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海歸: 從菁英到「間諜」
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公開表示「絕不用海歸派,因為海歸派裡面有間諜」,引發廣泛輿論風暴。

她的演講雖屬企業內部會議,但被傳播到網路後迅速發酵。
「海歸」歷來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後連結世界的橋樑。自1978年開放留學以來,中國留學生累計超過800萬人。過去「千人計劃」等政策曾鼓勵高層次人才歸國創業。然而,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國家安全意識提升,「海歸」在某些產業,尤其是國企與體制內,正遭遇隱形門檻,甚至標籤化為潛在風險。
除了格力,近年來有不少企業或地方政策被爆限或拒絕留學生背景的求職者。 2025年北京、廣東等省市明確「選調生」考試不接受海外學歷。體制內與大型企業的錄用標準悄悄變化,使留學生在求職中面臨身分焦慮。
儘管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媒體批評董明珠「污名化」,但評論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當前政治氛圍下,對「外部影響」的整體戒備心理。而現實中,回國「海歸」早已不再是稀少資源。短期碩士、非頂尖學系背景的留學生,已不再具備過去的稀缺優勢。
同路點評:
從「國家希望你回來」到「我們不能確認你是誰」,海歸在中國的身份經歷了戲劇性的轉變。董明珠的「間諜論」雖然言語極端,卻點出了一個潛藏的現實:在國家安全成為壓倒性議題的當下,留學生群體正被系統性地邊緣化。但問題真的出在「海歸」身上嗎?過去四十年裡,中國的技術躍升、管理經驗,哪一項不曾受益於「走出去再回來」的人才流動?如今一刀切地警戒、迴避,既傷了人心,也可能誤傷自身創新發展的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風氣一旦蔓延,不僅影響人才流動,也會傳遞出「世界觀收縮」的訊號。 「海歸」不是威脅,而是連結中國與世界的寶貴資源。真正的風險,是把橋當成敵人。
