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俄烏戰爭歷時三年 或迎轉捩點
俄羅斯侵烏戰爭三周年之際,特朗普重返白宮剛剛一個月,美烏關係,從支持到背棄,從同情到蔑視,天翻地覆。而此時,聯合國大會及安全理事會以微弱優勢通過了兩項關於結束戰爭的不同決議:一項由基輔與歐盟聯合起草,另一項源自美國。俄烏戰爭的結局,很快就到蓋棺定論的時刻了。

美國意在烏克蘭「關鍵礦產」 不同形式的「掠奪」?
烏克蘭戰爭爆發三年對基輔來說正處於一個敏感時刻,因為特朗普對美國戰爭策略的改變顛覆了迅速變化的國際環境。他試圖兌現他的競選承諾,迅速結束戰爭,但他的做法卻引起烏克蘭和歐洲許多人的擔憂——烏克蘭人苦撐三年,換來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把烏克蘭排除在談判之外的不利局面。特朗普還嘲諷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施壓他接受「土地換和平」「礦產換援助」等不利條件。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進入第四個年頭,烏克蘭在美歐支援下抵住俄軍攻勢,還反攻進入俄境內庫爾斯克部分地區,但烏克蘭整體約20%土地已落入敵人手中。可惜,美國提出的協議檔中,並沒有涉及就此部分土地的返還,沒有包含任何具體安全保障條款,還更像是戰敗國被強制接受的剝削性合約。更甚的是,特朗普要求烏克蘭「償還」5000億美元,提出的條件是,美國將獲得烏克蘭一半的礦產開採收入,且未來發出的新採礦許可證,其經濟價值的50%也歸美國。特朗普開出價碼之高,「堪比德國一戰戰敗後簽下的凡爾賽和約」。
烏克蘭的很多民眾對美國的這一提議十分反感,認為特朗普是踩在烏克蘭人和死傷者的傷口上勒索、霸淩和掠奪。只是烏克蘭人在憤怒之餘也深感困惑:特朗普是蠢,還是真在下一盤大棋?在他們看來,這個商人總統喜歡做交易,但至今沒看到他從俄羅斯那裏榨取到什麼,倒是他指烏克蘭開啟戰端等顛倒是非的言論,簡直像普京上身。
不過亦有不同聲音,認為儘管近期美烏關係似乎出現了一些波折,在礦產開採權的問題上,烏克蘭選擇與美國合作依舊是明智之舉——與其讓俄羅斯搶走這些資源,不如選擇與美國共同開發,至少能維護社會穩定並帶來稅收,帶來建設機會和就業崗位。基輔當局表示,烏美就礦產協議已處於談判最後階段。這項協議將讓烏克蘭以供應華府自然資源交換美國支持。
美俄會談 歐洲被拒之門外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美國一直是烏克蘭最大的援助國,向烏克蘭提供了1280億美元的軍事和人道援助。美國的援助金額略高於歐盟27國合計的1240億美元。從特朗普目前的戰略不難看出,美國正在從歐洲戰略退縮,不願承擔北約領導責任,從積極一面去想,迫使歐洲認真面對自家門口安全問題,「這或許是好事」。而澤連斯基也表示,如果這意味著烏克蘭的和平,他願意放棄總統職位,並打趣說他可以用他的去職來換取烏克蘭加入北約,但俄羅斯堅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歐洲的地位確實是很尷尬。特別是一些東歐國家實際上是俄烏衝突的重要的參與者。俄烏和談有可能馬上開啟,在這一過程當中,歐洲不僅沒有坐上談判桌,而且「出現在菜單上」。西方有人開玩笑稱,這次俄烏衝突中,俄羅斯得到的可能是土地,烏克蘭得到的是榮譽,美國得到了礦產,歐洲得到的只有債務。歐洲有些國家提出要組織歐洲軍隊派到俄烏衝突的前線。但是3萬軍隊,烏克蘭加上預備役100萬的士兵都解決不了的一些問題,3萬士兵能解決什麼,所以現在歐洲需要做的是反思自己在過去的外交政策。
面對俄羅斯的威脅和美國的突然轉變,實力弱小的歐洲人正努力動員起來。歐盟各國領導人擔心特朗普對烏克蘭的態度會導致對基輔不利的解決方案,也擔心他們——烏克蘭最重要的支持者——會在和平談判中被邊緣化,因此紛紛對迅速變化的環境做出自己的反應。同時,歐盟也在聯合國同和美國較量: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年後,聯合國大會週一不顧華盛頓的意願,重申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
歐洲已經看到美國明確要將美俄關係的重置作為現在外交的優先議題,不希望歐洲在美俄談判當中與美方協調立場,不以與歐溝通為所謂的前提條件。這個時候就會增加歐洲影響美國的難度。但是歐洲提到的是,未來美國如果要凍結俄烏衝突的接觸線,歐洲的軍事力量可能會發揮某種作用,而同時涉及烏克蘭要求的安全保障問題,美國現在已經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也拒絕北約來插手,所以歐洲可以成為一種所謂的替代和折中的方案。
美俄中主導的世界新格局?
2月20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滿月」,冒險家的大膽和生意人的精明等特質,在其執政短短一月內盡展無遺。在此兩天前,俄羅斯和美國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會談。雙方均釋放積極信號,為重塑國際社會秩序按下快進鍵。特朗普的執政風格至少有三方面,一是唯我獨尊,蠻橫粗暴,二是政策隨性,朝令夕改,三是敵友不分,只談交易。舊秩序被顛覆,公義被漠視,只講利害不講公理,只問實力不問是非。

日前,在聯合國大會關於烏克蘭提起的譴責俄羅斯的決議草案投票中,美國罕見沒有和歐洲保持一致,而是和俄羅斯一同投下了反對票,反對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說法。美國《華盛頓郵報》、美聯社等媒體評論稱,美國的做法震動了西方各界,此舉是美國和歐洲傳統盟友之間的「重大分裂」。美國和英、法等歐洲盟友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因俄烏問題分道揚鑣,本該站在一起的盟友如今出現了明顯的公開分歧,這標誌著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此外,中國正密切關注特朗普結束戰爭的策略。專家和前官員表示,北京正在謀劃自身行動,以便在繼續維持與俄羅斯的「上不封頂」夥伴關係的同時,將自己定位為烏克蘭的戰略夥伴。
三年來,中國官員一直表示,北京將在「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上「發揮建設性作用」,但避免使用「烏克蘭戰爭」一詞來描述自2022年2月24日以來的俄羅斯侵略。北京還對最近的美俄會談表示讚賞,而烏克蘭方面未被邀請參與那次會談。美俄會談後兩天的G20峰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再度重申了中國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在美俄高層接觸頻繁、烏克蘭和平談判升溫之際,中國主席習近平於俄烏戰爭三周年紀念日,再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重申中俄友好。中方對外宣稱對俄羅斯的援助合作是上不封頂、下沒有底線。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轉向與俄接觸,普京和習近平當然也很明白其意圖——特朗普就是想要把俄國拉過來,分化俄中關係。一下子,美俄中三角關係十分微妙,而些許的變化都可能對世界格局有無法預測的影響。
烏克蘭的和平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近兩周,俄烏局勢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自俄美元首於2月12日通話後,兩國代表團又於18日在沙特舉行會談,就結束俄烏衝突等達成共識,但這場「單聊」也招致烏克蘭與歐洲多國不滿。24日,歐盟及歐洲多國領導人紛紛到訪烏克蘭,以示對其支持。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各方利益分歧盤根錯節,相互博弈仍在激化。這場衝突劇烈衝擊了地區安全、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更深刻影響了國際秩序。

當前,國際社會仍在觀望能否走向和平解決。由於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在美國與烏克蘭及歐洲盟友之間產生巨大裂痕,直接導致了烏克蘭及歐洲的「至暗時刻」。俄烏衝突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說明美西方不可能繞開俄羅斯,構建歐洲安全秩序。很顯然,俄烏衝突現在正在進入新一輪的衝突解決關鍵期。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及歐洲方面等正開展密集溝通、協調,努力尋找一個共同的平衡點,以期解決持續三年的衝突,或至少為戰場殺戮按下暫停鍵。在此過程中,戰略、安全、政治、經濟,甚至個人情緒等因素都交織其中,影響著俄烏戰爭及後續演變軌跡。
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已經打了三年。這場二戰後歐洲時間最長、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不僅給烏克蘭、俄羅斯帶來巨大損失,整個歐洲也深受拖累。近日,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強勢「調解」下,俄烏戰爭有可能迎來新的轉捩點。烏克蘭戰爭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結局,烏克蘭也需要實現公正且持久的和平。只是儘管特朗普有信心能在本周完成談判,外界目前還很難判斷特朗普是否有能力完成此目標。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談判取得進展,俄烏戰爭也不可能很快結束。原因很簡單,俄烏雙方暫時都不具備停戰的條件和意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俄羅斯入侵戰爭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社會公義,使自己聲名狼藉,搞得本國民怨沸騰,同時給烏克蘭人民帶來了海嘯般的災難。只是近期美國的態度轉變似乎改變了這一敘事,特朗普政府頻頻發出偏袒俄羅斯貶低烏克蘭的言論,這無疑在向國際社會「可以通過武力改變現狀」這一錯誤的資訊,不得不警惕。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俄烏雙方達成暫時的停火,這種犧牲了公義的虛假的和平是烏克蘭追求的嗎?
澳洲的態度
在這時期,遠離歐洲及美國的澳洲政府,大部份時間對於這些國際形勢變化, 都以沉黙來回應。總理阿爾巴尼斯對特朗普這段時間的狂言瘋語,都不評價及回應, 顯示他的軟弱。阿爾巴尼斯固然不能同意特朗普的看法,但又不願意引起特朗普的不滿, 只有選沉黙是金。不過阿爾巴尼斯的沉黙, 極有可能會加深自由黨把他定為軟弱的人設, 令他在將要來的大選中, 失去更多的支持, 也未可知。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