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聰明國家」之青少年教育

專題:「聰明國家」之青少年教育

 

/本刊編輯部

/澳大利亞人報、網絡

 

 

1988年,時任總理的Bob Hawke宣佈澳大利亞將成為一個聰明的國家。這是總理的一個機敏的預測,因為前幾個政府都已經設定了我們這個國家追求繼續教育的道路,包括由Gough Whitlam甚至Robert Menzies領導的政府。在1982年至2017年的35年間,持有中學畢業以上學歷(例如大學或職業)的澳大利亞勞動力比例從32%上升到60%。在任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教育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你還在期望高學歷麼?

 

近日,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的一份新報告稱,本國的青少年對高等教育學歷成就的期望值在下降,儘管來自優越家庭的孩子對上大學的期望更高。

 

資料顯示,在2003年至2015年期間,希望獲得大學學位的澳大利亞15歲學生的比例從63%下降到54%,雖然仍遠高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44%的平均水準。希望能完成TAFE文憑(幾乎是職業教育的最高學歷水準)的學生的比例從2003年的8%下降到2015年的3%。與此同時,在15歲學生中,期望完成12年級證書(或作為職業學徒完成四級證書)的比例從23%上升到35%。然而在青少年對上大學的期望下降的同時,實際完成大學學位的年輕人的比例則激增。這些數位來自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

 

數字還表明,來自社會經濟地位更優越的家庭的青少年對上大學的期望更高。

 

同時,教育和收入之間存在直接和強大的相關性。澳大利亞有336,000名工作人士只完成了9年級教育(即15歲時離開學校),他們在31歲時的最高的收入中位值為43,000澳元。這種受教育程度所從事的時間長度並沒有轉化為後期的收入增長。這些是手工或重複性的工作,無論雇傭期的長短,其薪資水準都是最低的。

 

而在教育程度的另一端,有727,000名工作人士擁有某種形式的研究生學歷,例如MBA。這群高技能的工作者在52歲時的最高收入中位數為111,000澳元。有趣的是,對於33歲以下的工作人士,擁有基本本科或文憑學歷的人卻比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士賺得多。看來研究生學歷的工作人士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將他們在繼續教育方面的投資轉化為收入。

 

但是這筆教育投資似乎很值得。到40歲時,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比普通的文科本科生的收入中位數高出15%;到50歲時,這種差別是25%,然後這種差距貫穿了整個工作生涯。簡單來說,在你20多歲時讀個研究生學位,可以讓你30多歲以後的收入增加20%。

青少年不容忽視的職業規劃

 

提到教育與收入的關係,自然就離不開對於職業規劃的考量。

 

一項發表在澳大利亞教育雜誌(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遲遲難以明確決定職業道路的青少年,最終會比其更具決斷力的同齡人少掙約10萬元。這表明職業生涯的選擇比以前想像的更重要。

 

澳大利亞青年縱向研究(LSAY)由澳國立大學社會學講師Joanna Sikora領導,她在2006年對一群16歲的青年進行了職業生涯計畫的問卷調查,10年後再次複訪。然後,Sikora博士根據他們26歲時的工作計算了他們預期的終身收入,發現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遭遇6%的收入損失。

 

「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性是長久而持續的,並會影響未來的收入 ,而且會阻止這部分人尋求有可能獲得更高收入的學位和培訓。有人認為,這種「缺乏方向」的現象是有益的,因為它讓年輕人去嘗試不同的機會。但事實並非如此,迷茫會阻礙年輕人走上更佳待遇的專業職業之路。」Sikora博士告訴悉尼晨鋒報。

 

與此同時,研究中還發現,起步不利的青少年在晚些時候趕上其同齡人的可能性依舊較低,這一發現與父母和教師們給予的普遍說辭相矛盾。這些人傾向於「晚些時候」做出重大的職業決定,但事實是最終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該研究中有相當比例的16歲青少年缺乏明確的職業計畫,其中包括22%的男孩和17%的女孩。

 

對青少年來講,無論是追求高等教育,還是繼續職業教育,還是直接進入職場,職業規劃的作用都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文化多元開放的澳洲,教育從來不拘泥于書本、課堂,更多的是是讓未成年人完善、提升自己以適應今後獨立生活、步入社會的能力。

 

中國式的「包辦」教育與澳洲式的「放養」教育的碰撞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來自各國的移民數量也不在少數,而由此引發的教育理念的碰撞也是必然。

 

中國人一向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對於移民的華人父母來說,除了要面對兩代之間的鴻溝,還要面對兩個不同國度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等的巨大差異。當中國傳統式難以擯棄的「包辦」教育與澳洲自由放養式的教育在同一屋簷下狹路相逢之時,各種困境不可避免。

 

在澳洲文化中,青春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有如下幾點:實現獨立、現實、穩定、積極的自我認同和發展,樹立正確的性別觀,處理好與同伴之間和親密伴侶之間的關係,發展良好體態,構建自己的道德和價值體系,為經濟獨立學習必須的技能。不少移民父母欣賞澳洲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但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又認為過於「放任自流」,於是又不斷地找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填補孩子的課餘生活,情不自禁地為自己孩子安排這安排那。

 

澳洲社會高度重視青少年實現的獨立以及對個人的自我認同,但在其他一些國家文化包括傳統中國文化中,青少年的價值是滿足他/她的家庭期許。事實上,一代移民父母難以做到完全西式教育,通常採取中式教育,或者中西合璧,言行舉止和價值體系還保留著原住國的痕跡。相對來說,青少年往往比他們的父母更為容易適應新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在家人的期望之間保持原住國的價值觀和習俗以及適應新的文化規範之間,青少年更為容易感覺到這種「撕裂」,兩代人的衝突和矛盾難以避免。

 

對此,澳洲教育專家是這麼看的,這不僅僅是針對父母,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瞭解他們的行為和需求,為發育階段中的孩子提供正確指導,關注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提高他們的認知、理智的選擇、決策等能力,採取適當的溝通策略和干預措施。事實上,如果用一種積極、開放的態度來看,有機會得到兩種文化的精華是幸福的。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裡,這種游走於中西文化之間的能力也日益重要起來。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