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俄烏談判不歡而散
俄羅斯和烏克蘭16日在土耳其重啟關於和平解決俄烏衝突的直接談判。

雙方談了兩個小時,無非達成三個結果:一是,俄烏雙方將進行一次1000人對1000人的俘虜交換。這應該是迄今最大的一次;二是,烏克蘭方面要求兩國元首直接對話,俄方已注意到這一提議;三是,俄烏雙方同意,將提出他們對停火的設想;俄羅斯準備繼續與烏克蘭進行談判。鑒於談判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烏克蘭及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試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協調立場。特朗普17日說,他19日將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敦促雙方達成停火。
俄羅斯意圖拖延戰爭
時隔三年多,俄烏雙方再次直接對話,對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具有一定意義,但俄烏在短期內實現停火並不容易,同時雙方在核心關切問題上的分歧依然難解。這次面對面談判以失敗告終,因為俄羅斯開口就要烏克蘭放棄四個俄佔州,這個結果許多觀察人士是預料到的,俄政府並不想賦予這場談判太高的「政治分量」,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不例外。現實的發展,也的確如此。
雙方談判全程不到兩個小時,除去互相介紹,各自一個開場白,剩下的時間就只有幾十分鐘。根據事後披露的細節,俄羅斯提的條件和2022年的伊斯坦布爾會談沒有很大區別,甚至要的還更多了:放棄加入北約;放棄已被俄羅斯部分佔領的四個州,包括扎波羅熱、赫爾松、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外加2014年吞併的克里米亞半島;並要求西方停止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烏克蘭自然不可能同意。烏克蘭提的大部分條件,俄羅斯更是完全不會考慮。而且,基於國內政治要求,雙方可讓步的空間也很小。
回顧三年多的戰事,俄羅斯本想速戰速決,奈何烏克蘭政府真能扛住事兒——短暫的混亂之後,在西方的幫助下,烏軍迅速恢復指揮,並進入了狀態。雖說俄羅斯在目前的戰場掌握了主動權,要乘勝多佔地盤,但不願意放棄戰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或許是,如今的俄羅斯已經全面轉成了——戰時經濟。今年勝利日紅場閱兵時的俄聯邦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原本是個著名的計劃經濟學家,主研方向就是戰時經濟。
三年多來,俄政府超發盧布,且主要資源幾乎全集中於軍事開支。俄羅斯的軍工行業和烏東地區的戰後基建,持續帶動了大量就業。這讓很多原本已經在垂死掙扎的老舊企業,一下又活過來了,進而又盤活了一大串的相關產業鏈。戰爭開打這三年,俄羅斯居然連續創下了失業率新低。在支付給軍隊、軍工企業的大幅增長的工資的同時,也刺激了民品需求,從而導致了嚴重的結構化通脹持續惡化。這種結構性風險,已經越來越明顯,但因為有戰爭帶動的迴圈,經濟顯得還挺「繁榮」。可問題是,一旦突然不打戰了,這種虛假繁榮,難免會迅速現了原形,甚至會迅速崩掉。所以,如今的俄羅斯政府,絕對是「騎虎難下」。

惡性循環難以打破
伊斯坦布爾這場談判的誠意不禁讓人懷疑,不如說是俄方故意拖延談判進程、試圖製造準備對話的假像,同時提出烏方無法接受的條件,並且沒有展現作出任何讓步的準備。烏克蘭軍方18日表示,俄羅斯在17日夜間對烏發動了自戰爭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烏方打掉了273架無人機中的88架。俄羅斯軍方同日稱,俄方在過去 24 小時內擊落了75架烏克蘭無人機。通過持續的攻勢,俄羅斯正在贏得消耗戰,並繼續在戰場上推進,阻止烏進行成功的、具有作戰意義的反攻行動。
與俄方「先讓步、後停火」的思路形成鮮明對立,烏方堅持「先停火、後談判」的立場。烏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在記者會上直言俄方在談判中提出的若干要求完全不可接受,並呼籲西方加大對俄制裁。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最新民調顯示,82%的烏克蘭民眾反對在領土問題上妥協,這一數據較戰爭初期上升了15個百分點。經過三年戰火淬煉,烏克蘭社會已形成「以空間換時間」的共識——通過持久消耗戰拖垮俄羅斯的經濟軍事潛力,同時等待西方援助量變引起質變。
會談剛結束,澤連斯基就火速啟動了他的「電話外交」,連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梅爾茨以及波蘭總統杜達進行了緊急通話,其求援也迅速得到了西方盟友的回應。英國新任首相斯塔默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直指俄羅斯的談判條件「顯然不可接受」,並透露歐美領導人正在就應對方案進行「緊密協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更放出狠話,宣佈歐盟已著手制定針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方案。這些表態似乎印證了烏克蘭方面的判斷——俄羅斯總統普京根本無意和談,只是在為軍事行動爭取時間。烏克蘭及其盟國一致認為,克里姆林宮的真實意圖是利用談判間隙重整軍隊,同時等待西方軍事援助出現疲態。
眼下局勢似乎陷入了惡性循環:烏克蘭要求停火作為談判前提,俄羅斯則堅持繼續和談才能考慮停火。美國總統特朗普關於「除非普澤直接會晤否則難有突破」的論斷,更給本就黯淡的和平前景蒙上陰影。在這場意志與實力的雙重較量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外交努力受挫,雙方都將更多希望寄託在戰場決勝上。當伊斯坦布爾的談判桌上堆滿未簽字的檔時,前線的炮火聲正變得越來越密集。
人類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從克里姆林宮到基輔,從華盛頓到布魯塞爾,各方圍繞停火條件、談判議程與地緣利益的博弈,一切似乎都還沒有準備好,和平前景仍然成謎。如今,這場談判暴露的根本矛盾已遠超領土爭端範疇:在缺乏實質性互信與對話基礎的地緣僵局下,更似輿論博弈,而非真正的外交破冰。俄羅斯堅持的「勢力範圍」理論與烏克蘭主張的「主權完整」原則,代表著兩種國際秩序觀的碰撞,也折射著21世紀究竟該如何定義「國家安全」——是通過軍事緩衝帶保障,還是依靠國際法治和集體安全機制。
2022年2月24日淩晨,當基輔上空硝煙彌漫、俄羅斯坦克越過邊境時,從第一刻起,這就不是一場圍繞爭議領土的有限戰爭,而是從歐亞大陸的中心重新開始全球地緣政治的盤算,大國的野心總是在這裏交匯,權力的等式在這裏再次受到考驗。這場戰爭是對在蘇聯廢墟上誕生的國際秩序的一次嚴峻考驗。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只不過是為了糾正它認為的自冷戰結束以來在失去東歐重要勢力範圍後一直困擾它的地緣政治挫折。而烏克蘭則尋求徹底擺脫俄羅斯軌道的牽引,實現全面依附西方的夢想。美國和歐洲處於中間,在確定優先事項和明確安全需求方面面臨著歷史性的分歧。
隨著衝突進入第四年,經濟消耗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俄羅斯GDP已連續兩年萎縮,西方制裁導致關鍵技術進口受阻;烏克蘭則有約30%的基礎設施被毀,維持戰爭經濟高度依賴外援。更可怕的是,每拖延一天和談,就有更多生命逝去,重建的代價就更加高昂。國際紅十字會最新數據顯示,衝突已造成超過50萬軍人傷亡,8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如果衝突持續,甚至升級,雙方不僅將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同時也會更為深刻地影響全球局勢,戰爭外溢效應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
多年來,俄羅斯都沒有放棄尋求維持其對前蘇聯國家的霸權,而通過烏克蘭戰爭其為即將到來的多極世界鋪平了道路——俄羅斯主動採取系列政策來破壞西方在世界的霸權,公開宣稱美國全球霸權地位正在衰落,國際秩序不穩定並正在經歷深刻變革。而這正是特朗普上臺後把美國利益放在第一位、從「堅定支持烏克蘭」迅速轉向直接索要烏礦產等資源時所體現的,即使這是以犧牲歐洲傳統盟友(如西歐和日本)為代價的。隨著各方博弈持續激化,預計將對國際安全等局勢帶來新一波衝擊。
歐洲將何去何從?
明顯地,俄烏戰爭的走向,除了俄羅斯及烏克蘭之外,將由世界列強的態度來決定。特朗普已明確表達了美國不會提供免費午餐,到底美國要站在哪方,就要取決於利益。美國與烏克蘭的礦產協議,到底能起著多少影響力,現時還未明確。不過,俄羅斯也可以提供利益來左右美國的立場,明顯不過。俄羅斯的核子武器,在烏克蘭現時處於劣勢時, 並未視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歐洲各國在美國撤出對烏克蘭的支援時,承諾提供更多資源,是否真的能落實,相信是影響烏克蘭是否能堅持下去的主要因素。從澤連斯基近期的表現,他還是相信烏克蘭在短期間還能守下去。事實上,俄羅斯在戰爭中雖然仍維持主動攻擊,卻未有在佔領土地上取得更多進展。
不個可能的變數是中國,到底中國在物資上對俄羅斯的支持,在可見將來會否有變化,或是否在中美貿易戰之下,中國要重整與歐洲的關係,值得關注。
澳洲政府最近送出49輛退役的坦克車援助烏克蘭,表示了澳洲的支持,也顯示了澳洲政府相信戰事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和談無望以及戰爭延續,實在令整個世界氣餒,也必然影響各國對經濟發展的信心。遠離歐洲的澳洲人, 不少人相信今天的艱難日子,在短時間內都未必能有改善。或許這正是我們在今屆聯邦選舉中,決定盡量維持不變的原因之一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