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蘋果日報》終結 東西方文明衝突新序幕

《蘋果日報》沒能熬到7月1日的百年黨慶,在6月25日正式倒掉(6月24日出版最後一期)。讀者在雨中排隊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他們趕在官網關閉之前將文章存檔。該報稱週四的印刷量為100萬份,約為其日常發行量的10倍,但即便如此,似乎也無法滿足需求,該報在許多商店已經售罄。對許多人來說,這份喧鬧、常常譁眾取寵、自豪於其民主立場的出版物,現在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此前它的編輯部遭到突擊搜查、高級編輯被捕以及銀行賬戶被凍結。

《蘋果日報》

1995年,黎智英投資1億美元創辦了《蘋果日報》,此報融合了《今日美國》(USA Today)和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特點,熱愛傳播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照片、具有轟動效應的名人八卦,並且肆無忌憚地報導中國新聞。在當時香港文人辦報的風氣下, 可以說是石破天驚, 不過卻不是全人叫好。相反, 不少人批評《蘋果日報》沒有報格, 它的風月版及暴露個人私隱, 令它被視為低劣質素。當時沒有學校願意鼓勵學生訂閱, 覺得它俗不可耐, 更有人認為它不可能在高度競爭的香港中生存下來。

/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

結果是《蘋果日報》改變了香港的傳媒生態。

當其它報刊都跟隨《蘋果日報》的風格改變時, 《蘋果日報》改變了形象, 成為關心社區,反映民意,並且辦演著監察政府, 推動社區慈善及關懷, 進一步成為香港最大銷量, 得到不同頻道的讀者支持的報刊。不過,自2000年後, 《蘋果日報》的社論明顯反共, 《蘋果日報》已「進化」成中共欲除之而又不能的報刊, 也成了香港是否能維持一國兩制,言論自由的試金石。今天,在國安法立法之後, 剛升職為政務司長的保安局屍李家超也因成果令《蘋果日報》自動被停刊,而被欣賞, 成為不受巿民支持的特首之下的政府最高領導人, 相信《蘋果日報》也沒有想過會成就香港政府大換血的可能。

西方觀點

《蘋果日報》停刊當天,美國白宮官方網站登出一則官方聲明,說“無論是對香港還是對全世界的新聞自由來說,這都是悲哀的一天”。

/ 最後一版《蘋果日報》
/ 最後一版《蘋果日報》

《紐約時報》認為,香港的所有新聞媒體,無論有多自信或溫順,都有可能因國安法的範圍廣泛而存在審查的風險。該法律賦予北京廣泛的權力,可以打擊各種定義模糊的政治犯罪,例如分裂和顛覆活動。

ABC News則援引澳港聯聯合主席簡·潘(Jane Poon)的話,她曾在壹傳媒工作近30年。她表示,這次事件本身也標誌著“香港自由已死”。 “新聞自由沒了,但香港人還是像2019年講的,‘be water’[像水一樣],用各種方法去表達對現政權的不滿。”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在聲明中表示:「香港當局強迫蘋果日報停止營運,這對香港的言論自由是一記令人心寒的打擊。」「很明顯國安法賦予的權力,被當作限制自由、懲罰異己的工具,而不是用來維持公共秩序。」

歐盟對外行動署針對《蘋果日報》關閉發表聲明稱,《蘋果日報》香港業務的關閉表明中方借助實施《國家安全法》扼殺新聞和言論自由,嚴重破壞媒體自由和多元化,也違背了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願景。

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社評:倒閉的是蘋果日報,不是香港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本身是好東西,但西方的新聞自由必須與他們的國家利益和公共安全是一致的,卻要求《蘋果日報》擁有破壞香港安全和中國國家利益的自由,他們為這兩種新聞自由注入了南轅北轍的價值取向,所以當他們在叫喊《蘋果日報》的『新聞自由』時,他們在偷梁換柱,玷污全球媒體人對這個概念的信仰。」

《中國日報》則提出問題,《蘋果日報》26年,何曾為媒體自由做過一丁點貢獻?並表示,《蘋果日報》在其短暫的26年生涯裡,所作所為跟“新聞自由”談不上半毛錢關係。 《蘋果日報》在突破底線方面可是高手:2003年,《蘋果日報》台灣版大幅造謠台灣藝人吳宗憲對女歌迷始亂​​終棄,後來被告上法庭,賠償吳宗憲60萬新台幣了事;2010年, 《蘋果日報》台灣造謠小S遭家暴,被判賠償小S夫妻各200萬元新台幣,並在頭版全版刊登道歉啟事;2012年,《蘋果日報》香港版又誹謗章子怡被告上法庭,2014年敗訴賠錢。

中西媒體區別

中國的報紙開始出現在唐代,最早的報紙是在封建官僚機構內部發行的政府官報。而直到宋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早的非官方報紙,主要刊載新聞和政治材料。到了清代,仍然流行「告示」,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級向公眾公佈信息的官方新聞傳播載體。竹籌、揭帖和牌報,主要流行於人民起義隊伍中。這也意味著,自古以來,中國的媒體就多是中央發布信息之用。這與西方媒體存在這天壤之別。

西方的媒體本就是來自於民間,傳播民間新聞。而中國現代最早的媒體,《申報》於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國商人美查等4人集資1600兩白銀在上海創辦。其文字風格講究通俗性和可讀性,社會新聞和論說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場,而且注重刊登議論時政的論說文。這也是典型的西方媒體模式,也正為了後來現代媒體的楷模。

民國初期及抗日戰爭時期的《進步日報》、《奮鬥日報》、《救國日報》、《正義報》、《救亡情報》、《復興日報》等等,都是藉助報紙,也是《申報》模式來向國人傳遞革命的信息,呼籲人們救國。

現時不少香港人以中國及特區政府不尊重西方媒體的新聞自由看《蘋果日報》停刊, 殊不知這根本不是中國的看法, 明顯地今天特區政府的官員, 選擇了以中央政府的路線及施政方向, 緊緊跟隨, 已明顯放棄了一國兩制。用西方社會對新聞媒體在社會的角色, 來評論《蘋果日報》的被停刊, 相信只是對空氣說話吧。

結語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6月25日指出國安法下的警方執法和司法程序完全符合香港法治標準,打擊的是涉事機構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不是針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也不存在脫離具體法律秩序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依托西方「普世價值」和法治形式標準的批評話語,粗淺看來頗具煽動力與迷惑性。蘋果日報事件引發的輿論鬥爭和法律鬥爭,切入了中美新冷戰的核心地帶,暴露了西方人權與民主話語的「霸權」底色,以及在西方實力不斷下降背景下維護霸權的分寸之亂和理由之短。

曾幾何時,隨著蘇聯解體,西方國家、價值觀和文明看起來在與共產主義艱苦的黑暗爭鬥中取得了勝利,西方長達多個世紀的優勢和全球影響力似乎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如今,在英國吊銷中國官媒環球電視網(CGTN)的營業牌照後,沃達丰德國也宣佈停止CGTN在德國的播放。根據歐洲數國之前達成的跨境電視牌照協議,CGTN的英國牌照讓它得以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播放,現在失去該牌照,CGTN將無法在歐洲大部分地區播出。作為反制措施,北京宣佈不允許英國廣播公司(BBC)世界新聞台繼續在中國境內落地,香港電台也不能再轉播BBC國際頻道和廣東話節目BBC時事一周。

《蘋果日報》的結業,似乎是中國放棄了對於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尊重,而新聞機構也似乎成了中國與西方價值觀對抗的新戰場。

/ 《蘋果日報》最後一日

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西方心懷推向全世界的抱負創造出來的,但誰是啟蒙運動的嫡子,誰又是野種?

中國經常被引用為民主和人權普遍性的反面例子,但中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聲稱自己沒有興趣將其模式推廣到其他地方。不過事實是否如此呢?要是我們回顧中國數千年歷史, 事實是中國模式影鄉了朝鮮及日本的社會制度, 也有一定程度影響東南亞多國的生活文化, 因此中國模式走向世界, 相信也不是中國說了算。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願景不是普世價值,而是重商主義。因此北京重塑世界的願望不足以保護自己免受全球化的隱患,包括不受控制的互聯網自由。不過,從商結果是國力及財富增加, 這豈不也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考量嗎?所以,中國和今天的俄羅斯一樣,正在抵制西方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世界的理想和努力, 相信也會引來全球政治關係及實力的重組。 《蘋果日報》的終結是西方普世價值和中國新遠景的衝突縮影,這也是東方價值觀崛起對抗西方文明潰爛的縮影,東西方文明衝突也許就此拉卡新的序幕。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