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Kaifong」「Dai Pai Dong」英文新字知多少

「Kaifong」「Dai Pai Dong」英文新字知多少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

編者在這文章開始前,先和大家玩玩一個小遊戲,考考大家的英文能力。你知道「Kaifong」這英文詞彙是甚麼嗎?「 Sandwich Class」又是甚麼呢?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想想……好吧,在文章的香港新字列表中,編者會為讀者們開估答案!在這刻,相信大部分讀者都在疑惑著,到底那兩個字真的是英文詞彙嗎?是的,他們最近確確實實被權威的英語文化機構公佈為新的英文詞彙。事緣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公佈三月份新加入的詞彙,在100個新詞彙中,有13個新詞彙來自香港,當中更有一半都是與食物有關。

 

生活在澳洲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對於一些中文詞彙要翻譯成英文感到困惑,尤其是開餐館的朋友們。「叉燒」、「燒味」等食物,相信沒有讀者會不知道是甚麼食物,但讀者們知道他們的正確英文嗎?是叫「Barbecued Pork」和「Cantonese roasted meat」嗎?現在我們不用再煩惱了,因為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詞典》近日公佈了三月份新加入的詞彙,當中有13個詞彙和香港有關,包括「叉燒」(Char Siu)、「燒味」(Siu Mei)、「飲茶」(Yum Cha)等有關香港飲食文化的詞彙,亦有一些很「港式」翻譯或有關近年香港社會現象的詞彙如「濕貨街市」(Wet Market)、「援交」(compensated dating)、「繳費處」(Shroff)等。至於以普通話翻譯的「關係」(Guanxi)亦歸類入新修訂的香港詞彙。

 牛津詞典好比文化、科技發展書

每次《牛津詞典》公佈新加入的詞彙時,有部分崇尚傳統英式英文的人或許會覺得有點不倫不類,甚至覺得《牛津詞典》破壞了英文這語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新詞彙的確會讓人更容易了解到當地、甚至是某一時代的文化特色和科技發展。

在這,我們可先了解《牛津詞典》的起源。其實《牛津詞典》並非由牛津大學發起編寫。原來《牛津詞典》是19世紀50年代,因一班英國語言學會的會員有感當時英文詞典的不足而發起編寫的計劃。其中,委員會成員理察·切尼維克斯·特倫奇認為新的詞典是必須要非常全面,於是建議讀者們把詞彙、引文和例句寄給他們。據知,當時有超過10萬條引文分類寄到委員會特別訂製、設有54格的木箱。這計劃由牛津大學接手後,在1882年時,由市民引文的數目累計更超過350萬條。當中的詞彙和引文除了有當時已在詞典中的常用字之外,還有一些較罕見和有趣的民間創造字。而《牛津詞典》的編者們就綜合讀者的建議,將合適的詞彙放在詞典當中。由此可見,《牛津詞典》能成為最具權威性的詞典,是要靠民眾集思廣益,收集不少在當時書藉沒有記載、但在民間非常流行的詞彙。當中有不少的詞彙在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眼中,會認為是非常傳統的詞彙。但事實上,某些從民間創造的詞彙能成為《牛津詞典》的詞彙之一,在當時仍有部分人感到非常反感、甚至認為是不倫不類的。但當我們細心一想,其實一些創新的詞彙,正好反映當時的文化和科技發展。

所以,如果我們單純地認為新加的詞彙只是一個簡單的英文詞彙,當我們查看這本《牛津詞典》時,便會失去了解其詞彙的背後歷史的機會和樂趣。以這次新加入、來自香港的詞彙為例,有一半詞彙和飲食有關,讀者們查看這本《牛津詞典》時,便可以了解到香港的特色飲食文化。而且,如 Dai Pai Dong(大排檔)、「濕貨街市」(Wet Market)等詞彙,可說是因近年香港本土主義逐漸濃厚起來,支持本土主義的網民便創造一些更具香港本土特色的英文詞彙,靠網絡上把它們流傳出去,使網絡使用者更關心和捍衛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在《牛津詞典》中,亦會對那些具有當地文化意義的詞彙,有一個更清楚、明確指明常用地方的解釋。

中文變英文 定義或不同

從《牛津詞典》歷史來看,將中文『音譯』直接變成英文的例子並不少。在該中文詞彙的英文「音譯」未正式納入詞典時,傳統上會利用「意譯」來介紹該種中文詞彙。例如當時「功夫」的英文音譯「Kung Fu」未被廣泛流傳時,很多西方國家都會以 「Chinese martial arts」形容「功夫」這武術運動。

但其實《牛津詞典》有時對於一些中文詞彙轉為英文詞彙,在作出解釋時,亦不能稱得上非常正確。「功夫」就是一個好例子。「功夫」這詞彙在華人眼中,通常是作為一個概括中國武術的術語。而「功夫」的英文「Kung Fu」一詞最早被廣泛認識的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開始把這個詞彙發揚光大。眾所周知,李小龍是以截拳道聞名,而通過李小龍的電影關係,「Kung Fu」這詞彙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一種手無寸鐵的中國武術,最後牛津英語詞典更正式將「Kung Fu」定義為一種類似空手道、手無寸鐵的中國武術。如今次歸納在《牛津詞典》的「關係」(Guanxi)亦一樣。「關係」在華語中,是中性詞,並沒有褒義或貶義的成分。但因香港部分網民,想藉一個詞語來諷刺中國的職場需要靠關係才能成功,因此便用關係的普通話音譯「Guanxi」作為一個網絡新詞。當在網絡上用上「Guanxi」一詞時,便是帶有負面意思。而在《牛津詞典》的「Guanxi」,亦將其定義為中國的一種以社交網絡或有影響力的關係,以促進業務和其他交易的職場系統。

牛津怪「新」字有讚有彈

《牛津詞典》貴為全球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之一,他們每次所公佈的詞彙都會引起討論,有些新詞獲得大眾喜愛,但有些則引人困惑。

近年獲得大眾認同的例如有《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創造出的「muggle」和形容自拍行為的「Selfie」。Muggle在《哈利波特》系列書中泛指沒有魔法能力的一般人,之後Muggle一字被大眾媒體廣泛引用,用Muggle一字來形容一些沒有技能的人。而Selfie一字據稱其首次出現是在澳洲社交媒體上,之後Selfie漸漸變成全球各地都引用的潮語。這些詞彙在社會之間已經被廣泛使用,歸納入《牛津詞典》當中當然受到支持。

但有些《牛津詞典》新詞卻引起不少反對聲音或疑惑,例如「awesomesauce」一字。相信大家對這字會非常陌生,「awesomesauce」的意思是超贊、棒呆的。它本身是一個網絡用語,而這個詞的來源亦很好理解。「awesomesauce」是由英文的「awesome」和「sauce」合成,用「醬汁好肯定會讓食物變美味」作比喻。但這詞的合成被大眾認為欠缺創意,又不被廣泛使用,因此當「awesomesauce」一詞納入《牛津詞典》當中,便受到大眾抨擊。但「awesomesauce」絕不是《牛津詞典》近年新增的最怪新字,因為《牛津詞典》在去年公佈2015年風雲詞彙中,其中一個字竟然不是字!去年《牛津詞典》公佈,在全球社交媒體上廣受大眾喜愛使用的「笑到喊」表情符號成為年度風雲詞彙。牛津詞典負責人表示,傳統字詞在講求快捷及圖像主導的溝通潮流下備受挑戰,表情符號正好填補該空缺,表達使用者當時感受。當然這一決定備受關注,有人質疑如何在日常說話和用手寫作中能使用這新「詞」,更有網民笑說如在考試時畫這符號,老師應否給分呢?

因語言系統 中文難有新字

在沒有互聯網之前,要創造一個全新、而又受大眾歡迎的字其實是非常困難,那時的新創詞彙通常都是因大眾媒體所發明出來的。但在現今數碼世紀,網絡上有創意的人成千上萬,而且社交網絡文化使「新字」更容易被人接觸到。

英文新字感覺上在每個月都會有數個比較受到關注,但有關中文的新字則好像沒有沒有多少個。其實是因為這兩種語言的設計系統不同大有關係。英文所有詞彙只由26個英文字母組成,其發音亦可憑字的結構,找出音節。但中文的語言設計卻非常複雜。如果拆解中文字,可分筆劃、部首、象形等、其字發音亦沒有統一、簡單的系統。再加上在電腦或手機上,要輸入中文又可分為速成、九方、拼音等多種方法,不存在的字亦不能在輸入法中找到。因此要發明新的中文字,除非是中國官方或權威機構發表,如化學元素上的字,否則基本上難以廣傳。

不過,近年在文化或網絡上並非沒創新的中文字。例如在香港電影《新紮師妹》中,他們將英文的「Sir」字,創造成一個中文字。雖然這只是電影中的一個笑點,但在網絡上有不少網民亦會用上該字。而在中國,最近亦有網民把三個買(簡體:买)字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中文字。指該新中文字是代表買東西買到窮,其讀音亦是讀「窮」,非常具有創意。

其實每年、每月、甚至每日,都可能會出現紅極一時的新字,但要經得起時間考驗,能進入權威詞典中,還要得到大眾認同的,又有多少呢?

《牛津字典》新增的香港詞彙:

 

char siu(叉燒)

compensated dating(援交)

dai pai dong(大排檔)

guanxi(關係)

lucky money(利是)

milk tea(奶茶)

shroff(繳費處)

sitting-out area(休憩處)

siu mei(燒味)

yum cha(飲茶)

wet market(濕貨街市)

文中的問題答案:

kaifong(街坊)

sandwich class(夾心階層)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