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馬來西亞性別議題書籍遭禁

近期馬來西亞在吉隆坡知名的Fixi書店發生一場突擊檢查。內政部官員未經事先通知,進入店內並沒收幾本標題包括《Jelik》的書籍。這本小說因內容涉及社會黑暗面,被當局認為「有損公共秩序與道德」。
根據當地媒體統計,僅2025年前半年,馬來西亞就禁止了13本來自不同作者、語言與國家的書籍。其中多本為青少年與兒童書籍,主題包括家庭多樣性、性別認同、跨文化理解。例如來自澳洲作家斯科特·斯圖爾特的繪本《My Shadow is Purple》即遭禁,被內政部列為「可能對兒童有混淆性別觀念的不當影響」。
這些禁令引發國際人權團體與出版界譴責。PEN(國際筆會)馬來西亞分會、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等指出,審查制度已違反基本言論與出版自由原則。許多作家與出版社也自發發起聯合聲明,呼籲當局正視審查背後的政治與宗教保守傾向,勿讓多元文化與創意自由遭到扼殺。馬來西亞政府則表示,該政策是為保護未成年人與維持「社會道德標準」,強調書籍審查依現行法律執行,無政治動機。
同路點評:
馬來西亞當局以「不符合社會及宗教價值觀」為由,禁止涉及性別認同、性取向等議題的書籍和出版物,限制了公眾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也加劇了社會對性少數族群的偏見與污名化。這種基於政治與宗教保守立場的審查機制,限制了創作者的言論自由,同時影響青少年對多元文化和性別議題的理解與接納。
儘管近年來馬來西亞在某些文化和社會議題上採取較為嚴格的審查措施,但馬來西亞政治環境仍存在多元聲音與一定的彈性。政府內部及社會各界對於文化價值和言論自由的看法並非完全一致,部分政策制定者與民間組織亦積極推動包容性對話和改革。然而,政治與宗教因素往往被用作審查的依據,使敏感議題容易被簡化為「違背主流價值」,忽略了民眾多樣化的需求與觀點。如何在維護社會和諧與保障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
真正的文化安全應建立在公民具備分辨與理性討論不同觀點的能力之上,而非以政府一刀切的封鎖來限制敏感議題。政府不應以「道德」為由壓制異見。面對全球化與資訊多元化的時代,若馬來西亞持續對兒童與青少年讀物實施嚴格禁令,可能影響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與合作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