雖然只是一場少少的寒冬和降雪傳言,就已經暴露了部份香港人的無知和做事不負責任的一面。無知,是對大自然的無知,或可說對大自然的不尊重。看到登山人士的照片,便會發現他們的穿著完全不符合登山條件,更不符合一般雪地行走的裝備。既然要欣賞雪景,為何又欠缺合適的裝備?當然,在香港的教育和實際環境下,他們對於異常天氣下的防護知識是相對貧乏。但是現今的資訊如此發達,試假設他們要到外地雪山旅行,難道他們不會在網上先找尋一些資料,再裝備一下才出發嗎?相信他們一定會先做足資料搜集。因此他們根本是輕視這次在香港大帽山上所發生的異常情況。

不負責任,是對救援人員和社會不負責任。當然,要去山頂「觀雪」,是個人自由。但是要去「觀雪」又不做足禦寒措施,低估當中的危險和後果,最終使一班救護人員要在天寒地凍和有危險的情況下進行救援,就是對救護人員的不負責任。其中,救護人員已經在24日,將前往大帽山山頂的道路封閉,呼籲其他人士不要再前往該處,方便他們進行救援。可是,仍看到有大批市民繼續前往,更有被阻止的女市民和警方發生爭執,大叫:「有危險我自己負責,生命是我自己的」「救人是你們的職責,你勸我不要去,但是我偏要去!」。從中可看到他們完全不體諒前線救援人員的辛酸,以自己為中心的一種想法。

另外,被困人士當中更包括參與越野跑人士。對於有參與越野跑人士被困更感到困惑。主辦方對於賽事的環境和參賽的跑手應負上責任,那既然在事前已經知曉該天氣絕不合適進行越野跑運動,甚至到場時已經看到實際情況,為何仍要堅持該活動,罔顧參加者的安危?的確,如果他們能做足準備,預備合適的裝備,減輕對社會和救援人員的負擔,上山「觀雪」是個人自由。但是會這次發生鬧劇的一切都是源於態度問題。是為自私和不負責任。

不過,在這鬧劇中,我們仍可看到美好的一面。救援人員冒著寒冬和危險,仍然堅守自己的職責和保持專業,對於一些不講理由的市民仍能保持冷靜和禮貌,贏得社會不少掌聲和尊重。

是雪不是雪?天文台的角力

今次事件另一個焦點,當然在於香港到底有沒有下雪。早在事件發生前一星期,已經有多個外國包括美國及日本電腦天氣預報網站顯示,香港在周日(24日)及周一(25日)有機會降雪,唯香港天文台當時立即否認。

到了24日和25日,不斷有網民在社交網站上發佈影片和圖片,指在香港某些地區有出現落雪情況,引起一輪熱話。當然市民所發佈的影片和圖片的真僞我們無從得知。但可肯定的是,就是天上真的有東西落下來。

但當時香港天文合仍堅持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可能降雪,直指是雨夾雜小冰粒,並不是真的雪。對於香港天文台的解釋,確實使人有點反感。國外對香港的天氣預測並不需要負上一定的責任,而且他們所使用的監測儀器和標準亦和香港天文台有所不一,故此他們的用詞並不需要過份精確,而相信香港市民亦不太介懷。但是香港天文台的回應卻給人有一種「既然我們一開始否認了,我們就是要否認到最後」的感覺。

首先,香港自1948年起,曾錄得數次降雪紀錄。於1967、1971年及1975年,亦曾出現輕微降雪現象。香港天文台早在一星期前已經開始否認,給人感覺有點過份武斷。之後再確定有東西從天上下來,便用一些「技術性」的詞彙再去否定。當然,如果不是符合香港天文台的標準,否認是「降雪」其實是無可口非。但他們回應的方式卻有「技術性」犯規之嫌,態度有點固步自封。

這亦和香港市民經常批評香港天文台預測不準不無關係。香港市民批評香港天文台預測不準,有時並不是天文台的預測不準真的不準。而是他們的用語過於技術法,引不起市民的關注和同感。例如中國內地會使用「霸王級」形容極端寒潮、美加地區會用「怪獸級」來形容。使用這些較深入民心的用語,其實才會容易引起大眾關注。氣象有趣之處在於其原材料很簡單,只有水和空氣,但是出來的東西卻可以千變萬化。若只顧上一些「技術性」的詞彙,如何引起大眾市民的警惕和興趣呢?

停課疑惑

在香港,會發生嚴寒天氣的可能性較低,故此因嚴寒天氣而停課的情況亦沒有所聞。香港教育局在24日(星期日)宣佈在25日,全香港的幼稚園和小學停課,亦引起社會一輪討論。

有市民認為教育局是過份保護小朋友,有人則認為教育局的決定非常正確。環觀世界各地,如台北今年亦經歷43年來最低氣溫(4度),但台北的學生仍要照常上課。在中國內蒙古最低氣温達到零下47度,浙江省大部分地區積雪達8至15厘米,部分中小學先後宣佈停課。在日本的東京,市政府就讓學生和學校自行選擇停課。美國首都華盛頓如因大雪而使當地交通停駛,學校亦會停課。澳洲曾經發生大雪,亦有學校和學生自行停課。全球各地大都在大量降雪、交通及基建或人身安全受影響的大前題下才停課,亦多數讓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行決定。故此香港教育局並沒有責任宣佈停課。

但是,香港的教育環境還是有所不同。香港大部份學校欠缺保暖設備,而且對於因寒冷情況而停課亦沒有一定的準則和經驗。故的確有可能發生有學校在沒有宣佈停課,但家長卻因不讓小孩上課,而發生執處罰學生和爭論的情況。故此香港教育局這決定是可解決一些未知因素。他們的決定不是責任性但合理的。

氣侯變化不容忽視

雖然今次事件使大家的目光都轉向該場上山「觀雪」的鬧劇、香港天文台和停課這些議題上。但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是我們不應再忽視的。就是全球氣侯變化問題。

據知,引發今次北半球寒冬問題,是因為北冰洋的冰塊持續溶解,釋放出更多冷空氣。而北冰洋卻無法再封鎖這些冷空氣,才導致北半球部分地區大量降雪。雖然早前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多個成員國達成共識,但實際上的操作和成效卻令人擔憂。尤以亞洲地區,多國城市正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對於環保意識仍很不足。

北極和南極就如兩道保護我們的門,將氣候控制著。真正的門壞了我們可以去換,但這兩道門壞了,我們還有換的可能性嗎?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