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寫人心

與藝術的緣份再遇 ———訪談胡潔芳陶瓷之路

與藝術的緣份再遇
———訪談胡潔芳陶瓷之路
作者:何懿羚
圖:胡潔芳提供

和很多移民人士一樣,胡潔芳在澳洲經歷過徬徨無助的時刻,但機緣巧合下藝術在她生命中施展魔法,讓她重拾人生的意義。1988年,胡女士移民澳洲,幾年後便跟隨先生回流香港,十年後因想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而決定重新回歸澳洲這片大地。起初再次回到澳洲時她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生活裡,時間久了漸漸發覺平淡無味的生活與自己的理想相去甚遠,便開始踏出自己的「安舒區」。陶瓷,本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直至緣份把她和陶瓷這兩條平衡線交疊起來,使她找回初心,重拾對藝術的興趣。

陶瓷之路由無心插柳開始
胡潔芳原本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兩位孩子在香港完成小學後才遷居到澳洲,因此在家裡她主要以廣東話與孩子交談,自己對英文的要求並不高,自然也不會主動打開報紙和電視去接觸澳洲主流社會。隨著時間推移,她漸漸意識到先生和孩子一直在外面的世界打拼、成長,自己卻一直原地踏步。雖說她把家裏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條,但她清楚知道自己的知識有限,於是決心參加課程進修自己。

經鄰居鼓勵下,她決定到成人學習中心把英語學好,在學習中心的走廊上看到陶瓷班在授課,喜愛一切美麗事物的她深深被陳列出來的陶瓷品吸引,更情不自禁地走向老師詢問︰「我英文不好,但我愛陶瓷,你覺得我適合在這裡學習嗎?」她當時心想在學習之餘還能順便和西人接觸溝通,一舉兩得。老師回答她一句︰「當然可以,藝術不需要言語。」這句話觸動她內心的藝術細胞,她以此為契機,便開始了人生新的一章。

天生的藝術家
問及胡潔芳覺得藝術是突然爆發的能力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她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家無聊時曾經試過把一塊布剪裁成一個書包,更利用針線在書包上繡出一個雙馬尾的女孩。她說兒時家境不富裕,沒有多餘的錢培養她,但她沒有因此而放棄追求藝術的機會。中學時有美術課,她一直沒間斷地畫畫,當年在一次公開比賽中得獎更是意義非凡,其一是作為她過去一切努力的回報,其二把獎項看成一種鼓勵,引發她對藝術產生更濃厚興趣。

到了中學會考,美術科考試分為兩部分——設計和素描。在談論當年會考經歷時,彷如昨天,一切還歷歷在目。她清楚記得當時在素描部分時,她繪畫的是菊花,礙於限制考試期間不能說話,考官在考試完結後才走近她的桌子,稱讚她畫功很好。但只可惜現實生活不能讓胡女士忠於夢想,中學畢業後便報讀香港理工大學的助理社工課程,於保良局教導兒童。

其後因工作收入,手頭上有多餘資金時,再次為藝術努力,她先後報讀了幾個課程,首先跟隨一位法國老師學習,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畫「大衛的眼」,她沒有耐性繼續下去,之後再報讀其他課程,但學了一個月的基礎訓練後再度放棄,因此她把心一橫在設計學院就讀為期兩年的夜校,取得了設計文憑。獲得文憑後,保良局陸陸續續安排一些美術設計類的工作給她,更委任她為項目設計人員,專門負責設計課程給兒童學習美術。

被現實生活埋沒興趣
在生了第一個孩子後,胡女士便辭職專心當一名家庭主婦,在打理家務之餘,仍不忘騰空出來充當孩子的補習老師,香港學業競爭大,為子女著想的家長一刻都不能鬆懈,讓自己沒有空間喘息。她憶道當時生活很艱難,外表上人人羨慕她婚後不用工作,過著「少奶奶」生活,但背後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少了工作的束縛後帶給她不是自由創作的空間,而是為家庭子女擔憂的一顆心。

回到澳洲後她繼續全程投入家庭,藝術這項興趣已在生活中被磨滅。自己的世界慢慢縮小,現在的她回頭看,覺得以前的自己很錯,人生怎能把自己綑綁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呢?更何況現在令人掛心的子女都已進入大學,何不暫時放下去追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呢?於是她在種種的巧合下開始了陶瓷生涯。萬事起頭難,她感慨陶瓷是很難開始,尤其她是在場惟一一位華裔學生,對她來說十分有挑戰性。正正是一項挑戰,她特別想突破自己,「覺得自己做了家庭主婦幾十年,想做出成就。」如果不是陶瓷便是畫,想要改變的決心無人能阻。雖說開始陶瓷頭一年丈夫頗有微言,認為她太費神在陶瓷上,但她意志堅定,心想創下一番成就讓丈夫和孩子引以為傲,不想他們只把自己定位為家庭主婦,她要跳出框架,藉此增加自己的自信心。經過差不多六年時間學習,現在丈夫已經完全適應。

她比較喜歡澳洲的上課模式,課堂氣氛愉快,老師與同學之間亦師亦友,可以坐在一起吃飯聊天,也可以在下午茶時段彼此放鬆,變相增加機會與人接觸聊天,整體環境輕鬆、無壓力。她覺得學習陶瓷很有趣,當做到一件美麗的作品,同時自己在回味間亦有人因此而共鳴,這種感覺很美好。

陶醉在藝術的過程中,她毫不猶豫說出夢想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工作室,讓華人女性可用自己的語言學習陶瓷。憑著學習陶瓷六年之多的經驗和以前累積下來的藝術基礎,她有信心勝任老師一職。她也因此曾嘗試把想法帶入現實,為開設陶瓷工作室作準備。經過深入理解後發現需要投放大量資金才可推動工作室,例如燒製陶瓷的窯售價高昂而且需一次付清款項、取了買火險外也要為使用者購買保險等等,種種原因促使她不得不再面對現實,打消念頭。

「夢幻庭園」源自於童年時的摩士公園


胡女士的畢業生個人陶瓷展「夢幻庭園」是從兒時夢想而來。香港一直地少人多,很少家庭會有自己的一片後花園。幸運地,胡女士小時候在家附近有一片寬敞的公共花園——「摩士公園」,她經常到公園遊玩,為童年帶來甜蜜的回憶。來澳洲後終於有一片屬於自己的花園,不開心時會到花園漫步,開心時會到花園看花,花園所帶給她的都是快樂的回憶。

再提到以前在就讀文憑時,曾經用回收的黏土創作蘆葦,她欣賞蘆葦在用完後可燒掉用作取暖,燒掉後的灰燼亦可放入泥土裡用作肥料,這個循環再用的概念讓胡女士靈機一觸,嘗試把環保信息帶入花園。在就讀文憑時她創作了「Hand of Love」,作品不單單是環保,更是想透過作品呈現出在任何事情上每人只需伸出雙手,世界便會因此改變。她的作品所帶出的正能量也正好想在畢業展上展出,藉此希望人們可為地球出一分力,表達綠色的力量會改變現況的信息。

「夢幻庭園」裡蘆葦枝總數達五百枝,對學生畢業展來說數量讓人為之一振。其實一切都是胡女士對藝術完美的追求,她覺得花園不能只做三兩枝蘆葦便得過且過,一個花園面積這麼大理應多做蘆葦枝來填滿空間,讓人們一踏進花園便注意到一片蘆葦海,礙於時間和製作條件所限,原本打算製作一千枝的她減至現在的五百枝。在庭園中心是「Hand of Love」雕塑,其他地方放滿陶瓷花。花,在西方國家象徵快樂,這也是胡女士喜愛花的原因。她喜歡盛開的花,討厭凋謝的花;她不喜歡買花,害怕看見凋謝的花讓心情不好,於是誘發她以陶瓷製作花朵這個念頭,賞心悅目的陶瓷花朵永不凋謝,只會定格在最燦爛的時刻。每一朵花背後埋藏着胡女士一顆興奮雀躍的心,她笑言花朵形態隨心情而變,做出來的花是自己由心覺得美麗,並沒有一板一眼跟隨書本上記載的花而創作。

美麗的東西最吸引人,胡潔芳女士一度與藝術擦肩而過,現實生活幾乎磨滅了當初的夢想,但不變的是對藝術始終抱着一份期待,終於在澳洲,她,找到了除家庭以外的快樂。陶瓷協助她尋回滿足感,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創下自己的一片天空,希望日後她持之以恆地繼續創作,讓更多人因美麗的事物而產生共鳴。

Copyright © 2022 SAMEW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