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不容再忽視的自殺問題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香港自去年9月開學至今,已有18名學生自殺,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1歲。自殺這行為,當中絕大部分是個人因素所引起。當自殺接二連三地發生,並同樣發生在學生身上,自殺就不可能是個別事件,而是一個無可迴避的社會問題。教育的原意是讓人步向光明和幸福,但當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不斷被推向絕望和死亡,我們就應反思整個教育制度,甚至社會的價值觀,是否已經被扭曲到一個令人不可以接受的狀態,絕不是一句「感到悲痛,勉勵年輕人珍惜生命」或像香港教育局局長所認為,「已經有合適機制去防止」就能解決。

近日,香港有一名醫科大學生和兩名中學生,在連續三天間,決定了結其短暫的生命,事件引起香港社會強烈關注學生自殺問題。自去年9月開學至今,在短短半年間,已經有18名學生自殺。這些自殺個案的原因,都離不開「學業壓力」這四個字。明顯地,綜合這些自殺案件,已經不能單純地以「個別事件」名義,就不了了之。教育,本是令學生認識世界,為甚麼卻令他們離開世界?

家長、學校和教育局之過

環觀世界各地,學童自殺的新聞絕不是奇聞,當中涉及到的原因亦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大多學生的自殺原因,是因為受到校園欺凌。而美國學生自殺原因,有因學業壓力,也有因感情或朋輩問題。在澳洲,亦不時有學生自殺的報導,但當中絕少因學業壓力而輕生的。當我們細心留意,香港的學生自殺,其原因總離不開學業問題。當中,家長、學校和教育局都要為使學生承受過重的學業壓力而負上一定責任。

香港人崇尚精英主義,觀念根深柢固,由小學分班,到大學生畢業求職都面對以「成績分高下」。大多家長們從小已經向孩子灌輸一種觀念,就是把學業成績的好壞和將來在社會的成就劃上等號。成績好就容易找到好工作,成績不好的就被冠以「人生失敗組」稱號。在精英主義的影響,家長們漸漸對孩子的期望,不再停留在讀書識字這範圍,變成「培育」小孩學習十八般舞藝,琴棋書畫是基本配備。學生在家長期望下,承受著一定的學業壓力。而大多學校在面臨學童人口減少,在收生不足的情況下,只好放棄其辦學理念,配合大環境以學生成績作為宣傳策略,製造一個精英學校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家長的青睞。但要以成績作為宣傳重點,變相加強操練學生,使學生們在空餘時間得不到應有的喘息空間,壓力倍增。

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局卻漠視這情況。公平而言,香港的教育制度和設計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在於香港教育局在設計這些制度時,忽視了香港的教育文化和社會觀念,使原本好好的課程設計,變成學生、學校和家長的另一種負擔。早前鬧得熱哄哄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就是一個好例子。當社會提出問題時,教育局官員就隨便勸喻一句「學校和家長不要太著重成績」或在電視上下廣告,說:「求學不是求分數」便敷衍了事。

一環扣一環的社會問題

在社會中的旁觀者,或許會以左一句「都是教育制度問題」,右一句「都是那些怪獸家長給太大壓力」作總結。但如果我們單單怪罪於教育制度、家長給予太大壓力或學生的「抗壓能力低」,只會看到最表面的問題,而且有欠公允。學生們走上絕路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前路,看不見將來有甚麼是自己可控制的,但生和死是他們此刻可掌控的。其實,學生自殺問題,是一個一環扣一環的社會問題。

細心一想,為甚麼在澳洲或美國等,絕少學生因成績問題而自尋短見?因為對他們而言,成績的好壞與將來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以澳洲為例,如果讀不上好的大學,在中學畢業後,能選擇的工作也不少,而且待遇也並不比大學生差。即使大學時的成績不理想,轉科或選擇停學一年,然後到外工作或旅行的例子比比皆是,根本形成不了多少學業壓力。而在美國,大多只有最高等的學府,才會傳出有學生因「學業問題」而自殺的消息。但擔心前途問題並不是他們自殺的主因,而是自尊感。在最高等學府的大學生,本身在中學時便是屬於最出眾的一群。但在最高等的大學中,漸漸發現自己再也不是最突出的一群,因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而自殺。

但香港的情況就很不同。香港社會發展單一,意識形態觀念強大,某些行業一直被冠上「有前途」、「能有好生活」之名。而能擠身那些行業的,都是那些讀得上大學的,還要是一、二級榮譽成續畢業的,才有最基本的保證,能在該行業立足。更不要談那些讀不上大學的人,背負的壓力有多大。不要忘記,在澳洲能讀大學的,接近35個百分點。在香港,只有區區的18個百分點。正正是因為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更了解這社會的結構問題,漸漸因學業問題,而對前途產生無力感,最終才決定走上絕路。

在這社會結構下,其實學生、家長、學校或教育決策者,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與其再歸咎於學生「抗逆力」低、家長給予太多壓力,倒不如檢討社會結構的問題。

自殺是一種會傳染的思想

無奈是,改革教育制度或社會結構,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到。要阻止悲劇的延續,只有社會的價值觀,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作出改變。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一宗比較特殊的死亡案件上了報紙頭條,或經媒體強力報導,結果類似的死亡案件在那一陣子就會增加。因此可說自殺是一種會傳染的思想。當大家把學童自殺的新聞都當作小事時,在學童的眼中,漸漸也會把自殺當作等閒事。那時侯,社會就真正面對不可逆轉的危機。

在美國的三藩市的金門橋,是當地有名的自殺聖地。加州政府為減少自殺人數,在那增設巡邏隊,亦討論加建護欄的可能性。在1995年,加州高路公路巡邏隊為制止某些人想作為第一千名自殺紀錄者,就不再對媒體公佈死亡人數。在日本,日本政府為正視嚴重的自殺問題,在2005年,相繼推出《自殺對策基本法》和《自殺對策白皮書》,以減少自殺率。因此,如果我們只認為簡單一句「要珍惜生命」或設立所謂的機制就能減少學童自殺,不去正視真正的問題核心,這些使人痛心的新聞只會不斷重複。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