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國水災,誰之過?

近日,颱風「杜蘇芮」在中國境內持續北上,此輪極端強降雨已經造成中國北京及周邊河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多區域斷電、斷路、斷通訊。

雖然中國政府針對強度極大、致災風險極高的極端天氣啟動了應急回應機制,但民間仍依賴自救和互救。目前中國官方資料顯示,此輪特大暴雨造成至少20人死亡,數十萬人被困災區。

天災?

颱風多從南方及東岸到達中國, 在進入大陸後會迅速減弱,雨水多降在沿海省份地區, 很少影響內陸地區, 吹襲北京更是極其罕見的情況。據微博「中國氣象愛好者」分析, 今次京津冀地區暴雨成因, 是由於大型颱風在華北地區撞山導致後果極其嚴重。

除了受到中度颱風杜蘇芮殘餘環流影響外,西北太平洋另一中度颱風卡努向這地區輸送水源,導致華北平原水氣增多使本場暴雨得以加劇,強降雨天氣要待到杜蘇芮殘餘環流徹底消散才會減弱。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坦言「極端罕見」,可從五個方面可以體現此次降雨極端性:強降雨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大、累計雨量大、局地降雨超極值、地形分佈特徵明顯,當中降雨過程持續時間超過72小時。這些分析,似乎指向水災的發生是天災, 是不可力抗的事。

還是人禍? 集水還是排水?

截至月初,北京市在本輪強降雨中共轉移超5萬受災群眾。颱風登陸短短四天,北京及周邊地區最大累積降雨量已近1000毫米,北京358條道路受到暴雨的影響或破壞;本次強降雨更是導致號稱600年從未受降雨影響的故宮慘遭淹水。此次強降雨已超過了2012年北京「721」降雨記錄,當時這場災害導致79人死亡。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在受訪時表示,過去四十年裡,中共當局以「急行軍」的方式大力發展「面子工程」而忽視下水系統這類基建,最終隱患會在災害發生時暴露無遺。

2012年7月21日,北京經歷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造成79人遇難和高達24.5億澳元的經濟損失。2021年7月17日至23日,中國河南出現歷史罕見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那場水災造成了398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52.3億澳元,引發國際關注。在夏季,每年下雨中國各地的城市都有洪水發生,洪水並非一個一次性的現象。而這與中國政府一直宣導建設「海綿城市」洪水管理系統有著密切關係,該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避免洪澇災害,要求城市建設不以排水優先,而是強調利用一系列綠色措施收集排水以補充地下水。只是當氣候變化來臨的時候,氣候變化帶來的颱風或者強降雨災害越來越頻發,並且越來越強烈的時候,海綿城市就是不太好的想法。

是的, 城巿發展起來, 聚居的人多了,旱災帶來水源不足, 收集排水補充地下水可以解決旱災問題, 不過這樣的城巿規劃建設, 能否在短時間有極大降雨時, 把低地積水迅速排走, 就成為疑問, 「罕見」洪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只考慮不夠水, 而缺乏危機感, 正是中國建設迅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

此外,中國近幾十年來,整體思路都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在專制模式下貪腐造成了很多的豆腐渣工程。現在隨著氣候的各種變遷,許多問題就暴露出來——很多基礎設施不僅要建,更重要的是維修。不少人一直詬病的是中國在管理維護建設方面, 並未重視。建設是硬件, 而管理是軟工程, 需要社會整體有更全面的規劃, 並且投放人力資源, 探討不同的可能情況, 來進行防患未然的準備。城市設計如何變得更有彈性以應對災害,每年洪水過後各地政府應該怎麼做更好的準備,這些才是中國政府應該考慮但卻遲遲沒有動作的。每一次災害發生時不能按照應急回應機制來避險,或原有基礎設施不足以抵禦天災,這不能不讓人稱為人禍。

保北京和雄安新區乃頭等大事

北京、河北等地特大暴雨引發的洪災已經持續一周。受到強降雨和上游洪水過境影響,重災區河北涿州積水區道路被淹,水深最高達十幾米。據中國《南方週末》報導,洩洪導致水位迅速上漲,但涿州居民並未接到正式的撤離通知,多個村莊居民遭困。而多支民間救援隊向涿州當地應急管理局申請開函救援,卻遭到了拒絕,理由是開函的政府公章「被沖泡找不到了」。據河北省水利廳介紹,多股水在涿州匯入,極大影響當地防洪,預測後期還有3億到4億立方米的水要過境涿州。雖然河道水位持續回落,但蓄滯洪區退水還需要一段時間,預料地勢高的地方一星期就會退水,地勢低則需約一個月。

/ 8 月 2 日河北省涿州洪水地區的居民正在撤離

日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要確保首都北京和大興機場、確保雄安新區防洪絕對安全。強降雨在上週二終於停止後,人們發現,北京的大部分地區都並非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不過,出現這個結果的部分原因是,官員們為保北京將洪水泄到了其他地方。在緊鄰北京的河北省,官員為防止北京和天津的河流和水庫氾濫,打開了讓洪水流入該省七個低窪蓄洪區的防洪閘和溢洪道。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表示,他下令有序啟用蓄滯洪區,減輕北京防洪壓力,堅決當好首都「護城河」。這些政治表態不免令涿州本地居民寒心甚至憤怒。

同時,洩洪涿州與力保雄安新區亦有直接關係。雄安新區2017年4月1日正式設立,位於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華北第一大淡水湖白洋澱大部為雄安新區所轄。官方對雄安新區的定位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早在雄安新區建設初期,中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院士就曾撰文指出,雄安人居環境條件差。他當時分析說,在發生嚴重洪水時,白洋澱有可能必須洩洪,雄安將首當其衝。為了保下游的雄安,河北洩洪選擇把洪水在中途截流,人為阻止自然順暢地向下排水,製造出一大片泛洪區。而涿州受災首當其衝。

在民主社會, 每一個人都有權力爭取自己得到保護。為著力保雄安新區而犠牲別的地方, 在西方社會相信是匪夷所思的事, 因為作出這決定的官員, 必然會被問責, 沒有官員願意承擔這樣的責任。不過, 在凡事以黨的意志為中心, 而不是以民眾利益為考量的話, 這些決定就形成官場文化, 政府內各級官員都會以這樣為標準, 結果就會出現今天一些不應受影響的地區, 出現洪災的情況。

民怨四起

不過, 和發展較為成熟的西方民主社會相比,不得不說,中國民眾對領導人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只是有比較自然會有不滿。相比習近平的前任江澤民、胡錦濤,李強的前任朱鎔基、溫家寶,都有撫恤災民的傳統——每有大洪水,大地震,總有他們的身影。只是自習近平執掌政權後,這一個傳統徹底變了。有些網友憶起2019年那場橫貫中國南方多省市數周的特大洪水,就是看不到習近平的身影。最讓一些網友難忘的仍然是2020年年初爆發的武漢疫情,武漢封城,百姓水深火熱,民間亟盼中央領導慰問,直到封城48天之後,習近平才視察武漢,百姓無緣靠近,安全措施過度,被人諷刺是「探望變成遙望,慰問變成視頻」。

直至5日,暴雨和洪災衝擊京津冀和東北地區已超過一周,副總理張國清緊急趕赴天津指導抗洪救災,新華社報導還刻意凸出「受習近平委派」,頗有安撫民怨之意。在微博、微信上,民怨已瀕臨炸鍋,網民質問,為何官方把洩洪責任推給暴雨?憑什麼要河北、天津充當北京的護城河?還有人劍指最高層,政治局常委先去看望北戴河暑休的專家,而沒來得及去看望周遭災民?目前,在中國的社媒平臺微博上,熱搜話題「河北省委書記稱堅決當好護城河」和「河北省委書記稱堅決當好護北京城河」已經被封殺。封殺根據的是「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一些媒體帳號也在相關新聞下關閉了評論區。

有人說過, 民怨就像洪水, 一發不可收拾。西方國家的歷史, 領導人的愚蠢, 忽視民意而導致民怨, 最後政權覆亡情況, 屢見不鮮。經濟危機引致人民生活艱苦而觸發的抗爭運動, 構成了大多數政權的倒台。不過中國現時給人的印象是社會已變成一個人人都受監控的社會, 因民怨發展成為抗爭的機會並不高。大部份中國人心理上已接受要過苦一點的日子, 而不是要求政府改變。

不過亦有人相信, 壓制民怨並不會解決問題, 只不過把問題暫時壓下去, 只不過是為下一個危機積聚更大的動力。

結論

近些年來發生在中國的種種災害,展現給世人的是政府從源頭上極度缺發糾錯的能力。在開啟任何工程前,政府官員往往是「唯上不唯實」,沒有全面設想未來可能對民眾和社會的危害,沒有充分的應急反應機制,甚至沒有做真正的預備。那麼多前車之鑒,但到了災害發生時,群眾依賴的依舊是互救、自救。臺灣作家龍應台說過一句話: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因為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這場大水,淹出的顯然不僅是防洪工程的缺陷。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