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美國企業反彈

根據ABC綜合調查,自2025年3月起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張對中國、墨西哥、越南與德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最高達145%的進口關稅,旨在迫使對方讓步並重新談判現有貿易協議。然而,多項調查顯示,此舉不但未能有效縮減美中貿易逆差,反而對美國內部高度依賴進出口市場的企業造成顯著衝擊。

在農業領域,北卡羅來納州的非裔第四代農民約翰·阿什表示,他過去有近半的黃豆出口至中國,但在新關稅實施後,中國買家迅速轉向巴西與阿根廷。他坦言,收入驟減三成,並被迫裁員,被政治決策犧牲。

製造業也深受影響。在德州奧斯汀,玩具業者莫爾森·哈特指出,他的產品零件絕大多數來自中國,關稅生效後他只能急忙轉移部分生產至印尼與墨西哥,但高昂的轉型成本與供應鏈不確定性,已嚴重干擾公司營運。

根據美國商會資料,自新關稅政策實施以來,全美多個產業面臨市場信心下滑,企業投資與人事擴張計畫紛紛延後。受影響的除農業與製造業外,還包括零售、科技與物流產業。

同路點評:

貿易政策應該是基於理性而非民族主義的口號,而關稅是一種展現經濟主權與談判籌碼的手段。當政策制定者將複雜的國際經濟關係簡化為敵我對立,其後果往往由最無力反抗的小企業與工人承擔。

然而,特朗普將複雜的國際經濟關係簡化為「敵我對立」的二元對抗,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導致依賴全球供應鏈與出口市場的美國企業被迫面臨成本上升和市場萎縮,反而損害了美國整體經濟利益和就業機會。這種做法無視當代產業的互依性,讓許多仰賴全球供應鏈與出口市場的企業在毫無預警下被迫重組、裁員,甚至關閉,導致整體市場信心動搖。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長期推崇的自由市場與多邊貿易原則,正因這些短視政策而遭到侵蝕。當澳洲、歐盟與中國等其他國家加緊合作、分食市場之際,美國卻自我孤立,讓出原本可主導的經濟話語權。若未及時調整路線,這場以「美國優先」為名的經濟實驗,可能最終受害者正是美國本身。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