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耕耘
墨墨耕耘 4 – 印度人的廣東話笑聲,香港人阿V在墨爾本的十年棟篤笑旅程
他不是華人,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是印度裔,卻說得一口比你我更純正的廣東話。他就是阿V —— Vivek Mahbubani,一位用語言打破界限、用笑聲連結世界的棟篤笑演員。十年來,他每年飛到墨爾本參加國際喜劇節,用廣東話把關於身份、成長與文化的趣事搬上舞台。他的演出不止令你發笑,更讓你反思什麼叫「身份」,什麼叫「歸屬」。阿V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你是誰,不一定由膚色、語言或文化決定,而是你選擇怎樣活出自己的故事。他的笑聲,是對多元文化最溫暖、最有力的回應。

編者按: 作者雲韻今年嘗試以移民創業融入澳洲為主題, 訪問新移民, 告訴你他們的故事。
上兩個星期,兩位女兒從中文學校放學後,滿臉興奮地衝過來與我分享:「今天有個嘉賓好搞笑!」她們七嘴八舌地說着。原來學校安排了一場特別的網上視像分享環節,而是一位「講廣東話講到好笑」的棟篤笑演員。令人驚喜的是,他既不是華人,也不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卻講得一口流利廣東話,還分享了不少關於廣東話的童年趣事,把全班小朋友都逗得哈哈大笑。
這位嘉賓,就是我去年的喜劇節中親眼見過、被現場氣氛深深吸引的香港棟篤笑演員 —— Vivek Mahbubani,簡稱「阿V」。
不是華人,是一位真正的香港人
阿V雖然沒有華人血統,也不是來自墨爾本的移民家庭,但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香港人。他是印度裔第三代,在香港出世、長大,從小在一個以英語為主的家庭中成長。父母雖不懂中文,但仍然努力讓他學習中文及廣東話。這段語言學習之路並不容易,他曾經每天放學花了三個小時於補習社,單單學習些簡單用詞如「你好嗎?」之類,已經用了數個月時間。尤其是面對廣東話中很多複雜的俚語,他曾經為了學懂「一嚿水」的意思,懷疑人生了很久。「明明是水,為甚麼不是一滴滴?卻可以用來買東西?」他笑着回憶。
童年的阿V,語言、膚色與同齡人不同,難以融入學校生活。後來,他曾經跟朋友到家中過年時用廣東話拜年,朋友家人甚意外為何印度人的廣東話這麼流利,並喜獲利是。那份驚喜,幫助阿V,成為他繼續學好廣東話的動力,令他想繼續努力學習中文。
如今,他不單止能講流利廣東話,還將廣東文化的幽默精髓,透過棟篤笑帶到世界不同角落。他笑言:「小朋友會常常問,點解印度人的廣東話那麼好?其實我花了很多心血學習了好多年!」
尋找根源,擁抱多元身份
阿V從不迴避自己的身份問題。他知道自己在膚色、文化、語言上在香港都與主流不同,但他後來學會欣賞差異。他說:「我小時候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卻要去到在大學時期,才開始明白,You are always be different。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就算同一種族,每人的性格、體型、故事等等都不同,何必要單單的用種族去定義自己呢?」
他相信,身份並非限制,反而是一種生活素材。作為一位印度裔香港人,他的身份讓他在棟篤笑中多了很多生活趣味與衝突感,也讓他更能打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
「鑽石就是因為稀有先值錢,每個人都很獨特,不需要老要想著要活像其他人的樣子。」
他亦提到,雖然自己在香港成長,但對父母的印度文化也充滿好奇。近年他希望重新認真學習印度語,去更深認識自己的根源。他感性地說:「語言就係打開文化嘅鎖匙。學多種語言,世界就多一重門比你打開。」
十年耕耘,在墨爾本開荒
阿V今年已經是第十年參與墨爾本國際喜劇節的演出,撇除疫情中斷的幾年,這次是他的第七次演出。他的表演通常會在墨爾本停留約兩星期,然後再到悉尼、布里斯本、甚至紐西蘭等地巡迴演出。這些年來,他已經累積了一班忠實觀眾,甚至有些人會專程從阿德萊德開車來墨爾本,只為親眼觀看他一場充滿笑聲與共鳴的演出。
阿V說墨爾本是他喜劇路上的一個很大突破。早期參與時,他幾乎是非英語節目中的「開荒牛」,當時沒有人用廣東話演出。但隨着他的加入,慢慢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語喜劇人參與,使整個節目更多元,也讓華語節目在喜劇節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被問到每次參與墨爾本國際喜劇節都需花上大量時間與精力,會不會覺得辛苦或不化算時,阿V笑着說:「除了可以向講廣東話的觀眾表演,另一我嚮往的,是每晚演出結束後,可以與女朋友一起去觀摩其他戲劇節的節目,甚至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交流。每次都很有啟發及得着。」他笑着補充:「因為女朋友的緣故,讓我喜愛了咖啡。在墨爾本這個咖啡城市,更可以到處尋寶,發掘美味的咖啡呢!」
對他而言,墨爾本不單是一個舞台,更是一個讓創作人可以吸收養分、交流文化、發展深度的地方。這種「演出與學習並行」的體驗,正是他每年會來墨爾本的重大原因。
跨文化演出,用笑聲做橋樑
在今屆(2025年)墨爾本喜劇節中,阿V由4月8日至4月20日於 Art Centre 演出,之後繼續到其他地區巡演,直到5月3日才返回香港。雖然阿V偶爾也會到新加坡、美國等地演出,但他坦言,澳洲和紐西蘭的觀眾其實已經佔了他全年演出觀眾的約一半,甚至和香港本地的比例差不多。這裡觀眾的熱情支持,讓他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海外華人圈子中,已建立起一份獨特的連結。
有趣的是,他的表演雖以廣東話為主,但經常會遇上一些「英語伴侶」的觀眾情侶組合。一邊聽得津津有味,另一邊卻一頭霧水。曾經有一次他索性現場問:「要不要雙語版本?」觀眾本著香港人「不蝕底」的精神齊聲回應:「Why not both?」於是他即興切換雙語表演,一次過聽兩個版本的笑話!
這種靈活、貼地、互動式的表演風格,正是阿V能夠跨文化吸引不同觀眾的秘密武器。
表演以外,更想留下更深影響
除了正式演出,阿V每次來澳洲,都會抽時間與本地社區接觸。他曾與「維州香港文化協會」合辦棟篤笑工作坊,教導華人二代如何用幽默表達語言技巧,也參與「童你講故仔」活動,與小朋友說故事、玩遊戲。他說:「我希望小朋友可以從中發現中文的趣味,不是只有死記硬背。」
而這種互動真的有效果,我的大女兒便是例子之一。自從參加了那場中文學校的網上直播後,突然間對廣東話功課認真起來。作為父母,真的好感動,原來一場輕鬆搞笑的表演,竟然可以種下語言與文化的種子。
笑聲背後的深意
阿V的笑話,令人發笑之餘,也讓我們看到語言、文化、身份之間的豐富層次。他不只是來逗你笑,當中也彷彿提醒著,無論甚麼麼語言和身份,你自己就是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
我的兩位女兒已經急不及待想親身看他的棟篤笑演出。希望他每年都能夠繼續來澳洲,將這份來自香港、跨越文化的幽默與能量,繼續傳遞落去。祝阿V繼續 Good Show,年年都來傳遞這充滿幽默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