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耕耘
墨墨耕耘 7 – 一杯熱咖啡,沖滿人情味 咖啡師 Ken 的創業故事
位於 Templestowe Lower 嘅 Salted Caramel Cafe,由來自香港嘅 Ken 同太太一齊打理。Ken 以前做開車行同補習老師,後來為咗追尋同人之間嘅真誠連結,決定轉行開咖啡店。佢每日親手沖百幾杯咖啡,仲記得好多熟客嘅飲品喜好,服務貼心又有溫度。佢堅持用新鮮材料、自己焗 Muffin,唔靠工廠貨,務求做到最好。樓上空間仲免費畀社區搞活動,支持同鄉無私又實在。對 Ken 嚟講,開呢間舖唔止係搵食,而係想透過一杯杯香濃咖啡,連繫人同人之間嘅情感,散發社區溫暖氣息。

編者按: 作者雲韻今年嘗試以移民創業融入澳洲為主題, 訪問新移民, 告訴你他們的故事。
每次踏進這間位於 Templestowe Lower Macedon Square 的 Salted Caramel Cafe 咖啡店,老闆 Ken 總是以低沉而溫柔的語氣問我:「是否 Large latte, Almond Milk?」我回答:「是,在這裡喝。」之後,他便轉身默默地炮製咖啡,轉眼間,一杯香濃並配有鬱金香拉花的咖啡就遞到了我手上。
今次的訪問主角 Ken,早在十三歲時便隨家人從香港移民至紐西蘭。畢業後曾短暫回流香港工作,最終選擇定居墨爾本。他於三年前買下這間咖啡店的生意,與太太阿詩夫妻檔經營,朝八晚六,全年無休,這經營時間在墨爾本相信是十分罕有的。他說:「反正下午我也要打點和整理店舖,多一個地方給街坊坐下來忙裹偷閒,喝喝咖啡,何樂而不為呢?」這番話簡單,卻透出對社區與顧客的關懷。
不同文化的小社區
我和 Ken 結緣於兩年前,一班香港有心人曾在他咖啡店樓上的空間舉辦免費的廣東話故事活動,我的小女兒亦有參加,自此開始幫襯他。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路經那裏,而太太又喜歡在市集買餸,常會遇見熟悉的面孔。Ken 說:「這區雖然接近較多華人的 Doncaster 區,但這店顧客始終以本地西人及希臘人居多。我沒有刻意宣傳華人市場,現在大概有三成客人是亞洲人,本地客人則較為穩定,很多時候都會按時按候來幫襯。」
被問及身為華人,在從事西方文化主導的咖啡行業,有否遇過困難,他淡然道:「我的身份對生意沒造成甚麼影響,只是與客人交談時,一些文化或俗語可能會不明白,遇到這種情況,默默點頭便可以了。」
人與人的連結被科技打破了
Ken 之前並非飲食出身。他曾做歐洲車銷售十年,亦曾開補習社教數學四年。他說:「當年做車行收入不錯,甚至入選總公司最佳業績五強銷售員。但隨著網上買賣普及,行業生態急劇變化,客人對市場價錢比較靈通,與客人只剩討價還價,難建立感情,而佣金亦隨之下滑,做到有點心淡,所以毅然轉行。」
後來開了補習社,教數學一段日子後便遇上 COVID,課堂改為網上授課。他說:「這種模式根本是自欺欺人,學生不能專心上堂,隔著電腦又無可奈何,覺得沒有意思經營下去,遂萌生另覓出路的念頭。」
由零開始的門外漢
三年前,他和太太接手這間咖啡店,心想可以將咖啡店與數學補習結合,早上經營食店,放學時間接一些學生,親自教授。可是,當時兩人對廚房運作全無經驗。他坦言:「買入時上一手並無提供任何經營或食物訓練,很多事要自己摸索,跌跌碰碰過不少次。」
開業初期留下來的廚師因態度問題,不到兩週便被辭退,兩夫妻只好親自下廚。他說:「回想真是十分冒險,那摸索期,更不幸地遇上全年最忙的母親節。當日忙亂得不知所措,可能得失了很多客人,只好從中汲取寶貴教訓。」
他笑說:「後來明白唐人的服務模式未必適合本地文化,尤其上餐次序等習慣不同。現在太太已能獨力處理廚房,我則專注沖咖啡與顧客服務,分工愈來愈流暢。」他又表示,幸好現在兩個兒子已長大,不用太操心照顧。大兒子以前曾在快餐店有製作咖啡的經驗,現在更會在週末回店幫忙沖咖啡,讓他在繁忙時可進廚房支援太太。
堅持品質與人情味並重
Ken 指出,他對咖啡的興趣其實源自車行工作時期。Ken 表示:「那時我每天都會沖咖啡給自己和客戶享用,慢慢開始研究咖啡,也因此建立了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交流。」想不到當年每天只是沖數杯咖啡的他,現在已是日沖百多杯的咖啡師。他深信:「顧客選擇咖啡店,並非只看咖啡或食物的質素,當然基本水準需要保持,但關鍵是與顧客之間的關係與尊重。現在我有八成顧客一入門口,我已知他們想喝什麼,這種熟悉與被記得的感覺,也許是他們願意回來的原因。」
雖然顧客關係重要,但 Ken 對食物品質亦毫不馬虎。他親自挑選食材,每週兩次親赴批發超級市場,每天在附近蔬果舖選購。他說:「我們很多食材不是叫貨,而是自己揀選,以確保新鮮。」
餐牌方面也加入不少亞洲元素,如黑松露炒飯,以增添 fusion 感,亦可讓華人有更多選擇。而他更常在晚飯後回店親自焗製 Muffin 和香蕉包等。他自豪地說:「很多咖啡店的 pastry 都是批量來貨,為求保存而加入大量糖分及添加劑。我堅持 homemade,雖然辛苦、保存期短,但客人一吃便知有分別,知道他們懂得欣賞,便覺得十分值得。」
社區活動與經營並進
經過三年經營,Ken 現已無需靠補習補貼收入,只保留一名舊生。而樓上的帳篷空間亦常被用作派對或商業活動場地,包括某華人商會定期租用作晚會。他說:「我們樓上主要作生日派對及不同小型活動之用,提供空間與簡單茶點和酒水。每週的兒童故事活動,我都沒有特別要求收取費用,作為香港人,幫助香港人都是應該的。雖然地方不是很大,我們曾經試過有 70 人的派對,但所有活動由顧客負責,我們反而很輕鬆。」
他說自己與這社區已建立情感:「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人生百態,曾有一對年邁老夫妻,每星期五下午都會來,太太看書,先生陪伴。後來太太去世,先生仍會獨自坐在原位,捧著太太生前的書本,一頁一頁地讀……」
讓香氣繼續飄散
Ken 表示,經過數年的摸索與拼搏,如今生意已趨穩定,雖然沒有特別的發展計劃,但能夠這樣持續經營下去,他們兩夫婦已感到心滿意足。對我們來說,咖啡店也許只是生活中的一個休憩角落,是一杯飲品,是片刻的安靜,或與朋友相聚的空間;但對 Ken 而言,這是一段段人與人之間的結連,一份份真誠的交會。他用堅持與誠意默默耕耘,在這個小社區裡,不僅飄出咖啡的香氣,也溫柔地散發著人情的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