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香港委任議員整年未有發言

區議會改制後上任一年多,區議員開會發言表現參差。明報統計了區議員去年在區議會大會的發言次數,發現33名區議員去年在逾八成的大會會議中無發言。當中6人全年大會「零發言」,全屬委任或當然議員。曾任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認為情況不理想,形容議員不發言「等於廚師不煮飯、司機不開車」。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稱,不應單憑發言次數衡量區議員的工作。
區議員履職監察機制規定區議員出席率須達八成,當局稱今屆區議員出席率是歷屆最高,不過指引沒規範議員開會須發言。 33名區議員在超過八成會議沒發言,即全年僅在一次會議發言,除了新民黨沙田區議員羅伊琳為直選議員外,全屬委任、地委會或當然議員。
同路點評:
香港的區議會,正在變成沉默機器。全是委任或當然議員零發言,這不是巧合,而是製度設計下的預期結果。當區議會不再是民意代表積極爭取社區資源的平台,而變成「配合式治理」的執行單位,那麼發不發言,說不說話,其實沒那麼重要──反正不是靠選票上來,對選民也不必交代。當然,我們也不該單靠「發言次數」來衡量議員工作表現,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出聲表態都缺席,那這份「工作」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拿著薪水,卻裝沉默,這種現像如果不值得質疑,那什麼還值得我們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