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香港新聞自由與俄羅斯及北韓齊名 一同列入「狀況惡劣」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最新公布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的排名大幅下跌至第140位,首次被列入「狀況惡劣」等級,與中國、俄羅斯及北韓等國同級。
報告指出,香港在五大評估指標──包括「政治環境」、「法律架構」、「媒體獨立性」、「經濟壓力」及「社會文化」──全線下滑,當中以政治與法律層面的打壓最為嚴重。報告提到港府打壓新聞自由,導致新聞機構倒閉、記者流亡,與此同時親政府媒體則收取了大量媒體資助。無國界記者形容,香港新聞自由的急劇惡化,在全球亦屬罕見。
不過,行政長官李家超上週五(5月9日)出席報業公會「最佳新聞獎」頒獎禮時,並未提及香港在排名上的急跌。他強調傳媒應承擔對國家和特區的「應有之責」,共同說好中國和香港的故事,並特別提到國家正推動「民族復興偉業」,其中的重大成就都是值得深入報道的題材。
李家超同時重申,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到《基本法》保障,國安法也明確指出,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須依法保障市民的各項自由。
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挪威續居首位,其次是愛沙尼亞,第三是荷蘭。在亞太地區方面,新西蘭以第16位居首,其次是台灣(第24位)和澳洲(第29位)。而美國排名亦下跌兩位至第57位,當中「社會指標」一項下滑28位,無國界記者指出,這反映出美國新聞業的營運環境日益惡劣。
同路點評:
無國界記者報告一出,不少建制媒體隨即反擊,批評無國界記者「抹黑香港」、「顛倒黑白」,強調香港依然擁有新聞自由,並指責部分記者受外國勢力操控,散播反政府言論與仇恨情緒。例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就在《東網》專欄引述民調指有七成半市民認同新聞媒體與記者應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早前,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亦曾批評《明報》專欄作家陳文敏的文章偏頗,並指責記者「只挑政府錯處」。看來在他們眼中,新聞自由很重要,但只有「說好一個故事」的自由。
除此之外,其他國家也面臨新聞工作者權利受限的挑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任內曾限制特定媒體進入白宮採訪,並削減美國國際媒體署的資金,影響《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台等公共媒體運作;在澳洲,自由黨的彼得·達頓則曾提議削減ABC、《衛報》等被指「立場偏激」媒體的資金。新聞自由在世界各地面臨不同形式的壓力,作為第四權,新聞與國家安全的界線非三言兩語能釐清。唯願讀者能保持批判性思維,無論面對媒體還是政府,都能審慎判斷,不盲從、不盲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