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耕耘
墨墨耕耘 6 – 中西文化的樂章: 音樂治療師Josephine 讓音樂說話
岑明恩(Josephine)是一位來自香港、現居墨爾本的註冊音樂治療師。她擁有豐富的跨文化背景與專業經驗,致力於透過音樂治療服務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特別專注於支援有特殊需要的華人兒童及家庭。她創辦了「墨爾本華人音樂及創意藝術治療中心」,並積極推動雙語治療,讓更多人透過音樂找回內在力量,走出孤獨與困境。

編者按: 作者雲韻今年嘗試以移民創業融入澳洲為主題, 訪問新移民, 告訴你他們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講述聽障青年如何用手語表達自己、與人溝通。電影令人動容,今次訪問對象音樂治療師 Josephine,她同樣不靠語言,而是透過另一種世界語言與人心連心,那就是——音樂。
如果留意開《同路人》的專欄,或許會發現岑明恩的「音樂治療」這個新欄目正是出自她筆下。我與 Josephine 相識了約兩年,因為工作上都與 NDIS(全國殘障保險計劃)有所接觸,很談得來,亦有不少共同經歷,並且慶幸可以見證着她一步步的發展事業。
放下教席,踏上音樂治療之路
Josephine 土生土長於香港,十年前來到澳洲,在墨爾本大學修讀音樂治療碩士課程。那時候的她,其實在香港已有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她曾於香港的大學擔任犯罪學助教,那為何會突然遠赴異地讀書及毅然轉行呢?
她娓娓道來:「我從小時候便有多年的音樂訓練,之前在香港監獄做了十年義工,主要是團契工作,用音樂服事在囚人士。記得有一次,一位身形魁梧的男士唱歌後哭了出來,我深深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可以觸動人心、療癒心靈。」
除了在監獄服事外,Josephine 一直都有教鋼琴的經驗。她提到曾經在教會遇到一位自閉症小朋友,因為找不到合適老師而遲遲未能開始學琴。後來遇上了她,兩人一拍即合。這段經歷讓她發現,音樂對特殊學習需要人士有很大的幫助。種種不同經歷,讓她萌生了轉行的念頭,決心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學習如何透過音樂治療,撫摸不同人士的心靈。
「當年香港還未有音樂治療課程,必須出國留學。加上生活費和學費不菲,我不想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怕影響學習質素,所以儲了好多年錢,才辭了工作,全職讀書。」她說。
她笑着回想:「現在回望都覺得自己當時好勇敢,滿有傻勁,畢竟人生地不熟,充滿着未知數,但又很感恩,畢業後很快就找到一間特殊學校的音樂治療兼職工作,算是邁出第一步。」
家庭與事業的並肩成長
在墨爾本實習期間,Josephine 認識了來自美國的 Cameron,他父親是澳洲人,母親是紐西蘭人。他們一起在殘疾人士服務中心作服侍,兩人志趣相投,後來更結為夫婦,決定在澳洲落地生根。現在他們已有一位五歲大的女兒,一家三口樂也融融。
她微笑地說起丈夫:「我們文化背景始終不同,生活上小衝突難所避免,但他一直都以行動支持着我,公司好多小工程都是他一手包辦,省卻了不少金錢。創業時期,若不是他主力照顧女兒,讓我可以專心發展,一定沒有今天的成就。真的很感激他,很感恩可以在這異地遇上他。」
2022 年,她在 Blackburn 開設了自己的中心「墨爾本華人音樂及創意藝術治療」,提供雙語音樂治療服務,慢慢擴展成一支跨專業團隊,當中有舞蹈治療師、戲劇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及輔導員等成員。
她說:「我們服務對象有八成是華人,絕大部分是小朋友,大多使用廣東話或普通話。」原來不少華裔孩子,即使生於澳洲,溝通時仍然偏好母語,特別是自閉症小朋友,很多時缺乏使用英文作交流的動機,所以雙語治療變得格外重要。
Josephine 回憶,有一次在特殊學校遇到一位廣東話背景的小男孩,起初他拒絕接觸任何人。她靜靜站在他背後,用廣東話輕聲數:「一、二、三……」沒想到孩子竟然回頭望她,從那一刻開始,兩人逐漸建立起互動和信任。這次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原來自己在香港成長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在澳洲也能發揮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從而啟發了她開辦屬於華人社群的音樂治療中心。
NDIS 帶來的高低起伏
經過兩年努力,加上 NDIS 的推動,Josephine 的業務逐步發展。2024 年中,她將中心搬到鄰近的地舖,空間更大,也更方便接送,特別適合行動不便的家庭。
但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她滿心歡喜地擴展之際,10 月底 NDIS 突然宣布政策重大調整——音樂及藝術治療將不再列入計劃涵蓋項目,令不少服務使用者的資助中斷,一下子流失了三成客戶。
「當時真是晴天霹靂,不知所措,很多家長打來問我怎麼辦,有些甚至哭了。我們整個行業十分焦急,只能透過業界代表不斷與政府溝通、爭取。」她坦言。
所幸在經歷多月努力後,政府終於作出讓步,讓服務可以繼續進行。她感慨說:「我明白政府要節省資源,但處理過程真的欠缺溝通,Plan Manager(預算管理人)好多時未了解清晰下,停用服務,令到家長也很徬徨。」
但令人窩心的,是不少家長反而主動安慰她:「他們說現在政策比較混亂,是因為大選前局勢未明,叫我不用擔心,會繼續支持我們,真的很讓人感動。」
雨後晴天,音樂再次響起
面對挑戰,她選擇迎難而上。「風浪總會過去,我希望趁這個機會調整方向,將來會以『墨爾本華人音樂及治療坊』為新名字,加入更多不同的藝術形式,服侍不同需要人士。」
在音樂教育方面,她亦不再局限於 NDIS 資助人士。「有些輕微殘疾的學生,其實只是單單想學音樂,但坊間老師沒有經驗接觸這類學生,雙方都會卻步。我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無障礙地學習音樂。」
讓旋律延續,把故事奏下去
在音樂治療中,Josephine 已經幫助了很多人聽見自己的聲音。這份使命,後來更延伸至其他雙語音樂治療師。她每月自發舉辦免費的網上督導小組,已達五年之久,為來自香港和其他華語地區的治療師提供交流與支持。她的努力更於去年獲得澳洲音樂治療協會嘉許,肯定她對社群的貢獻。
這段中西交織的樂章,將會在墨爾本繼續奏下去,默默地連結着人與人之間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