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烏克蘭退出渥太華公約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2025年6月29日簽署法令,正式啟動烏克蘭退出《渥太華公約》(禁止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反人員地雷公約)的程序。該決定尚需烏克蘭國會批准,並在通知聯合國六個月後正式生效。此舉反映出烏克蘭在面對俄羅斯持續侵略下,為強化國防能力所做出的戰略調整。

烏克蘭的決定引發了國際人權組織的關注。國際紅十字會(ICRC)對烏克蘭的決定表示關切,強調反人員地雷對平民構成長期威脅,尤其是在戰後地區重建期間。據統計,全球每年仍有數千名平民因誤踩戰場遺留地雷而致殘甚至死亡,地雷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 。

烏克蘭並非唯一考慮退出《渥太華公約》的國家。2025年,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北約成員國也宣布計劃退出該公約,理由是俄羅斯對其邊境安全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 。這些國家認為,保留使用地雷的權利是加強國防和威懾能力的必要手段。

同路點評:

烏克蘭退出《渥太華公約》的決定,凸顯了在極端安全壓力下,國家如何在維護人道原則與確保領土安全之間做出艱難抉擇。《渥太華公約》自1997年制定以來,成功使全球大多數國家停止使用、儲存及生產反人員地雷,其核心精神在於保護戰後平民免於無差別地雷傷害。根據統計,戰爭結束多年後仍有大量平民在日常生活中誤踩遺留地雷而傷亡,形成持續性的人道危機。

然而,對於正面臨生存危機的國家 – 例如被俄羅斯長期侵略的烏克蘭 – 而言,地雷被視為一種低成本但有效延緩敵軍進攻的工具。在城市基礎建設持續遭到飛彈與無人機轟炸之際,地雷成為軍方重整前線、保衛戰略要地的的手段。澤連斯基政府並非出於輕視人道原則,而是處於一個「無理想空間的現實」。

澳洲作為《渥太華公約》簽署國,長期致力於推動反地雷和人道掃雷工作。烏克蘭退出公約,使澳洲面臨外交與倫理挑戰:一方面支持烏克蘭抵抗侵略,另一方面堅守國際人道法原則。未來澳洲需在援助烏克蘭與維護國際規範間取得平衡,這將考驗其外交靈活度與國際形象。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