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香港簽意向書不表示強逼投資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在深圳與29名香港工商界領袖會面,涵蓋地產商、商會代表、創科企業人士等,各代表會上分享對香港經濟發展的看法,夏期望工商界可以「實際行動」愛國愛港;隔半月政府安排商界考察北部都會區,由特首及京官見證,安排85間商界企業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都發展的意向書。
政府上週帶企業考察北都,並安排簽署參與發展意向書,參與上月與夏寶龍會面的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接受專訪,他認為政府做法可助建立信心及氛圍,亦認為「要對香港有信心」。對於在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分配,蔡表示,政府負責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商界則可視乎情況參與合適項目,形容「香港有香港的特色及自由度」,「政府不可能、也做不到,我(政府)指定你(商界)要做邊瓣、要你幾多錢做些什麼」。
同路點評:
中央對香港經濟未來很重視,政府試圖增強企業的信心,為北部都會區的開發營造正面氛圍。這強調了政府的頂層設計與區域規劃,並保留了商界的自主性,讓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項目進行投資。但也引發了一些擔憂,政府主導的規劃可能削弱香港一貫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特色,增加企業感受到的政策壓力。雖然官方被描述為表達支持的象徵,但可能被部分商界解讀為一種「被迫表態」。此外,若未來實際投資報酬率不符預期,可能導致對政府與商界合作機制的信任受損,這些議題都值得進一步關注。當然更令人關注的是香港仍是自由貿易的地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