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AI配音員逐步取代真人配音引關注

英國《衛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持續發展,有聲書產業正面臨重大轉變。越來越多出版商與平台選擇使用AI生成的聲音取代傳統真人配音,引發產業內外對創作者權益、聽眾體驗與未來職場結構的關注。

目前市面上已有大量由AI配音製作的有聲書在全球主要平台上架,包括Amazon旗下的Audible、Spotify以及Storytel等。這些AI聲音由語音合成技術生成,模擬真人語調、語速與情緒變化。部分公司更推出可自訂語音風格的工具,供出版商根據作品需求調整。然而,英國作家協會(Society of Authors)與聲音藝術從業者團體則對此趨勢表達憂慮。他們指出AI取代真人聲優可能壓縮語音工作者的就業空間,並對語音表演藝術構成長遠挑戰。

出版業界觀察人士指出,AI配音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其成本效益與製作速度,對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據悉,某些AI工具可在幾小時內生成完整有聲書版本,遠快於傳統錄音流程。不過有聲書導演Abi Silver表示,雖然AI聲音的整體流暢度已大幅提升,但在角色演繹、語境理解與情感細節層面仍不及真人。她認為對於文學作品而言,聲音敘述者的詮釋力與表演層次是聽眾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有些平台會於頁面標註作品為AI配音,但並非所有出版品皆提供清晰辨識方式,引發消費者知情權的討論。部分聽眾表示無法辨別聲音是否由AI生成,另有讀者希望平台提高透明度,讓用戶自主選擇收聽偏好。

同路點評:

有聲書產業近年快速擴張,AI語音技術的應用正重塑其製作與分配模式。然而,此一技術演進也對既有從業者生態帶來挑戰。

目前AI生成語音在語調與清晰度方面已趨成熟,但在角色間情感轉換、語境理解與文化語氣層面仍有侷限。尤其對於小說、戲劇性文本等類型作品,真人配音所展現的細膩層次難以完全由AI取代。此外,若平台未能清楚標示聲音來源,消費者選擇權亦可能受限。對出版商而言,如何在降低成本與維持作品品質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未來策略重點。

AI語音在勞動層面上的廣泛應用也對語音演員職場結構產生衝擊。過去從事有聲書錄製的語音表演者,常依賴穩定的委約工作維持生計。隨著AI生成語音降低製作成本、縮短時程,部分出版商轉向自動化配音,導致對專業人力的需求減少。對初入行者而言,入門機會可能進一步縮減,產業門檻反而提高。此外,語音演員團體亦關注自身聲音資料被未經同意使用於訓練AI模型的可能性,涉及肖像權與著作權的界線問題。

AI語音從產業整體而言並非單一威脅,而是一項需要被制度化管理的新工具。制定合理的透明規範、保留專業演員的角色定位,以及確保多元內容表現方式的存在,將是維持產業健全發展的關鍵。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