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墨墨耕耘

墨墨耕耘 2 – 傳承着港式點心的八十後

Nelson 是一位來自香港的 80 後點心師傅,十多歲隨家人移民澳洲,原本修讀多媒體,卻因兼職餐館工作而愛上飲食業。他從基層做起,逐步成為大廚,並在 11 年前購入點心外賣店「Eric’s Kitchen」,開始經營廣東急凍點心。疫情期間,他抓住商機,開發外送市場,使生意大幅成長。兩年前,他更擴展週末堂食服務,推廣正宗港式點心。他堅持手工製作,積極參與港人活動,致力於傳承香港飲食文化,讓異鄉人也能品味家的味道。

編者按: 作者雲韻今年嘗試以移民創業融入澳洲為主題, 訪問新移民, 告訴你他們的故事。

走進位於墨爾本 Boronia 的一間小店,我的目光立刻被玻璃窗上貼著滿滿的華人活動宣傳單張吸引。走進最內處,當前則是一張巨大的香港地圖。店內架子上擺滿了來自日本與香港的手辦模型,而一旁的雪櫃內則裝滿了琳瑯滿目的港式點心。店裡座位不多,卻座無虛席,顧客們正在品嚐著各式傳統點心與港式茶餐廳的美食,這一切,充滿著濃濃的香港風味。而這家店,正是 80 後點心師傅 Nelson ,與他太太用了十一 年來辛勤經營的心血結晶。

從移民學生到大廚

我是在剛移民時從 WhatsApp 爸爸群組中認識 Nelson,當時只知道他做點心外賣,見過幾次面,也試過他的手藝,卻直到這次訪問才得知他早已是「老移民」。Nelson 十多歲時便隨家人從香港移居澳洲,在大學修讀多媒體,原本可能會走上辦公室的職業道路。但他自覺不是久坐之人,反而在學期間於餐館兼職,意外發掘了對飲食業的興趣。

他從最基層的雜工做起,一步一步成為炒鍋大廚。年紀輕輕,在墨爾本的中式餐飲業已站穩腳步,收入不俗,能夠養妻活兒。其中,當然是他的辛勤工作成果。他憶述:「幸好遇到願意教導我的師傅,但當然,我也要比別人更努力。例如每天提前上班,犧牲休息時間學習,這樣師傅才願意傳授更多真正的手藝。」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抉擇

從傳統餐飲業轉向點心工場,這個決定對 Nelson 而言並不容易。他坦言:「最大吸引之處是時間更具彈性,可以早點收工,多些時間陪伴孩子,這些是傳統飲食業無法取代的。」

十一年前,他遇上一間點心外賣店的轉售機會,於是毅然改變跑道,購入這生意。當時,該店已有固定的客戶群,他也決定保留原店名「Eric’s Kitchen」,後來才結合自己與太太的名字,加上了「樂誼忘返」這個帶有香港風味的中文店名。

現在,太太與他並肩作戰,共同製作點心。雖然當年兩人都是多媒體出身,但她的毅力與天分,讓她成為店內的主力之一,與約五名員工一起製作點心,而週末則在堂食區幫忙。

由危轉機、市場突圍

四年多前的疫情,對各行各業都是一場挑戰,然而對 Nelson 而言,卻意外成為生意轉機。許多華人雖不能外出飲茶,但仍希望在家享受飲茶的體驗,他便趁勢開發急凍點心外送市場。他積極運用社交媒體宣傳,短時間內訂單暴增,多到應接不暇。他笑說:「曾有一位熱心客人在香港人社群平台介紹我們的點心,結果一夜之間收到了無數訊息下單,整晚幾個小時沒停過,最高峰試過在工場馬不停蹄地工作超過十六小時。」

即使訂單暴增,Nelson 仍堅持親力親為,無論是批發還是零售,所有送貨,無論遠近,他都親自送達。他認為,這樣才能直接與客人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也能讓客人有歸屬感。

從點心工場到港式茶餐廳

目前,Nelson 主要經營廣東急凍點心,餐牌上有超過 40 種點心,比一般茶樓還多,其中不少更是客人特別要求新增的款式。然而,當他接手時,店裡原本僅提供寥寥可數的幾款點心,且主要面向澳洲本地市場。

為了讓當地人更認識正宗港式點心,他逐步增加傳統款式,甚至「教育」澳洲顧客如何欣賞正宗 Dim Sum,而不是一般澳洲人熟悉的大塊燒賣型 Dim Sim。透過他的推廣,現在本地澳洲人與本地華人的生意額大約各佔一半。

由於他對茶餐廳的情意結,兩年前,當店鋪旁邊有空置單位時,他決定租下來,開設週末限定的堂食服務。儘管店舖週一至週五空置,但他認為:「沒有所謂,這樣客人來買急凍點心時,也有更寬敞的空間。平日我們的廚房本來就忙於製作點心,沒空開堂食,這樣安排反而更好。」

在堂食方面,除了現有的香港特色美食,如牛雜麵和蛋撻,他還計劃引入更多茶餐廳經典菜式,以滿足自己對香港的深厚情懷。

積極參與港人活動

與 Nelson 交談時,很難察覺他已在澳洲生活超過 20 年,無論語言、習慣還是興趣,他依舊是一名徹頭徹尾的香港人。他坦言,無論是朋友還是工作,始終圍繞著華人社群:「與本地澳洲人總是格格不入,話題不同,習慣也不同。」

他積極參與香港人社群活動,支持本地港人商家,不少港人活動都能見到他的飲食攤檔出現。最近亦贊助從香港來澳演出的 Kolor 巡迴演唱會,展現出香港人互相扶持的精神。

人手與技藝的傳承

當被問及為何仍堅持人手製作點心時,Nelson 坦言:「機器確實能省時,但有很多限制。例如腸粉的粉皮,機器做不出那種又薄又滑的質感。」然而,他也憂心地說:「點心師傅越來越少,老一輩即將退休,但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學這行,因為過程太辛苦,工作選擇也多。」

儘管如此,他依然希望能將香港的傳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如果能讓身在異鄉的香港人,仍能品嚐到熟悉的味道,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與滿足。」

Nelson 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毅力、堅持和文化傳承的典範。他不僅成功奠定自己的點心事業,用心經營,讓澳洲的華人能夠在異鄉找到熟悉的味道。他的堅持,不僅是對自己手藝的尊重,更是對香港文化的一份承諾。這種精神,正是許多移民奮鬥故事中能感動人心的一部份。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