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美國介入以伊戰爭停火協議

6 月 13 日,以色列對伊朗境內三座高敏感核設施(納坦茲、福爾多、伊斯法罕)發動空襲,由此結束了多年來的「影子戰爭」,正式演變為公開熱戰。根據分析,此次襲擊屬於事前周密規劃,疑似使用高精度導彈。作為報復,伊朗於數小時內展開名為「真實承諾行動 III」的行動,向以色列發射數百枚導彈與超過 400 架自殺式無人機,瞄準特拉維夫、耶路撒冷、海法等城市,同時攻擊了駐紮在卡達與阿曼的美軍基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進行反制性打擊,動用 B-2 隱形轟炸機、F-22 戰機、與 Tomahawk 巡航導彈襲擊伊朗三大目標,包括納坦茲核設施、福爾多地下設施、與伊斯法罕軍火儲庫。美軍聲稱精確命中軍事與核目標,並迴避民用區,但伊朗稱平民亦有重大傷亡。

美國於 6 月 23 日透過卡塔爾與歐盟斡旋,特朗普宣布已達成「完整與全面的停火協議」。停火將採取分階段方式進行:首先雙方停止進一步空襲,並逐步撤除進攻性部署;之後交換軍俘與遺體,再開啟核協議談判重啟預備對話。

伊朗外交部已初步同意,但表示需「觀察以色列實際行為」。以色列官方尚未表態接受。

卡達與聯合國稱讚美方斡旋成功,並敦促履行承諾。但俄羅斯與中國批評美國對伊朗主權進行侵略行為,敦促撤軍。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表示歡迎停火,但強調需透過外交根本解決衝突根源。

同路點評:

多年來,以色列與伊朗互相指控對方透過駭客攻擊、秘密暗殺、武裝代理人等手段互相破壞,此為「影子戰爭」。此次以色列空襲伊朗本土核設施,是首次由模糊衝突升級為直接國土打擊行動,意味著雙方對彼此的戰略容忍度已見底。

但目前最大的問題仍源於特朗普政府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引起爭議;他未經國會正式宣戰即動武,且打擊範圍深入伊朗內陸,是否違反國際法與主權原則仍有待聯合國討論。同時,美方聲稱「防止核擴散」為目的,但批評者認為此舉恐進一步激化伊朗民族情緒與反美浪潮。

儘管特朗普目前聲稱達成停火框架,但實施細節模糊:以色列是否承諾不再打擊伊朗核設施?伊朗是否會終止對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武裝等代理人的支持?雙方是否有意參與核協議新一輪對話?若缺乏國際監督與雙方信任基礎,此停火極可能只是戰術性喘息,非戰略性和解。

這場衝突是一場「不完全結束」的戰爭:即便短期停火生效,若無結構性改革(如重啟核協議、降低軍事態勢、互信建立),雙方仍可能在任一導火索下再次爆發更劇烈衝突。國際社會與地區領袖須珍惜此次停火窗口,儘速進行人道重建援助,推動穩定後續談判平台,與設立中立監督機制。否則,「十二日戰爭」將不只是過去式,更是新一輪災難的前奏。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