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當自尊變成自戀

個人的自尊通常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成就象徵,但研究顯示,當自尊過高,甚至演變為自戀時,反而會導致人際關係技巧變差與同理心缺乏。

心理學家珍·特溫吉與坎貝爾在《自戀流行病:生活在權利時代》(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中指出,美國年輕人自戀程度不斷上升。他們透過自戀人格量表研究發現,2000 年代的學生自戀分數明顯高於過去世代,且男性略高於女性。

研究指出,現代社會強調「獨特性」,不斷鼓勵出眾、追求名聲與外表,連取名字也偏好罕見選項。物質主義和個人形象成為關係的核心,導致人際互動變得短暫、脆弱、以自我為中心。

特溫吉表達了她的擔憂:「自戀分數高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常遇困難,因為他們更關注自己,而不是他人。我們確實發現現代的關係不像過去那樣穩定。越來越多嬰兒出生於未婚伴侶之間;人們結婚時間變晚,婚姻維持時間也變短;短期性關係(如約會、勾搭)也比穩定伴侶關係更常見。」

同路點評:

當我們看到有人對著鏡子流連忘返時,或許會調侃一句「又在自戀了」,但這種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自戀,藏在日常互動與價值觀的根部,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造成更持久的影響。

自戀不只是自拍、愛照鏡子這麼簡單。現代研究指出,自戀的增長與我們對「成功」、「獨特性」的追求密切相關,不僅影響個人,也長期侵蝕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它讓人更難建立穩定親密關係,促使許多人轉向交友軟體等非承諾性交往模式,以避免受傷。

這種文化的影響還會透過家庭和社會環境,傳遞給下一代。當家庭也被這種文化滲透,孩子自幼就承受「必須出眾」的壓力,學習將外貌與特別性視為價值所在。這導致同理心與穩定關係能力下降,也使自戀代代相傳,成為結構性問題,塑造一個難以建立情感連結與群體合作的社會。

我們過於輕描淡寫地使用「自戀」這個詞,卻忽略了它在現代文化中已演變為一種關係破裂、價值轉變的徵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