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美國B-2轟炸伊朗核設施

美國近日出動多架B-2 Spirit隱形轟炸機,空襲伊朗境內三處懷疑為核武研發設施的目標。國防部表示,此行動為「預防性打擊」,以阻止伊朗邁向核武能力。B-2具備高隱形性與長距離滲透能力,可攜帶精準導引炸彈,是美軍戰略空軍的核心。
伊朗政府迅速譴責此舉為「侵略行為」,並警告將進行報復。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對此表示支持,而俄羅斯與中國則批評美方違反國際法並升高區域緊張。中東地區局勢急遽升溫。
學者 Michael Clarke 提到攻擊配置中的層疊式突襲策略,即無人機/F‑35情資 + B‑2穿透能力 + 潛艇導彈聯合攻擊,是一次高調也極具技巧的行動。此策略既降低了風險,也傳遞明確信號。
有法律與國際法專家指出此次行動未獲聯合國授權,存有違反國際人道法與聯合國憲章的風險。若證明有非核設施人員受害,將可能引發國際訴訟與道德譴責。
此外,澳洲情勢觀察者 Richard Marles 雖未確認 Pine Gap 直接角色,但表示澳洲北部軍事基地可能提供空中加油支持,促使外界質疑澳洲是否已實際介入中東衝突。
同路點評:
此次美國軍事行動不止是孤立空襲,而極可能藉由「展示能力」向伊朗與其他潛在核發展國家傳遞警訊。B‑2 與 MOP 的首次空襲使用,是對外展現不惜代價摧毀地下目標的決心。
是次美國的真正目的或許是心理與政治。傳統軍事行動意在擊倒實體設施,但往往未必阻止背後核發展意圖。伊朗或因反感而加速離開核協議,選擇向俄、中轉向合作。國際決策圈可能因此轉向加強經濟制裁及情報對抗。
從歷史經驗來看,單方面的「正義打擊」往往無法解決根本矛盾,反而助長報復循環。對於依賴地緣穩定的亞太與歐洲地區而言,中東的戰火若再擴大,將直接影響能源、金融與難民流動。外交手段應優於軍事衝突,否則將陷全球於新一輪不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