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AI生成「吉卜力風格」的爭議

網路上出現一種名為「吉卜力風格」的AI生成藝術,聲稱能完美模仿傳奇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風格。雖然大多數網友樂於嘗試此風格,但宮崎駿本人及其他藝術家對此趨勢表示反對。

宮崎駿指出,他的動畫需要多年心血投入,每一格畫面都凝聚了大量精力,因此對OpenAI能在數秒內複製他的個人美學感到極度失望,甚至憤怒稱此舉「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許多藝術家也對AI藝術的倫理問題提出疑慮,關注其版權問題以及對動畫師和藝術家生計的衝擊。隨著AI生成技術興起,可能滿足藝術素養較低的觀眾,導致動畫等藝術產業衰退。

此外,透過該「吉卜力風格」功能產出的某些不安主題作品(如喬治·佛洛伊德被害事件的圖像),也引發對敏感議題處理不當的批評。

學者Deborah Szapiro指出,OpenAI盜用宮崎駿風格,侵犯了智慧財產權。目前OpenAI也正面臨相關版權訴訟。

3D視覺化教授John McGhee則批評OpenAI抄襲,強調若未經策劃,該風格無法代表原創藝術家的品牌精髓,且該工具忽略了宮崎駿作品中環保與人類影響等核心主題,正在破壞品牌創意。

儘管爭議不斷,OpenAI仍無意停止此AI生成功能。

同路點評:

許多人敬佩藝術家,卻無暇或無法學習創作技巧,因此能透過AI模仿喜愛的藝術風格,對他們而言猶如救星。

然而,這種行為雖非惡意,卻常觸及創意的界線。使用者雖能輕鬆生成藝術品,卻往往是以藝術家多年磨練的風格為代價,因此將此AI功能標籤為「偷竊」與「無靈魂」是合理的。

不過,AI作為未來主導工具,擁有其價值與用途,像是翻譯、構思和修飾創作。因此,圍繞「吉卜力風格」生成工具的爭議尚在醞釀中,AI應被視為中立工具,只要使用者願意避免侵權的特定功能,AI並非邪惡的象徵。

這場爭議反映出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價值的衝突。宮崎駿代表的不只是動畫技術,更是投入情感與理念的藝術靈魂,而AI在瞬間複製的外表,難以承載這份深厚的文化意義。

藝術家的心血被縮減為冷冰冰的程式碼,讓人不禁質疑,未來的藝術還會有多少真誠與獨特?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AI帶來的便利與挑戰,思考如何在尊重創作者權利與推動技術革新間取得平衡。

這或許是藝術與科技共同成長的必經之路,唯有透過溝通與法律規範,才能讓創意與技術攜手並進,開創出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未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